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火是民俗活動中極具特色的項目之一,但目前正面臨著鄉村空心化與民俗商業化的雙重擠壓。新四村地處甘肅通渭,交通不便,環境閉塞,其社火保持著較為原始的風貌。但近年來,商業化現象遍布其中,社火圖像變化明顯,這種變化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本文從圖像研究的角度,分四部分梳理探查:導語部分簡要追溯了社火的歷史形態,并闡明當下新四村社火所面臨的問題;第一部分歸納了新四村社火中傳統圖像的分類與特征;第二部分論述了新四村社火圖像的當代轉變及其特征;結語梳理出了基于前期探查的結論。毫無疑問,社火圖像的變化投射出整個傳統文化的境況,我們唯有嚴肅看待掩藏于變化背后的危機,才有助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甘肅通渭;新四村;社火;圖像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社火,亦稱“社戶”“射虎”,分布廣泛,形態多樣,多于農歷正月間舉行,是民間重要的祭祀娛慶活動。社火之“社”,源于民間后土信仰的土地崇拜,《禮記·祭法》載:“共工氏之霸九洲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洲,故祀以為社。”《孝經緯》曰:“社,土地之主也。”鄭玄答門人田瓊、趙商之問曰:“后土,土官之名也,死以為社,社而祭之,故曰后土社。”;社火之“火”,源自民間盛行的火神崇拜,社火這一稱謂具備了先民最為崇拜的兩種事物,地位可見一斑。學界普遍認為,社火這一名稱形成于南宋,諸如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 、張商英《上元秭歸溪西社火點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等文獻中多有記載,所述時節日期、表演方式、演出內容等,與今日社火大抵相似,相差無幾。始自遠古的社火在偏遠村落中保存較為完整,有著維系村落和諧與延續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新四村地處隴中,位于甘肅省通渭縣境內,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中葉,據傳為先祖為躲避自然災害由山西遷徙至此。新四村民風淳樸,環境閉塞,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尤其是社火表演,受教于高俊、王二流子等民國甘肅秦腔名家,聞名方圓。新四村社火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波折,延續至今,保留了較為原始的風貌。但在鄉村空心化和民俗商業化的雙重背景下,新四村社火正經歷著劇烈變化:一方面,農村日益嚴重的空心化問題,使社火不斷萎縮;另一方面,過度的商業化不僅破壞了新四村火圖像的原生性,且使其不斷遭受外來圖像的侵略。新四村社火圖像面臨著外部的擠壓和自身的“墮落”,這種危機的動因貫穿于整個社會之中,本文將從圖像研究的角度,對新四村社火圖像的變化予以剖析。
一、新四村社火傳統圖像的分類與特征
“觀看先于語言”,視覺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第一種感知方式。訴諸視覺的圖像是信息的載體,對社火中圖像的研究,意在解讀其中的信息與意圖而將圖像的意義完整地展現出來。
(一)新四村社火傳統圖像的分類
新四村社火中的傳統圖像主要從其載體加以分類,由于社火表演是一個綜合的動態展示過程,故而圖像也包含了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
靜態圖像:首先是服裝類,新四村傳統社火中的服裝較為簡易,新四村雖處于秦腔文化圈的范圍之中,但物質條件的限制使新四村社火的服裝遠不及戲服精細,色彩簡潔明確,造型樸素;其次是道具類,包括獅子、旱船、虎頭燈、頭飾等,其中獅子的造型尤為獨特。虎頭燈上為斗狀燈籠,下接丈余木棍,四面繪制虎頭、書寫文字;旱船以輕質木料,配合麻繩、紙布等制作而成,船艙與四角置油燈裝飾。此外,還有驅瘟時使用的各種紙符圖案;再次是人物面妝類。新四村社火中的面部涂妝,不同于其他地區社火中的臉譜,并未見任何臉譜程式,涂妝簡潔,多以黑、白、紅色涂于臉部,烘托人物形象。
動態圖像:靜態圖像在社火表演中串聯起來,形成色彩斑瀾的動態圖像。開頭跑場環節,兩隊人馬口吹哨子,來回穿梭,變幻莫測;眾人手持花燈旋轉齊唱秧歌,似漩渦狀,婉轉有力;妙齡少女著花色服裝持花燈載臘花舞,靈動微妙;小曲演唱訴說歷史的風塵,悠長滄桑;打獅子環節人獅進退頓挫,張弛有度;正月十七社火結束,眾人扮天官掃殿驅瘟,至村東河口處,燒紙祭文,除部分道具服裝外,其余付之一炬,圓滿收場,此番場景,與《大儺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新四村社火的動態圖像凝結著祖先們的處世之道與智慧結晶。
