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妮
自媒體的興起,以碎片化和滾動化的方式,讓信息傳播延展到更寬的領域。這種傳播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傳播方式都帶來明顯影響,傳統媒體不得不在新的傳播環境中重構新聞的生產要素、生產流程和傳播路徑。
過去,新聞生產大多由專業人士完成。通過信息的采集、辨識、制作、審查等流程,形成新聞作品,放到相應的平臺上進行傳播。這一過程有著機制的保障、專業的隊伍、程序化操作和傳播的通路。受眾并未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中,而僅僅在傳播終端成為新聞產品的指向者和獲得者。自媒體的出現則改變了這種模式。
自媒體給予受眾參與感和表達權。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篩選、定制相關信息,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甚至影響自媒體內容的發布和走向。相比于傳統媒體模式,自媒體更多地賦予了個人創新與表達的權利,讓以往被動的“沉默者”有了主動權、話語權、表達權、選擇權,而這種在自由媒體平臺上進行的自由言論,給予了傳播者、受眾良好的體驗,也更加吸納了他們的關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間語言體系的形成,同時,也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媒體機制下的渠道霸權。
過去,報紙、廣播、電視三足鼎立,提供給人們閱讀、收聽、收看三種信息獲取通道。既然是獲取,呈現出的是一種被動的模式:拿到報紙,才能閱讀;廣播節目開始,才能聽到相應的電波;電視收視時間到,才能在特定的時間看到想看的節目。而且,我寫你讀、我說你聽、我播你看,在這個過程中受眾是被動的接受者而非參與者,也缺乏選擇性。但互聯網的興起、自媒體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一情況。變定時為即時、變收看為選看、變被動為參與,于是,信息的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傳統媒體原先掌握的唯一新聞通路被打破,傳播渠道從單向走向了復合的多元傳播。更多的信息獲取平臺、更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參與感更好的信息獲取體驗改變了原本的單一格局,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宣告結束。
不過,網絡、自媒體觀點的主觀性、效果的不確定性和并非人人接受的個性色彩,成為其不可回避的弱點。因此,自媒體時代也被稱為所謂的泛傳播時代。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盡早在如今的多元傳播格局中找到定位和優勢,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自媒體傳播模式給予了大眾更自由的傳播權利,使得以往不被注意的個體聲音,也在自媒體傳播模式中彰顯出來。自媒體的“無邊界”傳播,為大眾的關注和參與提供了便捷條件。而如今自媒體的傳播,已不單純滿足于社會熱點、領域新知、奇聞趣事的發布,更多的是參與到公眾關注度高、話題性強的公共事件當中,不僅傳播,還攜帶個人觀點主張、表達也更具個性化,當然,帶來的必然是角度的多樣化、意見的多元化、和情感的豐富性。
因此,從另一方面來看,觀點的不統一也給傳統媒體帶來機遇。因為這些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的觀點和看法,會給人帶來一種“霧里看花”的模糊感,讓人真假難辨。這時,受眾的心理會產生一種對秩序、對權威的強烈渴望。傳統媒體應及時、恰當地把握住這樣的機會,于紛繁復雜之中撥開云霧,發出理性的聲音,不單是辨別真偽,更要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傳遞價值觀和思辨力。
自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所遭遇的嬗變對其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在信息源的獲取、新聞生產、受眾面、傳播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沖擊。因此,傳統媒體要敢于“變”,善于“變”,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勢和新聞生產流程,直面受眾需求,提升新聞生產能力。實際上,傳統媒體與自媒體各有優劣,在新聞生產和傳播中也并非單一的競爭關系,除了自身揚長避短外,相互之間完全可以取長補短、互為補充,讓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厚實更豐富,解讀的角度更多樣更獨到,傳播的范圍更廣泛更精準,從“亦敵亦友”走向“合作共贏”。
