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建筑的修復及保護是一個持續、嚴謹、系統的工程。要有理論方法的指導,在修復保護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的總結來完善文物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工作;要編制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明確正確的修復保護措施以及具體的修復技術。本文通過介紹玉井坊文物保護單位的價值評估、修繕過程中的修復措施和技術要求及保護中的日常保養、管理,以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現狀等文物修繕原則,做好文物建筑的防漏加固、現狀整修、重點修復等工作,從而更好地保護文物這一獨特的建筑風格。
【關鍵詞】現狀概述;傳統建筑;價值評估;修復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3 【文獻標識碼】A
一、玉井坊現狀概述
(一)文物本體簡介
玉井坊(厚豐鄭氏大厝)位于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始建于1790年,平面呈長方形,四角圍墻為弧圓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懸山頂石木結構,主體建筑三層,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一層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二、三層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
玉井坊建筑群由正厝、橫厝和左右壁舍等所組成,其中有4個書齋、2個錢庫、4個糧倉、1個地契庫,共108個房間。正厝正堂為主要建筑,高12.4米,三層;左側為橫厝,二層,自北而南依次為廚房、錢庫、糧庫等。為便于正厝、橫厝與左右壁舍的聯系,在5.6米寬的通溝上架設有9個過水亭。整個建筑群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其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做工講究,功能齊全,極具地域特色,是以清代遺存為主體的清代大型民居, 建筑群格局完整、規模較大,是清乾隆當地名門鄭孔時的宅第。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將“玉井坊鄭氏大厝”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價值評估
1.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為當地大型鄉土建筑的典范。主體建筑由正厝、橫厝、左右壁舍、地契房及公用衛生房等組成,其中正厝內還設有會客廳、演武廳、書院、小姐閣樓等建筑,橫厝內還設有錢庫、糧庫和小姐書齋等設施,大小房間共108間,真可謂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為全省所罕見,不愧為當地大型鄉土建筑的典范。
2.建筑風格獨特,體量高大,做工考究,極具閩中地域特色。在我國南方木構建筑民居中,三層以上的建筑已不多見,然玉井坊建筑群主體建筑均采用巨大杉木作為支撐梁柱,最高處12.4米,口徑仍有40厘米以上。大量采用石構件,其中正厝二進走廊安裝的一塊長21米、寬0.55米、厚0.2米的石板條,在當時施工條件下,如何搬運,簡直就是一個謎。走廊外墻裝飾雕刻精細的竹節形欄桿以及橫厝的錢庫、糧庫的門框、窗框等均用厚石板條構筑,極富地方特色。整個建筑地面全部用石板條和三合土鋪設,做工考究,堅固異常。整個建筑群集客家、閩南和贛南民居建筑風格為一體,極具其所處的閩中地域特色。
3.雕刻繪畫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石雕:選料考究,雕刻精細。門枕石和大型柱礎均采用上等青石原料,精雕細鑿,門廳大門兩側門枕石,左側雕刻 “鶴壽松齡”,右側雕刻 “鹿(祿)竹(足)雙慶”;正厝正堂一對方形柱礎石雕刻內容為牡丹、石榴圖案,以上雕刻寓意為“健康長壽,豐衣足食”之意;木雕:繁縟精細,寓意深長。該建筑正厝正堂和下堂左右兩側的梁架上分別采用透雕技法雕刻夔牛、蝙蝠、丹鳳、四季花卉等圖案。二進廳左右窗花和邊廂房走廊的窗花,左為文書印信,右為令箭鎧甲和獅子戲球、(暗)八仙獻壽、麒麟送子以及文官武將、仕女稚童等,內容豐富,寓意深長;壁畫灰塑:書畫精美,色彩豐富。其繪畫技巧大多采用精工煙琢墨技法描繪,受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影響較大。建筑內詩畫結合,畫聯相配。主要內容如下:大門正門一副對聯“文章燦星斗,事業振乾坤”,門后側兩個錢紋圓窗框邊繪制吉祥花卉圖案。三廳對面圍墻上書“堂對文人酒,家藏大史書”。第三廳外墻上的額畫聯,左側繪有“引蚊救主”(關羽與赤兔馬)畫,聯“讀圣賢書”,右側繪有“童子拜壽星”畫,聯“學忠孝事”。內圍墻左側繪有“三顧茅蘆”“渭水垂釣”“掛帥出征”等歷史故事,右側繪有“八仙姑獻壽”等內容。建筑群內各建筑擋濺墻均有壁畫,內容題材主要為人物故事、丹鳳、花卉以及山水園林建筑等。正廳神龕兩側懸掛“狀元迎街”“郭子儀拜壽”畫軸。線條流暢、準確,色彩穩重鮮艷,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二、文物主體的修復措施及技術要求
根據文物修繕原則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具體的修繕方案,并嚴格按照方案實施。首先,我們邀請具有文物建筑設計資質單位到實地進行詳細勘察、測繪、調查研究。之后編制《福建省尤溪縣玉井坊鄭氏大厝文物保護規劃立項報告》、《福建省尤溪縣玉井坊鄭氏大厝文物修繕工程立項報告》等設計方案。
