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漳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漳州南詞是漳州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之一。根據(jù)秦云擷英譜記載,南詞始于唐初,唐明皇時盛行于宮廷,分唱、吟、歌、舞、彈,總稱《霓之曲》,為歷朝宮廷雅樂,亦稱“國樂南詞”。
【關鍵詞】漳州南詞;非遺傳承;南詞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16.3 【文獻標識碼】A
一、漳州南詞簡介及發(fā)展現(xiàn)狀
(一)漳州南詞簡介
南詞音樂源于江蘇灘簧,于清乾隆年間由江蘇揚州傳入江西,結合湖北荊襄傳來的文曲,形成“南北詞”,其后傳入福建、臺灣。漳州南詞是清代道光年間(1845年)由漳州府總爺(稱和尚總)從江西帶入漳州,故稱贛州南詞。南詞曲韻有蘇贛兩派之分,漳州霞東鈞社南詞屬于贛派傳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江西、江蘇的南詞已融入其他音樂元素,像漳州南詞如此原汁原味的,極為罕見。
漳州南詞為座唱形式,演唱者與樂手沒有嚴格區(qū)分。開始以打擊樂開場(靜場),然后奏前奏曲轉入演唱,終唱仍有后奏。南詞傳統(tǒng)劇目尚存十多個,唱腔基本上北音南唱。南詞曲調有南詞正韻、南詞北調、南詞小調等共約近百首,其中南詞正韻轉接較靈活,創(chuàng)作成曲較多,南詞曲牌也有一百多曲,用于劇情配奏和器樂曲(也稱“十全腔”)演奏。
漳州南詞與臺灣南詞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據(jù)臺灣十全腔圣樂團總監(jiān)賴錫中教授介紹,他搜集了全臺灣的南詞古樂,其中最早的一本古譜經與漳州南詞霞東鈞社保存的古譜對照,完全一致。經考證,他認為臺灣的南詞古樂是從漳州流傳過去的。
漳州南詞曲藝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至今的絕無僅有的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特別是中國唐代坐部伎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對漳州錦歌和薌劇的音樂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漳州南詞的傳承及發(fā)展歷史
漳州南詞音樂歷史悠久,據(jù)我們搜集材料、挖掘整理出漳州南詞至今已有九代傳人。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和尚總”(漳州府官)由清朝道光開始,傳到清末民初時期第四代楊瑞庵,漳州南詞“霞東鈞社”就是這一代創(chuàng)建起來的;第五代有顏榮諧、謝君惠等二十余人;第六代有蘇水泉、蔡錦波、陳友龍等二十多人。第六代發(fā)展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七代發(fā)展形成于二十世紀末,至現(xiàn)代傳承中,正在形成漳州南詞第八及第九代傳人。
為避免漳州南詞失傳,2001年,楊鎮(zhèn)江、蘇水泉、蔡錦波(這三位已去世)等幾位老藝人重新組建“霞東鈞社”,開始進行漳州南詞的演奏排練。2003年6月,漳州市藝術館“霞東鈞社”南詞古樂隊正式成立,漳州市藝術館專業(yè)人員參與指導,因為幾位核心帶頭人及老藝人的離世,樂隊一度停止排練,瀕臨解散。
(三)漳州南詞的發(fā)展現(xiàn)狀
由于社會進步和民俗演變的客觀原因,漳州南詞傳承人不多,處于瀕危狀態(tài)。幸運的是,在藝術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經過這十多年的保護傳承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我從2004年進入漳州市藝術館工作,本著對珍貴文化遺產的熱愛,以搶救漳州南詞為己任,搜集、編輯并整理了有關漳州南詞的資料,為漳州南詞申報非遺項目及老藝人申報非遺傳承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1)2005年12月,制作出漳州南詞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本及視頻資料,使漳州南詞申報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008年12月,又制作三個老藝人文本及視頻資料,申報三個老藝人(第六代)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中蔡錦波(第六代)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2017年7月,為漳州南詞老藝人蘇水泉(第六代)制作傳承人文本及視頻資料,使其申報成為省級傳承人。同年,又有三位南詞藝人(第七代)也申報成為市級傳承人;(4)2019年3月,有兩位南詞藝人(第八代)申報成為市級傳承人。這些都是南詞音樂在政府重視下的新生力量,是漳州南詞傳承發(fā)展、后繼有人的最好證明。
二、漳州南詞保護措施的實踐應用
(一)漳州南詞傳習所的建立,為漳州南詞的傳承提供更好的載體
在保護單位(漳州市藝術館)的重視下,從2015年6月開始,漳州南詞古樂隊在漳州市“非遺”展示館排練,漳州南詞第六代傳人鄭炳裕擔任隊長及藝術總監(jiān),堅持每周排練,承接非遺館各類型的展演任務,由此開始,漳州南詞音樂開始又重新活躍起來。2018年初,保護單位在漳州臺灣路租賃200多平米的場所,成立“漳州南詞傳習所”,供南詞老藝人平時排練、教授徒弟所用。樂隊中一些第六代傳人都擅長一兩種樂器,他們積極指導業(yè)余愛好者,傳授南詞十全腔器樂演奏技巧。
(二)多元化的展示平臺是非遺發(fā)展的動力
