【摘要】百年現代舞史,從傳承到創新,歷時百年,藝術家們一邊回望思索,一邊直面追尋,而今有越來愈多的現代舞教學體系和呈現流派,在世界眾多區域演變著。放眼中國,現代舞的教學體系大多是在大學開設,并只針對大學生的訓練方向來進行學科建設,即便中國的幾大舞院附中有該門課程,也只是作為身體訓練的副課,并未將其作為主要學科體系來進行建設和發展。而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原上海市舞蹈學校)作為中國最早的舞蹈教育基地之一,在近些年籌備并成立了現代舞專業。這項舉措,既有對時下世界現代舞藝術接軌的理念,也摯愿在孩子身上能更早地介入肢體和創作概念,筆者通過現代舞史的開創發展,歷時至今,從根源上將這一份實踐意味來淺談剖析。
【關鍵詞】現代舞史;傳承和創新;附中現代舞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附中現代舞成立伊始,舞蹈圈中各路專家人士爭先詢問情況,一方認為過早將該舞種納入附中學生身上或許會適得其反,難有美的、真實的、現代的那份藝術價值體現;認可一方則表示提前將現代舞形成專業學科進入附中,不論是對身體訓練上的盡早解放,還是對未來現代舞發展的路上來說,都將是一次更好的拓展型機遇。
一、舞史中所凝集而成的體系流派
(一)現代舞的形成
現代舞是20世紀初在西方崛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創始人是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on,1877-1927美國)。19世紀末,逐漸開始走向衰落的古典芭蕾,因為動作單一、表演方式傳統而使舞蹈失去了鮮活的氣息和崇高的品味。在工業革命的來臨之際,藝術家們也更加熱衷于回歸自然,他們四處尋找一種人性內在的真實和一份感性外生的力量。而此時涌現的便是現代舞,它生于那份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矛盾之下,也破殼于藝術和工業革命的崢嶸相促之中。
鄧肯并未建立完整的訓練體系,也并未留下傳世的巨作。但在隨后不久的歐洲國家,大量的現代舞者卻相繼涌現出來,像瑪莎·格雷姆、魯道夫·拉班、泰德·肖恩夫婦等。通過這些藝術先驅們不斷的探索尋求,現代舞也逐漸有了一套屬于自身的完整體系,成為一種全新的舞蹈面貌和流派,在各個國家迅速風靡起來。
(二)現代舞步入中國
二十世紀初,作為與芭蕾對立的現代舞,志在打破傳統,以破除牢籠、向往自由為先導。霎時間,征者八面響應,應者揭竿而起。而在這期間,中國的舞蹈家們也通過多次機會和西方現代藝術家們相互印證著。1907年師從鄧肯的裕容齡,1937年從日本學習后的吳曉邦,1956年從美國學習現代舞后的郭明達,而后有林懷民、曹誠淵等開疆拓土之藝術家等。他們都曾奮力為舞蹈創立一種個性和自由,只是可惜當時的中國處在一個動蕩的時局中,所面對的是推翻帝制、軍閥割據、國共內戰、抗日戰爭、上山下鄉、抗美援朝、文化革命等,確無空間和時間讓藝術家們深入鉆研這份藝術。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的潮聲響起,中國開始向世界敞開大門,現代舞便于此時泛舟乘潮而入,算是改革春風下烈火如歌般的一片景相。時至今日,中國現代舞有了眾多陣容整齊的專業隊伍,例如臺灣云門舞集、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廣東現代舞團、北京現代舞團、上海金星現代舞團、廈門城市現代舞團、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陶身體劇場、謝欣舞蹈劇場等,百花齊放,頗具規模,眾相崢嶸。
二、根據現有成果去洄游根源
(一)建立學科,行入大學
1999年,北京舞蹈學院培養了中國首個現代舞??瓢?。這無疑是為中國現代舞界注入一次新的血液。其中王媛媛、曾煥興、鄭武、苗小龍、陳琛等優秀舞蹈藝術家在世界各地摘金奪銀,亦在中國各地行學身教,開枝散葉。其后,又有吳珍艷、姜洋、費波、董杰等舞蹈名家在王枚教授的揮毫引領之下呼之欲出。而今現代舞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這些前輩為其所做的努力,而當下越來越多的優質現代舞作品、現代舞舞者、現代舞舞團也逐漸在世界展露著鋒芒,我們緊追著世界現代舞發展的步伐,不僅是從體制建設上,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現代舞之“根”而創作起舞。而這個“根”一定要通過已是成熟歷事的思想才能尋找到嗎?筆者不這么認為,相反,覺得這個突破口應更早地從孩子身上去建立。
(二)尋根問源,起點重建
2013年,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附中的現代舞專業,這是創革彌新之舉,也不乏一份實驗意味。放眼當時,整個中國的舞蹈藝術院校中,亦未曾有一所院校建立過附中現代舞的專業體系。相信中國的舞蹈界都在對此拭目以待。筆者認為,此乃舞蹈圈一大幸事,因為是從現代舞界的未來根源抓起。為什么總談到根源?總提起創新?我們常提根正苗紅,首先要做的便是重新建立審美和思想,在勾勒全新的身體前,應在思維上也完全革新和重拓,而非一味沿著固有路線和體系去仿照、借鑒,更多的思考應該建立在如何把屬于中國人自己味道的現代舞進行道路拓荒,和如何重塑并區別于那些已有外來風格的中國式身體。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三)舞者,態度先行
中國時下的主流舞蹈圈子看似蔚然成蔭,實則自娛自樂,孤家寡歡。這或許是現今大多的舞蹈藝術工作者已越來越自我麻痹沉迷,孤芳自賞,令時下泥泠,舉步難行。例如,但凡是場國人的演出,總會出現許多不友好且難包容的聲音,“演員不行,差些意思”“這形式某大師早做過”“是抄襲某藝術家”“哪的團曾呈現過”等各種質疑聲不絕于耳。引起人們的爭議和討論也并非壞事,這證明人們確有將其看在眼里而進行審美批判而已。但總如此一味只是欠思考的印象性質疑,而不去從包容遞進角度去產生思潮,那便是問題了。演員的呈現力不行,作品沒有說服力,觀眾所失去的感受,目前這三條現象線,常常變成平行且不感染交叉的三個維度,也是而今舞蹈市場里最大的問題之一。故此,才更應迫切希冀著能從根源植入發掘,能在附中的孩子身上去建立和創造屬于自己風格及體系的同時,更應該要著重去思考如何根植修養和重塑審美。
