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燕 王珊珊
【摘要】本文以《追夢·青春》為主題,探索原創音樂劇紀實連環畫創作的意義、思路及方法;借助連環畫這一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對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進行衍化研究,兼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為核心理念再現該劇,旨在繼承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的同時將《追夢·青春》所闡述的“大藝精神、追夢精神”再現。
【關鍵詞】連環畫;音樂劇;研究運用
【中圖分類號】J62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夢”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央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其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并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
自推出“中國夢”后,全國上下紛紛做出回應,由大連藝術學院親歷巨制的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創作主線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誕生了。該劇可謂是“追夢精神”和“大藝精神”的全面展現。以大藝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為勾畫藍本,以劇目的臺前幕后相關紀實報道為基本素材,進行連環畫的一系列創作構思與策劃研究,再現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繼而從另一種角度和維度對此進行創新應用鋪陳,弘揚“追夢”精神,最終呈現“大藝精神”。
一、連環畫的研究現狀
當下,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電視、錄像以及電子游戲等多媒體運用遍布大街小巷,導致讀者將連環畫拋諸腦后。據統計顯示,連環畫以一種單一的表現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逐漸由原來的閱讀對象轉變為收藏熱品。如何再次繼承和繁榮連環畫的創作,已成為今天連環畫出版人、藝術家以及專家學者共同面臨的課題。
據筆者了解,目前河北傳媒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及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等高校均設有連環畫研究方面的工作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編輯在兩會提案中也曾給出建議,要充分發揮中國連環畫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目前國家也在全面倡導要復興中國連環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二、紀實連環畫在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的價值運用
由大連藝術學院親力打造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描述的是以“思政鑄魂”為主線,大學生深入祖國工業、科技建設等一線學習實踐為內容,謳歌時代精神,抒寫青春夢想。通過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舞臺劇作,引領當代大學生弘揚時代精神,執著地追尋夢想,借紀實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將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對傳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大藝精神”的釋讀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創新
此次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紀實連環畫的創作是從大型原創音樂劇出發,釋讀與展現“延安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壩精神”及“兩彈一星”四個精神,更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創作手法上,《追夢·青春》紀實連環畫在傳統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運用了綜合表現手法,如水彩、油畫、計算機等交互形式,更吻合了當下時代所需的跨界與藝術性。
(二)對“講大藝故事、展大藝風采、存大藝經典”的傳播
大連藝術學院每隔一年必有一部大戲推出,先后公演了《和平頌》《絲路·青春》等四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原創劇目。今年又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創作主旋律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先后在大連、沈陽和北京陸續成功上演。將原創音樂劇以連環畫的形式進行結合展示,可謂是我院首次嘗試,以連環畫的古老藝術形式再現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將其進行展演和傳播,繼而從另一種角度和維度對此進行“劇目后”的鋪陳和設計創新運用,在弘揚“追夢”精神的同時釋讀與呈現了“講大藝故事,展大藝風采,存大藝經典”。這不光是劇目的沉淀,更是近二十年由王賢俊董事長主導的“大藝精神”的全部沉淀。
(三)對“劇目后”衍生藝術品的開發與運用
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紀實連環畫創作的作品及場景道具均可作為“劇目后”文創產品開發的素材。以識別性、獨特性、運用性、國際性及藝術性為研發思路,屆時提高學院“劇目后”文創產品開發的先河,“劇目后”文創產品的研發填補了大藝大型劇目衍生藝術品創新運用設計的空白。對原創音樂劇本身而言,“劇目后”文創產品的研發也是以一種新的途徑和形式向社會進行劇目傳播。