(二)新四村社火傳統圖像的來源與特征
新四村社火中的圖像主要來源于神話傳說、本土文化積淀與外部傳入。
獅舞隨商貿往來與人口遷徙傳入甘肅。但新四村扁平怪異的獅子造型與諸多獅子形象相差甚遠,經筆者綜合考察推斷:新四村社火中的獅子是在傳入形象的基礎上經過本土化改造而產生的,聽聞目睹者憑借記憶轉述制作獅子難免會有誤差,再加上制作材料的限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四村社火中獨特的獅子形象。新四村社火中的旱船,經由周邊川陜等地傳入,后漸成特色。服裝與人物面妝是新四村社火中典型的戲劇成分,因條件限制,不斷簡化概括。對外部傳入形象本土化改造是新四村社火中各類圖像來源的一大特點。胥鼎在《三秦社火》中指出:“周秦時代的儺禮是社火形成的基礎”,新四村社火掃殿和驅瘟環節中使用的紙符圖案是儺禮原始符號的遺存,人們賦予了這些奇異的符號圖像某種通靈的作用,期望實現與天官神仙們的交流。
新四村社火中的傳統圖像整體表現出非現實的異化特征。
新四村獅子的頭部骨架是以農具簸籮、簸箕制成,簸籮圓而扁,簸箕敞口,尾部寬大,農具的特點決定了獅子頭部的造型,面部繪虎斑狀花紋;立眉濃密,怒眼圓睜;鼻部長而寬闊,臉頰圓潤凸起,似呲牙狀,嘴如血盆。其兇神惡煞、似虎似獅,具有原始神獸形象雜糅的特征。虎頭燈上所繪之虎,兇猛中透出憨態,似貓似虎,平添幾分喜感。

旱船色彩豐富,細節繁瑣,光線變幻,具有追求視覺刺激的裝飾化特征。服裝與面部涂妝是外來文化經本土簡化而成,造型簡潔,色彩單一,只做強化人物和代入故事情節用。掃殿中天官人物臉部涂黑抹紅,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此類圖像起到說明襯托的作用,具有異化形象和敘事的特征。
社火的動態圖像具備了象征和隱喻的特征,原始行為中所寄托的美好期盼,借由社火動態圖像巧妙地表達出來,在一種約束中獲得欲求的釋放。
二、新四村社火圖像的當代轉變及探索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高速發展,鄉村地區的信息獲取變得極為便利,同時,傳統社火圖像難以滿足青年人的視覺需求,在此情況之下,新四村社火的圖像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當代化轉變。此外,鄉村外流人口對于社火的重新關注和資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圖像轉變的催化作用。
(一)新四村社火圖像當代化的特點
新四村社火中傳統圖像的當代化,受到外部和內部雙重因素的影響,表現出如下特點:
圖像雷同化:購買自市場的服飾道具,都是規模化生產的商品,在造型和審美上趨于雷同,社火圖像原本的獨特性被現成商品所消弱。如新四村及周邊地區的社火中,傳統手工制作的獅子已經很少見,被購買自市場的成品所替代,服裝千篇一律。
圖像現實化:由于社火社會地位的改變,新四村社火中虔誠的娛神色彩逐步消退,具有神秘特征的非現實圖像被更具娛樂性的現實圖像所替代。例如虎頭燈上的虎頭圖像、旱船上故事圖畫、花燈上的花束等,現多采用對網絡圖片的拷貝或者直接購買現成品,這在視覺上更為符合鄉村年輕觀眾的審美,社火間的相互效仿讓此類現實圖像迅速流傳開來,改變了周邊社火的圖像面貌。
圖像形式化:新四村社火圖像因其內涵的喪失而形式化。在傳統新四村社火圖像中,每一個造型都有其所指涉的具體意義,人們借助這些圖像完成與神秘力量的交流,并展現出文化傳統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科學知識化解了對神秘力量的恐懼,人們開始更多地強調社火的娛樂性,追求視覺效果,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失衡。片面追求表面效果的形式化圖像,與社火本身的文化土壤相背離,顯得空洞而乏味。
(二)新四村社火圖像當代轉變的緣由
在商品化大潮之中,一些當代化痕跡不可避免地進入社火圖像之中。新四村社火圖像的當代化是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
首先,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和一些制作手藝的流失,新四村社火中的服裝道具大多依靠購買,圖像不再是傳統圖像的造型,變成了另外一種無關聯的、由外部侵入的新造型。又因傳統文化的缺失,讓新四村社火圖像的內涵被逐步消解,成為單純訴諸于視覺刺激的娛樂物,喪失了部分文化教育功能。這類變化最為直觀的是獅子和服飾。