三、以回籠姿態起步
(一)附中現代舞的專業學科建設
而今,舞蹈里最科學的素質和肌肉訓練依舊以芭蕾基訓為最優,故以此課作為主課行進在六年制的學業之中。于是,每天核心的芭蕾基訓便不可或缺,無論是肌肉能力的形成到肢體協調的完成,還是仿佛將腳植于地上的根,頂天而立的脊柱直立,都將是如建造房子般的最佳地基;而初期的現代舞基訓作為主要輔助課程,先讓孩子能從最基本的了解身體,從而到中年級的主要課程時能解放身體,而后于高階時能活用身體,并最終能在舞臺上呈現最佳的身體;中期開始會每一學期更換一門素材課,如中國古典舞身韻課、民族民間舞的動律和富有民族屬性的素材課程、國標專業素材提煉和動律練習、戲劇表演素材課,這些都是經過多年眾多舞蹈先驅研發提煉而成的精華,勢必對學生的身體訓練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另增設有街舞HIP-POP的動律復合型訓練和毯體的體能素質技術等課程,讓學生能多元化多方位的訓練和發展。而在課程拓展方面,聘請到國內外各大頂尖舞團的現代舞專家前來定期授課,不僅能令學生拓寬藝術視野,更能讓大家感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舞不同的舞蹈風格。
(二)審美和審美態度的培育
審美的建立和獨立的思考對于附中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審美,它是人類對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與世界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它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的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那如何在專業課外的時間來提高藝術審美和表達藝術思想,又如何在一部舞劇、一個電影、一個作品、一個事件上學會從藝術角度剖析和思索,又如何在自我消化和成長的藝術道路上學會自我批判和認知呢……這些都應該是教師要去思考和引導的。不好的內容,我們應同學生一起探討該如何讓它變好,什么方法能做好,而非是共同來消極批判,無端否定,而在排斥中也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能力;而好的內容又應該如何保持和優化,什么方式去說去講去實踐才會令學生獲益,而非高歌猛進式的一味捧殺,應在高效的吸收中進行最優質有效的質性批判,才能促使舞蹈的大環境良性競爭,境況愈佳。這才是而今學生應該真正學到的藝能。
四、以小見大,中國現代舞的未來展望
(一)審思明辯
隨著時代變化,物質生活愈加優越起來,而精神食糧上的需求便成為當下人們最迫切的思緒出入口?,F代舞是世界人類舞蹈的組成部分,伴隨世界舞蹈美學進化而發展,而各個國家各個區域的團體,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而我們中國現代舞的未來,無數舞者、編導、藝術先驅們對其何去何從都有過自己的看法和愿景,而筆者認為光參考國外現代舞概念和路徑,而不顧國人審美和文化的種種方式是難一暢通的。中國現代舞一定要參照中國文化習俗去融合變通。例如,林懷民老師的云門舞團、曹誠淵老師的香港城市當代舞團、王玫老師的眾多著作等,無一不在向國人向世界展現著屬于中國特有特色的內容跟文化。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時,取精華、去糟泊相結合,從而用真誠的態度去還原藝術的真、善、美,將唯我和自我區分,為世界帶來真正屬于中國人的藝術味道。
(二)新路啟程
時下現代舞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已由開始的無人問津、無跡可尋,到現在的競相爭艷、萬花齊放,但真正能進入人視野且占據主流市場的劇作內容仍是少數。證明現在觀眾的審美和思想,在隨著那些世界各地的現代舞團,來華巡演的視覺沖擊和市場占據,而迎來了新的藝術瞭望視角。這是一個雙面刃,好的方面自然是提高了舞蹈的鑒賞水平,拓寬了藝術視角,了解后在心里已有階梯式評價,這其中包括團隊內容,呈現能力及藝術水準;而壞處,自然變成了恨鐵不成鋼的“親娘模式”,感嘆國人的舞團如此之多,怎奈好的現代舞劇作就如此難產?;氐皆V求本身,再回到即將畢業的第一個附中現代舞班和陸續進入該專業的莘莘學子們,他們或許將成為今后現代舞的專業標桿和歷史故事,令所有中專舞蹈院校皆以此為模板借鑒參考而能相繼開放和發展該專業,也或許會難以開花,溺于襁褓。至于最終會否發生質性的裂變,一切就交由時間來評判。
國家如今繁榮富強,藝術視野如此遼闊,中國的舞蹈藝術也越來越被世界舞壇所認可,甚至贏得世界舞蹈評論家的諸多稱贊,這是極其可貴的。我們在根源處挖掘自己的文化特性,更要時刻對自己的民族特色而進行發展和傳承,也將接受并借鑒世界先進的藝術理念來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開闊我們的藝術視野。今后也將所有屬于中國的現代舞藝術,綻放于世界舞臺之中,在推動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同時,發揮舞蹈在世界藝術領域中所帶來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保爾布爾西切.西方舞蹈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朱狄.當代西方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暢(1982-),女,漢族,本科,學士,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