瓦屋面滲漏、地面、土墻、構件等殘損的修復。由于年久失修,所有屋面滴漏,地面三合土破損、塌陷,樓與樓之間、廂房與堂屋之間的轉角處構架糟朽,木雕、彩繪缺失等進行必要的修復。
1.對于瓦屋面出現大范圍的滲漏和局部下陷或者是某些構件腐爛、局部位出現坍塌等問題。如只是補漏屋面、部分瓦件損壞的更換,修繕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局部檢漏、檢修。如更換酥碎殘損瓦面,修補殘損脊件按其完整程度可分為可用的、更換的兩種。瓦片鋪蓋均以“一搭三”“一搭四”的密度鋪設溝瓦和蓋瓦,部分角溝和過墻處用特制缸瓦。可以使用的瓦料要將灰、土鏟掉掃凈,清理瓦件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其構件不受損失,盡可能多地保留使用原有構件。
2.三合土地面修復。結合當地常規做法,施工前,對三合土現場取樣做成分二次分析,進行適當的調整。具體做法:依據現有原始材料、工藝做法,三合土配比為砂石:石灰粉:黃土=4:2:1,厚度參照原始現狀厚度。根據建筑平面布局把三合土地面分成若干個施工單元,同時為保證三合土拍打的質量,宜把三合土分層施工,分多次進行,剛開始拍打的頭幾遍時間間隔要短,一般要求每天拍打三遍,連續 3-4 天,然后拍打時間間隔逐漸延長,直至灰土泛漿。
3.夯土墻修補做法。依據現有原始材料、工藝做法,加竹片加瓦片泥修補、填實開裂、透孔隙墻體。加竹片加瓦片泥配比為竹片:碎瓦片:黃土=3:1:10。 結合當地常規做法,施工前,對夯土墻現場取樣做成分二次分析,進行適當的調整。
4.木構件制安。(1)柱的墩接:柱根或柱心糟朽,糟朽部位自柱根向上不超過l/4柱高的,須用木料進行墩接,墩接木料的質地強度不得低于原木柱,并加箍,箍應嵌入柱內;(2)木構件腐朽和干縮裂縫的處理:木構件僅表皮糟朽,或柱身劈裂,其糟朽或剝落部位未超過柱截面積的2/5時,可將腐朽局部的表面刪除平整,經防腐滅菌處理后,用干燥木材依原樣原尺寸修補整齊,并用環氧樹脂膠合劑粘牢;(3)木構件的更換:凡木構件損壞程度超過上述指標者須更換。更換大木構件,應以現存實物為根本依據,發現與設計有矛盾或不詳時,及時與設計人員溝通確認調整。工藝上按當地同期建筑的傳統做法,榫卯制作要準確嚴密,不許外嚴內松。
三、玉井坊的保護措施
(一)加強鎮村規劃
要確實保護古建筑文保單位首先要做好鎮村的規劃,如果鎮村規劃有問題將對所在地的古建筑文保單位造成無法估算的損失。如折舊建新、新農村建筑、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等在發展建設中,周邊的環境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鎮村建設的總體規劃顯得特別重要,新農村建筑、傳統村落、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等部門的建設規劃都要以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相符,不能各做各的,要相對統一,相互協調。同時,各級政府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充當領頭人、首要責任人,要統籌好、協調好,要將古建筑文保單位保護工作作為首要的任務。
(二)加大保護力度
一是完善保護機構,成立了保護利用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協調部門合作。進一步加強重點文物設施的管理,成立了玉井坊鄭氏大厝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并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所,明確任務分工,強化責任意識;二是加強日常管護,組織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成立應急消防隊,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建立防災防控制度,定期巡查和完善值班制度;三是強化落實古建筑日常維修工作,陸續完成玉井坊關鄭氏大厝及周邊古建筑搶救性修護工程,電線路改造工程,安防、技防、消防設施工程等項目。
三、結語
玉井坊(厚豐鄭氏大厝)為我縣現存古建筑中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在全省范圍內亦不多見。其建筑工藝高超,文化內涵豐富,雕刻繪畫精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是經過長時間歷史發展遺留下來的,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由于年代久遠受到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損壞現象。近年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越來越重視,對古建筑文保單位的資金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加,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古建筑文保單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使其建筑風貌永久保存,傳統建筑工藝永遠流傳,文化底蘊長久顯現。
參考文獻:
[1]賀歡.我國文物建筑保護修復方法與技術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7).
作者簡介:楊忠盛(1964-),男,福建尢溪人,福建省三明市尢溪縣博物館副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