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文化新發展是區域經濟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本文著重對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進行探究,以達到明晰文化發展方向、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
【關鍵詞】新形勢;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文化傳承是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隨著國內發展體系逐步優化,文化傳承受到的社會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而地方文化作為其中最主要的分支,其傳承方式和發展思路的探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長久發展的指導理論。
一、新時期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探究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是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它是指在特定的區域環境下所形成的特色性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傳承性。而地方文化的出現與發展,也時刻隨著文化體系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地方文化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也具有多元性特點[1]。在社會信息溝通加速的時代中,注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傳統、歷史、文化、人文特色的最大保留,對于人類文明的多元化演進來說也具有指導性意義。同時,目前社會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傳承問題,而關于新時期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探究,也是對如何把握其發展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的體現。以上兩個方面就是關于新時期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價值所在。
二、當前地方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文化傳承是文化藝術社會化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隨著我黨提出的新一輪區域建設指導理念的逐步推進,各地的地方文化傳承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由于其實踐工作的階段性特點也導致其實踐探究中依舊存在著諸多不足。
(一)文化傳承“片段化”發展
地方文化傳承與開發是區域建設的內容之一,但若地方進行文化傳承期間僅僅是從局部文化片段的層面進行探索,就很容易出現文化“片段化”發展的問題。同時,文化傳承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不可能通過幾場文藝活動、幾次文化傳播就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二)地方文化發展商業化趨勢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資源運用形態完善,文化產業開發受到的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但過于商業化的地方文化發展態勢會逐步喪失掉文化本身存在的內在價值,更會導致多元化文化產業逐步向著一元化的態勢轉變,這種地方文化發展趨勢不明朗的問題,自然也會對產業結構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2]。
(三)地方文化發展社會關注度較低
地方文化發展區域傳播的關注度不高也是文化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一方面,當地群眾對身邊的文化活動持有“不足為奇”“看看而已”的觀念,群眾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敬畏之心,并未真正認識到地方文化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發展與傳承被“格局化”,認為地方文化僅僅存在于當地博物館、民間老藝人的手中,缺少更大的社會發展空間,也是造成其發展阻礙的主導問題。
(四)地方文化建設支持資源受限
當前,地方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主要是依靠申請政府資金投入。目前,雖然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瀏覽,但政府資金投入有限無疑也大大限制了地方性博物館的發展和文化交流,從而使一些地方性博物館難以“走出去”“請進來”。
三、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
(一)構建連貫的文化傳承結構
新時期的地方文化建設過程必須要突破原有的區域文化發展禁錮,重新打造一個連貫性、主次分明的地區文化發展結構,這樣才能夠保障地區文化發展逐步形成一個協調性、可靠性的探究模型。
舉例分析,吉林地區進行新時期文化傳承與發展期間,應當通過加強整個地區文化管理工作逐步創建體系化的文化溝通新結構。可歸納為:(1)做好當地文化發展要素的把握與調控,并相應地進行文化旅游開發規劃結構的對應性調配;(2)按照地區文化發展歷史沿革,利用當前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諸多有利因素,創建一個連貫性的文化傳承體系;(3)圈定當地文化傳承的核心不僅僅依靠各類地方性博物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更要依靠學校教育、單位教育以及地域文化產業的打造和引導;(4)依靠“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一文化理念傳播傳統文化教育,讓區域性傳統文化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千家萬戶。
