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琉璃工藝作為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中的一朵奇葩,是皇宮專用的建筑材料,象征權力與尊貴。山西是中國琉璃的重要產地之一,從1522年明嘉靖年起,山西琉璃作為重要的建筑部件,走入皇宮,體現皇家宮殿的極盡奢華與雍容氣質。由于色彩的獨特性,“宮廷黃”成為建筑屋宇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680年間,一直延續就地取材的天然礦物釉料提煉技術,如今,山西琉璃延續傳統,在新的歷史節點,走出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通過對于山西琉璃傳統工藝的解讀及近況的分析,以個案研究法展開描述。
關鍵詞:琉璃;釉料;傳統工藝;創新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中國傳統琉璃器物從厚重質樸的黏土、釉料到絢爛純素的色彩、器型,匠人們乘物游心的境界造就了得心應手的從容。傳統琉璃工藝凝結天地日月之精華,凝聚匠人巧手之靈感,凝練陰陽五行之根本,經歷1500年的蛻變,近1000度的高溫淬煉,如今的傳統琉璃燒制工藝相乘不衰,以一種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延續著她的精彩。
古代琉璃是中國陶瓷史上的杰出成就,工藝之精、質量之高、選型之美、色澤之艷、分布之廣、匠師之多,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建筑琉璃最為突出的是北京故宮、天壇、明十三陵,除此之外還有介休后土廟、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大同九龍壁、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等。無論是宮殿、陵寢、寶塔、廟宇、寺院還是商宅權府,山西琉璃無處不在,曾有“晉地琉璃遍天”的說法。琉璃之名最早出現于東周時期,后來成為鉛釉陶器的專稱。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琉璃生產工廠,李誡在《營造法式》中對于琉璃制作工藝就有詳細的記載。元代琉璃工藝從裝飾皇家宮殿逐步用于包括寺院在內的多種建筑之上,此時琉璃突破了建筑構件的限制,制作了大量與宗教有關的法器。明清時期,宮廷在北京設立御用琉璃廠,使琉璃工藝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山西作為琉璃工藝的主要產地,以太原、介休、河津、陽城等地影響較大,最出名的是太原南郊馬莊蘇家、河津呂家、陽城后則腰喬家。2008年“山西傳統琉璃制作技藝”被國務院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工藝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質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新階段非物質設計領域的成就,進行創新發展。本文針對傳統琉璃創新發展的思路,分別從傳統釉料創、傳統燒制技術創新、傳統燒制題材創新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1 傳統釉料推陳出新,延續傳統工藝血脈
琉璃色彩絢麗奪目,建筑屋宇晶瑩剔透,同時色彩的不同也象征著等級與地位的區別,象征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兩漢時期漢綠釉建筑陪葬品出現,魏晉時期琉璃出現在建筑部件上,再到少數民族統治政權的宋遼金時期得到廣泛的發展,開始遍布全國,明清時期傳統琉璃工藝經典的宮廷黃更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王權與地位。北宋李明仲在《營造法式》卷十五中記載了琉璃陶的用料配方為“每黃丹三斤用銅末三兩,洛河石末一斤”。黃丹就是氧化鉛,洛河石為一種SI02含量在96.81%的石英石。[1]從明代開始,宮廷琉璃的大量燒制都是由山西境內的四大家完成的,他們嚴守琉璃的釉料配方,對燒制技術精益求精,達到了宮廷極盡苛求的要求。然而,傳統燒制工藝在歷史變遷中逐步沉淪,丟掉了最為寶貴的礦物質配方。
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傳統工藝的重視,琉璃燒制技術重新被關注,蘇氏琉璃第八代傳承人蘇永軍先生與師傅葛原生,經過兩年間千百次的實驗,最終恢復了孔雀藍釉彩的燒制技術。蘇氏琉璃所選原料全部來自山西太原東山一種特有的低鋁坩土,又稱坩子土,此原料塑性能力很強,從中提取礦物原料作為釉料的原材料。將原料冷卻后再粉碎,施在胚胎上,正是因為配方原料的純粹和配比的考究,多年來延續傳統色彩,并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才可以根據不同配比和釉料的特性燒制出上百種深淺不一的孔雀藍,適應建筑構建的需要,同時結合文創產品的時代需求,孔雀藍與時尚產業形成跨界合作,華麗轉身,將傳統與現代、手工藝與設計緊密結合起來。
