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瑩 廣東文理職業學院
教育國際化近年來注重于建設國際化課程,大學英語課程也從以往的課程模式和教育體系,尋求國際化教育定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的優良設置,不僅關系的課程教育成果,也與四六級考試、就業面試和出國留學等基礎密切相關,實現英語教育的國際化,對學生思維方式和英語交際能力培養作用顯著?,F如今大學教學手段單一,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雖然多媒體等技術的引進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語言學習依舊是以傳統為主,還是強制性將大學因故課程灌輸給學生,沒有從學生學習角度定位大學英語教學,導致師生交流互動存在較大的障礙,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持續。國際化教育背景,各種新技術和教育平臺都積極引入大學英語課程中,利用學生常接觸的軟件,例如微博、微信、QQ以及貼吧等等,實現資源共享,便于學生課后學習以及課前預習,但課程結構和教育體系沒有改變,大學英語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性以及持久性不足,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也需要進一步改革。此外,目前學生對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的依賴性較高,大學生對手機軟件的娛樂趣味以及信息大爆炸十分注重,減弱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利用好手機信息實現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資源的優化,也成為當下高校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但學生和教師都不了解自主學習的特點以及方法,雖然認可手機信息獲取以及學習,但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構建大學英語課程中,并沒有將各種新時期的學習模式和學習形式融入其中,學生對英語學習資源的關注和課程學習積極性不足,大學英語必須要在國際化背景下實現課程和教學定位的改變,才能滿足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需要構建新標準和期望,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用國際接軌的教育理念展開大學英語國際化教學的中心任務,國外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和國際化教育理念、國際化教育模式融合,再基于本國教育背景構建英語教學模式探索適合本國教育的模式。在改革中,要避免生硬的國際化形式,以國際化發展為內涵,展開國內教育實情的改革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明確定位,實現教育改革時以國內教育現狀和國際英語教育發展為立足點,制定符合中國英語教學改革的方案,拓展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為學生搭建英語教學平臺使得學生學習本國教育的同時,還可以接觸非本土的教育模式和學習內容。所以,國際化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要突破傳統時空的束縛,利用縣嗲話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立足于國際化人才培養,更好地引入英語知識與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國際化教育定位在于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因教育改革應從理論與實踐教學兩個層次,構建“三位一體式”的教學模式,在跨文化交際學科知識、交際能力以及語言綜合能力等三個維度上,不斷引入新教育技術和教育模式,構建符合本國教育國情大學英語教育模式。首先課程改革中要融入經典外語文學作品閱讀、外語電影觀看、音樂播放、科技成果翻譯等內容,面向學生就業崗位以及創業意向等等,強化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科學合理構建新的課程教育模式,播放相應的視頻、音樂以及圖片展示、情景模擬等等,通過圖片和音視頻等多種載體,展開各種英語實踐鍛煉和跨文化交際行為、模式等等,以實踐教學環節為主通過跨文化交際信息、策略及實踐優化學生跨文化認知、情感與行動為目標,聯合其他學科培養學生大學英語跨文化思維和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提出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辨能力,促使學生在課堂語言表達中更加賦予邏輯性,促使課堂知識分享更加流暢與自信。另外課后可以創設第二課堂,在微信公共平臺、互聯網平臺等等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以及日常行為等等,結合英語角、英語學習沙龍、英語文化節、英語話劇,為學生營造優良的英語跨文化能力學習活動,實現學生英語應用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結語:自從2010 年我國召開三個校長論國際會議后,教育國際化就成為當下高校教育和國際化人才培養最為頻繁的用詞,教育國際化是教育在全球化發展下的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為實現教育國際化在過去十多年間,鼓勵人才流動,利用文獻進行翻譯和吸收世界科技成果,邀請國內外專家到中國講學,然后將大量教師和學者輸送到國外進修,鼓勵學生留學以及出臺相應的留學政策,鼓勵學生對外學習,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程度還比較淺顯,沒有深入到教育結構和教育體系中,課程和教學改革有待于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