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瑞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9)
體育舞蹈對于同步性的要求非常高,在整個舞蹈組合過程中,男女選手如何進行配合達到預期競技目標或舞蹈效果,取決于兩個人共同配合能力的高低。同步性是指節奏和步伐就像鏡像般同步、兩人在側面的位置或者是一樣的節奏。在舞蹈配合中,需持續地有意識的保持同步一致性的感覺。本文通過進行實驗測試對比分析,論證提高體育舞蹈女伴同步性素質的無視覺跟隨訓練方法是否有有效性,為體育舞蹈運動員在訓練中無視覺跟隨訓練手段的應用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為今后的教學訓練的開展和訓練計劃的制定作為參考依據。
以北京體育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及2016級3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要求將受試者按照同步性素質水平平均分配至實驗組及對照組(要求重新分配舞伴再進行實驗),每組16人,授課內容、課程安排、授課課時、訓練條件以及考核評價標準等方面保持一致。實驗周期為8周,實驗學時為16學時。
1.文獻資料
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搜集互聯網上有關同步性訓練與體育舞蹈訓練方面的資料,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2.實驗法
(1)實驗內容
對兩組進行16個小節的雙人倫巴組合教學,根據2.1評分系統中同步性運動表現評價標準,套路內容如下:開式扭臀、扇形打開、阿列曼娜、分展步、延遲步、紐約步、定點轉、變奏滑門步、男士在拉長后背的女士上空做踢腿劃圈的動作。
(2)實驗方法及步驟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組采用無視覺跟隨訓練方法教學,老師拆分動作講解后,女伴首先用黑布蒙住雙眼跟隨男伴進行前兩次訓練:第一次配合老師口令(有視覺干預)、第二次雙人自行練習(有視覺干預),第三次為保證安全女伴摘下黑布,雙人跟隨音樂練習;三次為一組,反復訓練4組。通過對相關專家的訪談及閱讀相關文獻對體育舞蹈運動員同步性測試指標的建議,參訓前后對兩組的女伴進行同步性的測量。在對兩組進行16個小節教學后,兩組分別在進行實驗干預前后,進行雙人倫巴組合展示;老師采用打分(小分制)的方式,根據2.1評分系統中同步性運動表現評價標準對兩組女伴同步性素質進行評分,為測試無視覺跟隨訓練效果提供數據。
3.數理統計法
采用Word、Excel對打分表中數據進行整理統計;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原始數據進行對比,同時將實驗后的兩組數據進行常規統計學處理,統計實驗結果;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訓練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女伴同步性差異、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后各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其訓練方法有效性。

表1 實驗后實驗組及對照組女伴同步性評分(n=16)
從上表可知,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去研究實驗數據的差異性,從上表可以看出:呈現出差異性(P〈0.05)。具體分析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t=2.43,P=0.05),實驗組的平均值(8.75),會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平均值(8.06);以及對對照組的檢驗結果與實驗組的檢驗結果相對比可以得出,對照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之間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而實驗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之間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說明相較于對照組的傳統訓練方法來說,實驗組采用的無視覺跟隨訓練對于提高女伴同步性素質的訓練效果更明顯。因為實驗組的無視覺跟隨與傳統訓練方法相比較唯一區別是有視覺干預,長期訓練后,受試會形成了無視力時的代償和適應作用,造成其同步性的訓練效果更明顯。
有研究表明,當人某部分的感知覺遇到了障礙時,其他感知覺就會產生代償作用。這是因為,如果某些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失明或先天就是盲人,那么他們的大腦就可能經歷一場十分微妙的“重組”,使辨別聲音或其他方面的能力增強。上述說明都體現了當人體在喪失視力時的代償和適應作用,也就是說,無視覺時某些感知覺會進行代償作用,從而提高聽覺、觸覺等其他的本體感覺能力。所以在對被試進行視覺干預,運用無視覺跟隨訓練進行反復訓練時,對于提高女伴的同步性,理論上是合理有效的。
本研究經過倫巴舞無視覺跟隨訓練實驗結果得出,無視覺跟隨訓練及傳統訓練方法均可提高女伴的同步性素質。通過對測試項目進行測試對比分析,相較于傳統訓練方法來說,無視覺跟隨訓練對于提高女伴同步性素質的訓練效果更明顯。
在對體育舞蹈專修課的教學訓練中,應適當加強雙人配合中女伴同步性素質的訓練比重,應在訓練中對女伴運用無視覺跟隨訓練,使體育舞蹈專項舞者更好更快的提高體育舞蹈運動水平,獲得更好的比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