2 傳統燒制技術革舊從新,開啟綠色發展新篇章
燒制技術的改變,得益于蘇永軍先生十幾年的辛勤探索、十幾年的踏實堅守,得益于工匠精神的引導。傳統琉璃燒制技術使用煤燒,會給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蘇式琉璃在不影響燒制質量的基礎上,將煤燒改為氣燒,延續了古老配方,并調整現有配方,將琉璃傳統色彩精準、有效地保留了下來。
傳統琉璃工藝由于屬于低溫鉛釉陶系,燒制時必不可少的是用鉛作為助溶劑,使成品很難供日常食器所用。近年來,蘇氏琉璃經過多輪實驗,優化鉛為助溶劑的傳統做法,通過技術革新,打破傳統工藝的局限性,對琉璃工藝的日用品生產和文創產品開發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可能性,為傳統琉璃工藝開辟了更多的發展道路。
3 傳統題材耳目一新,創新藝術語言體系
琉璃燒制自出現便與建筑聯系在一起,以建筑部件的身份呈現在大眾視野。無論是最早的建筑構件,漢代出現在陪葬品中的漢綠釉明器,還是之后的琉璃鴟吻、琉璃影壁、琉璃瓦當、琉璃瓦片、琉璃屋脊小獸、琉璃獅子等題材都與建筑密切相關,之后出現的琉璃琺華器更是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
如今,審美的多元化、文化層次的多元化,給予琉璃發展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的歷史階段,傳統琉璃工藝的創新發展可以著眼于題材。蘇氏琉璃傳承人蘇永軍先生從琉璃裝飾畫的角度,根據低溫釉陶的化學屬性變化和傳統燒制技法,創新發展了琉璃流體裝飾畫,符合現代人對于新中式風格的審美需求,用傳統工藝設計裝飾畫,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對于新中式美學的要求,傳統琉璃技藝在室內外裝飾領域將大有可為。
前不久,在華為旗艦店的開幕儀式上,琉璃工藝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大眾視野。孔藍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利用建筑構件中龍的形象,通過等比例縮小做成文房用具—筆架,成為企業很好的伴手禮,與華為公司的品牌形象不謀而合,同時還將傳統文脈中龍的形象與大眾審美需求相吻合,順應市場,符合時代需求。
2019年3月,山西省琉璃文化藝術展亮相太原美術館,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傳統琉璃燒制技藝走入大眾生活,此次展覽引起了手工藝領域及學術界熱烈的討論。如今,蘇永軍先生《蘇式琉璃的傳統與創新》的視頻,在藍海云官方臉書上的點擊量就已經超過27,000次,他成為“網紅大師”的同時,也將中國傳統手工藝及匠人精神傳遞給世界各地。近年來,山西省內傳統琉璃企業與省內多所高校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思維模式相結合,開發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高質量文創產品,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師生共同參與了琉璃文創產品的開發,并將傳統琉璃技藝以一種活態化的形式進行傳承、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普及變得更加快速、有效,對于傳統工藝的數字化保護,同樣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普及與推廣的同時,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將傳統工藝融入現代化的語境中,以全新的表達方式延續傳統、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 羅學正.低溫釉彩源流考[J].陶瓷研究,總第18期,1990(02).
[2] 汪永平.建筑琉璃[M].中國建筑工藝出版社,2016.
[3] 田旭桐,侯芳.老京城建筑琉璃[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4]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全慶,劉建業.中國古建筑琉璃技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6] 葉喆民.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淺說[M].輕工業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陳雅坤,女,山西晉中人,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