保護單位制定和提供了較多的演出展示平臺,提高了南詞藝人的積極性,也擴大了漳州南詞的影響力,為弘揚非遺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2015年,漳州南詞古樂隊參加福建省“丹桂獎”曲藝大賽漳州選拔賽,獲得業(yè)余組第5名;(2)2016年12月,應臺灣南詞十全腔樂隊邀請,組建漳州南詞赴臺交流團,帶閩南師大藝術學院四位學生及南詞古樂隊到臺灣四所學校及高雄龍鳳殿十全腔圣樂團進行文化交流和表演;(3)2018年7月應省文化廳邀請,經漳州市藝術館推薦,第八代傳承人楊珍珍帶漳州南詞節(jié)目南詞正韻《祿星》前往臺灣進行文化交流,獲得了臺灣同胞的肯定和好評;(4)2018年福建省漳州非遺日,南詞古樂隊在漳州牛莊文創(chuàng)園成功舉辦漳州南詞專場,并多次參加多場藝術館組織的社區(qū)演出,擴大了漳州南詞的影響。
(三)深度實施“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活動
加強與高校、中小學校合作,將非遺人才隊伍擴大到大、中小學的學生教育過程,發(fā)掘潛在人才,儲備漳州南詞后備力量。這一活動,實現(xiàn)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繼承與發(fā)展,也為非遺傳承提供了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1)2018年開始,漳州龍師附屬小學南詞社團開課,漳州南詞古樂隊的老藝人進學校授課,其中學生張弦子、陳柔羽依以南詞折子戲《約定終身》參加漳州市中小學曲藝比賽榮獲三等獎;(2)從2015年開始,閩南師大音樂系把漳州南詞作為選修課程,每學期都有選修該課程的大學生到漳州南詞傳習所排練、學習漳州南詞;(3)漳州一中、漳州衛(wèi)生職業(yè)學校也把漳州南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承項目,定期邀請南詞藝人前往表演。
(四)“漳州南詞”藝術形式發(fā)展的多樣化和演出形式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作出新的現(xiàn)代題材作品,不再局限在傳統(tǒng)題材中,豐富了南詞的演唱曲目。漳州南詞在近十幾年的發(fā)展中,活動和演出規(guī)模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一些詞曲作家還為南詞傳統(tǒng)唱腔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題材的曲目十幾部,比如《長征》、《咱優(yōu)秀共產黨員廖俊波》,這些都豐富了南詞的演唱曲目,使之更具有現(xiàn)代性,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使南詞能更好的在當代文化中傳播。
2.南詞藝人們在實踐教學中,研究出新的教學方案,為后代人學習南詞音樂奠定了理論基礎。第六代傳人鄭炳裕(市級傳承人)和第八代傳人楊珍珍(市級傳承人)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在傳承教學中研究了一套適合學生更快接受和演唱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實踐運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南詞藝人創(chuàng)立新的表演形式,擴充了南詞音樂的表演形式,使南詞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有了創(chuàng)新,更好的提升了南詞音樂的藝術性。
第八代傳人楊珍珍在長期的舞臺實踐和教學中,為漳州南詞創(chuàng)立了適合主唱人員手持北曲板邊唱邊表演的一套南詞表演程式。她為求在唱腔的輕柔婉轉、高亢唯美又不失南詞古韻原汁原味的音樂元素,通過多年的舞臺實踐和積累,不斷地向京劇和昆曲老師學習發(fā)聲方法,為求行腔完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jié)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如現(xiàn)代作品《長征》的第一句唱“紅軍不怕遠征難”“35……12543……各大123012032010|6—5|”怕是3,可自由行腔,結合長征的文詞意境。經過和鄭炳裕老師的多次探討后,使用昆曲“水磨腔”的演唱特色,放慢拍子延緩節(jié)奏,細曲慢唱,真假音混合裝飾性花腔的發(fā)音方法把“怕”字這個音唱滿八個節(jié)拍,又抑揚頓挫跌宕豪爽地行腔到“遠”字,一氣呵成,完整唯美,得到南詞老藝人的一致認可和同行的鼓勵。
漳州南詞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坐唱模式,主唱人員一般手持琵琶或大鼓坐于樂師中間邊彈邊打節(jié)奏來演繹作品,這大大限制了表演人員的舞臺表演空間,不能充分詮釋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和文辭的本意。楊珍珍悉心向全國多地優(yōu)秀曲藝專家討教和學習,逐漸在漳州南詞的舞臺表演中行成一套漳州南詞特有的表演模式,即表演者手執(zhí)此曲拍板,借鑒戲曲花旦手勢的舞臺表演程式。隨著樂曲的節(jié)奏兩手各執(zhí)一大一小拍板,逢前必后,逢左必右,加于眼神看、照、眺、瞪、瞟、轉、斗。先強后弱,挺胸收腹,腳步一前一后,于舞臺左區(qū)邊唱邊打節(jié)奏。隨著音樂和文詞的意境載歌載舞,聲情并茂與舞臺右區(qū)的樂師們默契配合把整個曲目完整體現(xiàn)。主唱演員突破傳統(tǒng)的坐唱表演手法,改以手持北曲拍板,動靜結合,載歌載舞,表演漳州南詞的新型表演,形式比傳統(tǒng)的表揚形式更加生動唯美,得到同行老師和各界觀眾的喜愛和接受。
總之,漳州南詞這一唐朝傳承宮廷雅韻,流傳在漳州近200年,并被完整保留,是絕無僅有的活化石。我相信,國逢盛世萬興,漳州南詞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大放異彩;我們必將漳州南詞的發(fā)展和傳承為己任,在政府行為的扶持和推動下,在文化部門的保護組織下,在工作人員和南詞藝人共同努力下,繼續(xù)傳承發(fā)展,使漳州南詞重煥藝術光彩!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徐鈺.漳州南詞的傳承與發(fā)展初探[J].大眾文藝,2010.
作者簡介:徐鈺(1981-),女,福建漳州人,本科,群文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