提升“新聞嗅覺”的敏銳度。在對相關新聞線索進行搜索和集納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從業者要變過去“信源送上門”為“出門找信源”,從被動“投食”到主動“覓食”。這里所說的“覓食”,除了從政策層面、政府部門、平臺機構等常規渠道獲取外,還包含了從自媒體身上找信源、找線索。自媒體因其廣泛的觸角、無地域邊界限制、同步便捷、多頻次追蹤發布等特點,使其成為優秀的“信息捕手”。當然,傳統媒體在選用時要明辨真偽、用好尺度,慎用善用。
拓寬信源采納范圍。傳統媒體不能再以傳統眼光、傳統價值標準來衡量信源的優劣、決定信源的取舍,而應以更加彈性的判斷、多維的角度來看待信源的價值。置身于新的新聞環境下,以觀眾的同理心、以大眾的評判標準,擇取符合更多人的興趣點、關注度、普世觀、更能引發共鳴和思考的信源,生產出來的新聞才更能讓受眾所接受。當然,對于一些引導性或政策面的“硬”主題,信源的收納和采集有獨自的標準,而如何將“硬”主題軟化為大家可接受、能共情、有同感的新聞報道,則需要記者的功力和智慧。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更接近現場、更貼近事實、更深入調查、更客觀呈現、更及時報道、更精準傳播,這些都是新時期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傳統媒體能與喧囂的自媒體新媒體相抗衡的基本條件。遵循現場原則,親身進入到新聞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同時,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包括自媒體資源,集納所長,補己之短,在核實自媒體的信源后放大、做透,去偽存真、去虛務實,讓自身的報道在深度、廣度、真實性、權威性上更具核心競爭力,從而贏得受眾的關注和傳播。
有了最鮮活的素材,怎樣讓新聞更接地氣,讓報道活起來?首先要用心。用心審看和提煉新聞內涵,用心解構和推進新聞故事,用心對待每一份素材;其次要放低身段。改變過去平面的敘述或蒼白的說教,而用受眾的視角,講故事說人話,推進新聞報道層次,與受眾同頻共振、感同身受;此外,還可以調動技術手段,充分運用新的編輯功能,豐富視覺、聽覺等立體化表達,多管齊下,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信息的發布,在傳統媒體端要盡量做到及時、準確、權威,必要時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比如重要的新聞事件、突發災害救援等,傳統端可通過增設時段、打通欄目、現場連線、插播或最新消息等方式,發布新聞信息。事實上,傳統媒體平臺有著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權威性、嚴謹性、各板塊和專欄之間的協調互助等,更容易形成整體合力,發揮磁場效應,而這些都是自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平臺優勢,找準定位,在重大報道和事件性追蹤報道、直播報道等特殊需要時打通欄目和板塊,形成拳頭,以平臺的整體優勢搶占新聞高地,發出主流聲音。
當然,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聞發布并非只通過單一渠道,在充分調動自身平臺、外聯其他媒體平臺的基礎上,恰當利用自媒體渠道進行傳播,也是擴大影響、實現多方位互動、增強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傳統媒體制作的新聞報道要投放到自媒體平臺上,不能生搬硬套,必須進行二度創作。根據自媒體的特點、報道的內容,最重要的,一定要細分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的受眾,來對原有的新聞報道重新進行定位、制作和包裝,根據需要剪輯成單條或多條短視頻,妥當運用自媒體的話語體系,實現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相互推動、協調共生的局面。
當下,蓬勃發展的自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生產與傳播帶來的沖擊毋庸置疑,只有直面現實,重新定位,作出戰略調整,方能于媒體環境的嬗變之中守住陣地、贏得空間。向內要挖掘專業優勢、重塑專業水準、提升專業精神,快做精做新聞報道;向外要整合政府資源、客戶資源、受眾資源,挖掘獨家新聞并權威報道;此外,與自媒體變“對手”為“聯手”,采用話題共建、熱點追蹤、平臺互動等模式,實現傳播效能上的優勢互補,在新的媒體時代展現出傳統媒體的生存動能和嶄新的新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