此外,由于現代科技產品在社火圖像中的植入,改變了新四村社火圖像的呈現形態。各類電子燈光設備,相比傳統表演中使用的油燈,更為穩固可靠,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但這也讓表演者失去了對動作幅度的謹慎控制,圖像一改往日含蓄內斂、張弛有度的形態,呈張狂浮夸之風。由于旱船和載旦環節中涉及較多的燈光使用,這兩類圖像形態的變化尤為明顯。互聯網為外部圖像侵入提供了便利,人門輕而易舉地獲取來自網絡的圖像,并將其生硬地植入社火之中。
再者,外部需求的改變導致了動態圖像的嚴重縮減。新四村社火的每一個表演流程都有其相對的深層含義和獨特的文化底蘊。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政策的倡導下,社火成為對外展示地域特色的一種手段。由于新四村社火所面對的人群不再是固定觀眾,而是 “觀光客”,這就要求社火具備更多瞬間的視覺吸引力,對漫長的表演過程進行簡化。傳統的新四村社火表演,每場用時兩個小時左右,而現在幾十分鐘就可表演完一場。動態圖像隨著表演節奏的加快而不斷簡化,場次增加了,但一些核心內容流失,徒有形式。
三、結語
新四村社火圖像的變化是當代社會的縮影,是傳統文化與商業社會碰撞的結果。娛神精神的消退讓社火面向現實的人,而非人與神秘力量的共生區域,社火也不再是鄉民與未知力量交流的一種嚴肅途徑,基于社火而傳達的虔誠已然開始墮落。新四村社火中的娛神色彩不能簡單歸結為無知,更多的是一種凝聚力和約束力的化身,這種向內凝練的力量借由至高無上的位置中獲得,它維系著村落的和諧,維系著對于家族村莊的認同感,此時,社火的每一個微小變動都需要正當的理由和恰當的契機,社火千年的延續也得益于此。當社火的作用對象單一地轉向人時,社火便從其千年以來的位置上跌落。惡意篡改和獻媚討好讓新四村社火失去了原有的面貌,面臨著被閹割的危險,其最具神秘特色的部分恐將不復存在。新四村社火圖像的轉變也反映出了一種敬畏的喪失,這不僅破壞了民俗文化的生態結構,也讓毀壞變得正當。在新的語境中,傳統文化需要一個平衡的落腳點,才能謀求長久的傳承與發展,這也是關乎每個人的時代議題。
參考文獻:
[1]<漢>毛享傳.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四之一.鄭玄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39.
[2]<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39.禮部中·社稷.汪紹楹,校.北京:中華書局,1965:706.
[3]<唐>應劭撰.風俗通義校注.卷八.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354.
[4]<南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23.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載<清>吳自牧等編《宋詩抄》,北京:中華書局,1986:1787.
[5]北大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16冊卷93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01.10996.
[6]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8.王靜悅、張春玉,主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53).
[7]基思·托馬斯,芮傳明.巫術的興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約翰·伯格,戴行鉞.觀看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歐文·潘諾夫斯基,戚印平,范景中.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10]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1]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胥鼎.三秦社火[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3]通渭縣志編委會.通渭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
[14]蔡秀清、錢永平.社火·社戲:從娛神到娛人的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15]田榮軍.陜西社火臉譜[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
作者簡介:常正,中央民族大學2018級美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