(四)對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啟發
本次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紀實連環畫的創作,在我院是首次將劇目連環畫創作思索融入設計類和美術類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目前可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進行有效開展。連環畫對人物、場景的刻畫選擇、透視的準確把握以及構圖的藝術性展開均具有很高的要求。連環畫融入基礎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繪畫能力、構圖能力、空間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等均有促進作用,讓學生直接繪制身邊所發生的“事”,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積極性。
三、紀實連環畫在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的創作過程運用
(一)研讀音樂劇內容
《追夢·青春》全劇共分四幕,分別展現了“工匠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壩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研讀四個主題精神及內涵明確創作內容、對人物性格、時代背景等進行深入、細致的反復研究,做到思路清晰、立意準確,把握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以及起伏高潮進行細致的構思安排。
(二)收集素材、確定腳本
通過研究參演同學、幕后工作者的訪談、交流等確定主題精神故事節點,再敲定故事腳本及文字,確定作品立意,凸顯作品主題,發揮繪畫的創造性將其描繪出來。以連續性的敘述方式組織成一個故事底本,為下一步人物和場景的確定奠定基礎。
(三)設計畫面中的人物造型和場景
熟悉和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是劇目再現的關鍵。就任何一部作品而言,人物總是貫穿全局的主線,任何故事都圍繞著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展開,以塑造生動豐滿、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為主要目標。在《追夢·青春》劇目中首先由教師開場,拉開帷幕;再分別講述四個青年思政課社會實踐。把握四個核心人物的造型、特點是連環畫創作的重點和關鍵。場景也是體現時代背景和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物造型塑造的同時還原場景。創作前需要對故事場景進行調研或深入了解,再去收集舞臺背景素材和有關創作上需要的一些素材,最后再進行連環畫創作構思,最終呈現既吻合時代又優美的畫面效果。
(四)構思構圖
構思是前提,構圖是構思的結果。此環節需要對畫面整體效果進行思考,運用文獻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收集整理大量中國連環畫優秀作品,對當今連環畫進行深層剖析并進行梳理和比較,結合現代技術手段確定本次最終的藝術表現形式。形式確定后要進行構圖、繪制樣稿,確定取景距離和角度;安排好人物與背景的比例關系、動勢,把握大體關系,最終準確繪制。
(五)成稿繪制及后期處理
這是畫面呈現的最后環節,在草稿基礎上進行成稿繪制,準確表現人物表情、動勢及場景細節;準確把握畫面的主要光線,處理好黑白灰關系和色彩關系等;準確表現畫面中的主體與局部的關系,層次分明;最后進行畫面的整體細節處理,并對畫面采用互聯網+的信息渠道進行后期整合,以一種新的形式再現《追夢?青春》劇目并對其進行有效傳播。
四、紀實連環畫在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衍生品開發的運用
紀實連環畫在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衍生品的開發可謂是我院首次劇目傳播的另一種傳播方式和手段,同時,無形中也可增加大連藝術學院文創產品的開發種類。目前,這在遼寧甚至全國也為少數,“劇目后”衍生品的開發可通過連環畫本身、劇目道具、劇目人物形象三個方面進行開發。
(一)依托連環畫運用
每一個場景都可以成為衍生品的基本素材,可以將連環畫制作成繪本+劇目音頻二維碼,以邊聽邊看的方式感受整個故事情節,也可將各劇目具有代表性的場景制作成臺歷、明信片等衍生品。
(二)依托劇目道具運用
可將道具制作成擺件或掛件,也可將道具變成 “手工包”,附上詳細的圖文操作說明,讓更多的大眾體驗道具的制作過程,在玩娛中了解、知曉劇目。
(三)依托劇目人物形象運用
對劇目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衍生品開發,優化劇目中四個主人公的形象,進而進行靠墊、掛件、文具等衍生品開發。在衍生品中放大其人物性格,予以催人奮進的寓意,如青春、奮斗、自強、不息等,從而間接有力地增加了文創產品的氣質和思想內涵。
通過對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故事內容的研究,運用傳統連環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記錄和再現該劇臺前幕后的故事,旨在“講大藝故事、展大藝風采、存大藝經典”,繼而從另一層面釋讀與呈現由董事長王賢俊帶領的“大藝人追夢”的勵志故事。最終借中國古老優秀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連環畫”,在實現“大藝夢”的歷程上留下一抹印記,也為大連藝術學院即將到來的“建院20年”華誕獻禮。
參考文獻:
[1]孫雯琦,探討新中國連環畫的傳承與發展[J].現代裝飾(理論),2016.
[2]趙安強,談新連環畫的傳承與創新路徑[J].藝術科技,2019.
作者簡介:王雁燕(1983-),女,滿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城市形象及展覽策劃;王珊珊(1984-),女,漢族,遼寧西豐人,碩士,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連藝術學院2019年度招標重點課題“原創音樂劇‘追夢·青春紀實連環畫的創作研究思索”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