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琴
【摘要】福建土木石結構的防御性建筑種類很多,有閩中東地區防御匪倭侵襲的莊寨、閩南地區抗擊倭寇和帶有城堡性質的堡、閩西客家地區的土樓等,而尤溪土堡集閩南、閩北、客家建筑風格于一體,又具有閩中鄉土特色的多元建筑,其建筑形態、空間結構獨一無二,是福建省乃至我國防御性鄉土建筑中罕見的防御性民居。本文對尤溪土堡產生的歷史環境、建筑特點以及防御功能進行了分析,旨在為研究福建省土堡提供實物資料。
【關鍵詞】尤溪縣;土堡;建筑特點;價值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尤溪土堡集閩南、閩北、客家建筑風格于一體,又具有閩中鄉土特色的多元建筑防御性民居。目前,尤溪現存土堡96座,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玉井坊鄭氏大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8座,分別為聚奎堡、盧家大院、大福圳民居、公館峽民居、徐家大院、茂荊堡、書京土堡(光裕堡、瑞慶堡),縣級文保單位13處,如昇平堡、蓮花堡、乾建堡等,歷經百年滄桑,土堡保存下來數量極少,建筑形態、空間結構獨一無二,是福建省乃至我國防御性鄉土建筑中罕見的防御性民居,與福建土樓、福建莊寨共為福建防御性建筑體系,缺一不可。尤溪土堡是防御和居住兩兼顧的土木石設計結構的典范,也是繼福建土樓之后新發現的中大型防御性民居。
一、尤溪土堡建筑歷史背景
尤溪土堡,始見于唐宋時期,元代少量出現,明代發展并漸漸多了起來,清中早期逐漸成熟,清中晚期大量出現,清末民國初漸漸沒落,民國初消失。雖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現存的土堡整體狀況仍保存在“原始狀態”。
尤溪土堡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社會形態等因素影響下,在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防御性建筑民居。古時尤溪商業比較發達,故而周邊匪寇燒殺掠搶事件頻頻發生,封建“政府”又自顧不暇,無力保護民生。因此,各種形態的土堡就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和這些有限的區域應運而生。
利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地理單元,形成了防御與居住互為整體,類型上各具風格的土堡。尤溪縣地處福建中部核心區,戴云山北段西部,格子網水系發達,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形成了為數不多且相對獨立的大小丘陵(山坡),加之縣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植被密布,樹木郁郁蔥蔥,地表相對穩定,因此就選擇優越的自然環境,利用駐防的天然屏障,設置攻守的人工障礙,制造齊備的防御設施,以達到防御安全的目的。如《茂荊土堡》位于尤溪縣臺溪鄉蓋竹村烏巖壟內一座相對獨立山坡上依山崗縱向構筑,前低后高,平面呈縱向長方形,居高臨下,高臺階、高平臺、高落差的建筑外形酷似西藏的布達拉宮。建堡時利用高坡僻出三個臺基,堡前又利用水田低洼處用塊毛石壘砌高而長的石階,階上聯建11-13級高4.5米的門坪,這是匪寇們要首先逾越的障礙(圖1)。
二、尤溪土堡建筑特點
尤溪土堡是以防御、居住、生產、生活為一體的防御性民居建筑,利用前低后高落差構筑,防御功能完備。根據《尤溪縣志》和各姓氏族譜以及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和一些考古資料表明,尤溪土堡建筑體系獨特:獨立的合圍外墻,墻內二層敞開式階梯跑馬道,連接的碉式角樓,墻體上設置斗式條窗和不同方向、位置、角度的竹制槍孔等所形成的防御性體系;墻內中軸線、多軸線對稱和不對稱、前低后高大落差的生產生活、婚喪嫁娶等活動空間體系;建筑歷史脈絡自成一體,在類型、結構形態、裝修裝飾等各方面,既互為整體,又個性十足,建筑特征與文化是一種有機的互補關系,缺一不可,是閩中鄉土特色的防御性民居。
(一)建筑布局
由堡前水田、石鋪小道、前空坪、高臺階、堡墻、堡門、前樓、廊廡、前堂、中天井(雙重天進)、廂房、前軒、正堂、后軒、后花臺、后樓(書院)、護厝、扶樓、跑馬道、碉式角樓、糧倉(逃生間)、廚房、水井(水柜)等組成。從建筑結構方面看,除廊廡和禮儀廳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外,其他空間梁架結構均為穿斗式結構懸山頂,跑馬道為階級狀構架與碉式角樓、后樓(書院)連接,層層疊疊,后樓一層為敞開式,專門堆放柴草等雜物。尤溪土堡其獨特性、代表性是設計者的智慧,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設計、選址、施工,前低后高落差、超大的多層天井、突顯的主堂、功能齊全的設施、特別是完備的防御性設施無不體現先人的智慧(圖2)。
(二)防御結構