構建地方性文化體系的過程,一方面是結合地區發展的基本情況,創建系統性、多維度的產業結構規劃,從而實現地方性文化的創新與整合;另一方面,從地方文化的長期發展視角入手,進行區域地方性建設工作的定位剖析,其探索形式的形成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更長遠的解析思路。
(二)地方文化發展態勢的把握
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時期需要的不僅僅是地方性文化體系的構建與探索,更多的是打造地方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的結合以及地方區域文化與世界文化結合同步發展的新型結構。
舉例分析,吉林地區進行地域文化繼承與發展期間,各類地方性博物館所采取的策略??蓺w納為:(1)結合新時期文旅部門提出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導向,初步規劃地方性博物館在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2)一方面通過電子網絡信息平臺、多媒體、紙媒等信息渠道,加強對當地獨具特色文化活動的展示和傳播,比如每年“5·18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吉林文廟的開筆禮、成人禮等;另一方面也通過傳統的民俗活動等形式開發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進行特色民俗文化打造與溝通,增加地區性文化體系的發展活力,比如薩滿活動、北山廟會等;(3)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將吉林地區歷史遺跡傳承發揚,如吉林烏拉古城、吉林明清船廠遺址、龍潭山遺址公園等;(4)將區域的個體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結合,將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比如吉林文廟的全球同祭孔大典。
吉林省地區文化傳承與開發按要素的探究把握,是基于文化傳承體系的態勢下,相應的進行地方文化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有機結合。同時,對于地方性文化建設與剖析的過程,也為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活力。
(三)推升社會文化發展傳承參與度
新形勢下區域文化建設工作的實施,應該從提升社會參與度的角度上尋求社會發展的新思路。簡單來說,就是要在現有區域文化發展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其發展思路,并不斷打造與地區發展相互承接的地區文化建設框架。
舉例分析,吉林地區進行新形勢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探究期間,各類地方性博物館就提升地區文化社會參與度??蓺w納為:(1)博物館通過定期組織研學、參觀、實踐等活動開展社會文化宣傳,對地區文化傳承工作進行社會拓展性引導,比如大學生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2)博物館與當地社區服務部門、學校、以及社會媒體等部門合作,在當地舉辦歷史文化講座、文化知識宣傳、藝術文化傳承互動等活動,比如松花江講壇、白山書院期刊以及講座等;(3)博物館工作的安排與探究過程在于加強對文化傳承部門的工作社會化發展。即博物館工作人員通過拜訪老藝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民間歷史文化、文物尋求等方式,對其探究內容進行多維性探索,比如文物征集、文物保護以及區域性歷史文化出版物等。
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建設與探究的過程,一方面是通過加強自身地區文化建設的方式,提高地方性文化傳承體系;一方面是從社會開發的視角上尋找其探究要點,分析探索的過程自然也是相互協調、不斷融合的過程,它為資源結構的深入性把握提供了更為協調、更為長遠的探索渠道。
(四)地方文化建設資金多方調控
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除了需要做好地方文化資源的整合探索,也需要在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期間,尋求到一條長遠性、協調性的地區文化物質資源支撐思路。同時,也應從自身發展活力、發展靈動性的層面尋求其探索的思路,這樣的多元化資源探究方式,才是地方文化建設工作得以循序漸進推進的保障。
舉例分析,吉林地區進行地方文化建設期間,為了促進當地文化建設工作長期性推進,應著重在地方文化建設資金方面進行了綜合性調整。(1)當地政府輔助博物館持續性開展地方化文化節,打造與民同樂的文化傳承渠道,彰顯地方文化建設在區域民眾素質、社會環境中的作用,比如松花江之夏、華丹啤酒節;(2)當地政府部門加強對地方文化建設的宣傳,并為積極進行地域文化、歷史保護的企業提供發展優惠政策,利用激勵手段進行地方文化物質資源投入的主動性引導,比如吉林市福源館等;
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需要從長遠性經濟發展的視角入手,做好地方文化建設的基底把握工作;同時,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也在充分利用區域經濟長期性發展這一誘餌,合理地進行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要素的綁定,繼而為文化傳承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是區域建設與開發要點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構建連貫的文化傳承結構、地方文化發展態勢的把握、推升社會文化發展傳承參與度、地方文化建設資金多方調控,把握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途徑。因此,本文的研究結果,將為文化產業開發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尚前浪.云南邊境傣族村寨旅游發展中的生計變遷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8.
[2]陳思.邊疆民族地區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較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王丹(1978-),女,遼寧營口人,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地方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