尤溪土堡不以外墻承重,異常厚重的合圍堡墻將堡內建筑包圍。由合圍外墻及階梯式跑馬道、堡內的廳堂院落構成墻內中軸線、多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以穿梁減柱穿斗式結構,高落差的轉接結構承上啟下為單檐懸山頂的生產生活建筑物。外墻底厚一般在2—4米之間,頂厚0.7米左右,防止匪寇挖掘;墻體正面主門設置11-13級高臺階,營造防御“天險”;兩側安置堅固的輔門(哨房),門上設置防火攻注水孔2-3個;墻內二層設置貫通階梯式跑馬道與碉角樓、又與各個房間想通,是應急通道,可靈活機動、流暢快捷地防御、打擊匪寇的“生命線”;墻上不同方向、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均設置竹制搶孔及斗窗,全方位防御,沒有死角;與外墻連為一體設置對角碉式角樓,打擊匪寇沒有盲區;還有暗道突擊敵寇。堡內挖掘的水井(水柜)、碾坊、糧倉、珍寶庫等,做到“有糧有水心不慌” 。
(三)典型土堡風格簡介
尤溪土堡獨樹一幟、建筑風格另類。
茂荊土堡:①報警“鼓石”,利用天然空鼓巖石進行叩擊,以輕重、數量確定報警內容,這是所有土堡中不見的;②前樓,木結構,四層(三層加一層暗室也是土堡中最高的層數),明間前檐設置八棱窗、次間設置圓形窗(鳳眼)、稍間、盡間相間設置長方形大型檻窗和漏窗是所有土堡中僅見的;③門廳右側高錯層設置專門的哨房,在清代土堡中不見;④中天井及兩側廂房,高落差錯層,前后開門通往護厝,實為罕見;⑤后樓與跑馬道,層層疊疊、大落差蔚為壯觀,構架處理工程難度大;⑥前、后樓超長的檐欄桿及部分地板出挑結構裝置,這是土堡中十分罕見的;⑦堡內墻上貼有大量的上世紀20年代70年代中外報刊(其中1928年1月8日美國洛杉磯廣告報比漳州等地土樓內英文報還早3年)、醫療秘方、廣告、宣傳畫十分罕見。
蓮花堡:①利用彎曲迂回的小溪流作護堡壕,是古城“護城河”防護方法運用在土堡“護堡壕”中,使吊橋進出堡內為土堡中個例;②利用大型塊石壘砌的高臺階及高門坪作防御屏障;③磚石結合的雙層大漏窗作堡內通風設施(圖3)。
光裕堡:①中天井及兩側廂房高落差錯層;②后樓及跑馬廊層層疊疊、大落差跑馬道屋架構架,土堡中少見。
昇平堡:碉式角樓二層四壁空隔,并設置戲臺,也是土堡的另類。
臺溪乾建堡:①“偷閑處”書院和糧食加工作坊設置;②檐口、山花墻處普遍施彩繪人物故事、歷史典故、花鳥魚蟲裝飾圖案非常罕見。
聚奎堡:①縱橫對稱的防火墻顯得特別;②堡前坪豎立樹木“旌表”旗桿是土堡中唯一見到的(圖4).
大福民居:①以一座書院為中軸線,左右壁舍對稱;②一組三進四堂,東四、西三不對稱七座扶厝布局是土堡中獨一無二。
三、防御功能分析
尤溪土堡建筑以“唯一性”顯著。依托較陡峭的山坡構筑,居高臨下,高落差、高臺階、高平臺、厚重堡墻、不留死角的防御,居住防御兼顧的設計理念在鄉土建筑中獨樹一幟,為地方鄉土特色的防御性民居。
墻體內側設二層的敞開式階梯跑馬道與內藏式或外凸式碉式角樓、后樓(書院),層層疊疊、大落差蔚為壯觀,構架處理工程難度大。墻上設置密集不同方向、位置、角度的射擊孔和斗式條窗等全方位防御系統,是福建省防御性建筑結構的孤證,在我國乃至世界防御性建筑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尤溪土堡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相對孤立的山坡作“瞭望臺”站得高看得遠,選址、設計、施工都顯示了先民們的聰明才智:前高后低的布局、超大的多層天井、突出的主堂、功能齊全的設施、立足本地建筑實際并結合其他地區的多元建筑元素,這種多元建筑文化有機結合也是土堡中獨一無二的
尤溪土堡因地制宜利用高崗臺地視野好,就地取材應用自然環境做防御天然屏障,巧妙采用高坡陡峭地勢做進堡唯一通道,堡門設置“一覽無余”無處藏身的防御空間,設計長而窄小的進堡高臺階,和寬敞跑馬廊、超大碉式角樓防御匪寇,在福建山區土木石構建筑獨樹一幟、風格另類。
四、歷史價值與意義
尤溪土堡歷經百多年的風霜雪雨,始建年代、續建年代、維修年代記載清晰,有明確的紀年和文字可考,為研究福建地區土堡類型、防御性建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中國乃至世界相關建筑和建筑防御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尤溪土堡集防御、居住、生產、生活為一體,建筑結構復雜(穿梁減柱、高落差的轉接),裝修裝飾較精美(木雕、彩繪、造型),防御效果良好(多角度、多方位、斗式條窗、跑馬道(不留死角),是土堡中的精華。
從土堡構筑年代、技術的原始性,建筑理念、建筑布局、建筑手法、建筑裝修裝飾、建筑材料等的傳統工藝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體現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和防御性建筑文化內涵,是我國防御性建筑之瑰寶。
參考文獻:
[1]梁文斌.尤溪縣防御性鄉土建筑[J].福建文博,2011(3):51-56.
[2]梁文斌.尤溪縣書京土堡群探討[J].福建文博,2015(1):78-81.
[3]李建軍.福建土堡:山中奇構待人識[J].中華民居,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