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動的進入了現代化,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下,中國現代化進入了萌芽,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現代化進入了成熟和發展階段。伴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它不可避免會有在政治、生態、對外貿易等等方面的問題,會有來自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生態問題以及對外貿易的限制的困境。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在環境建設的改善以及加強技術創新,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現實困境;路徑選擇
筆者認為中國現代化源于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在此之前,清朝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世界的改變,以及中國的落后。許多愛國青年為了祖國的強盛而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和斗爭,推動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一步步的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
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現代化是從無到有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樣,中國的現代化也是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對于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階段,有的學者認為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辛亥革命的勝利,這段時間我國處于現代化的播種期;第二階段,從辛亥革命的勝利到五四新文化運動,這段時期是現代化的萌芽時期;第三階段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是我國賢弟化的成長期;第四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至今,這一時期是我國現代化的發展期。這一劃分是按照了中國的現代的發展過程劃分的。筆者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而把中國現代化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時期。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打破了清王朝的閉關鎖國,雖然使得中國被動的走向現代化,但是也是其開端,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而這一階段的特點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引導下的中國現代化。十八世紀的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他們把發展的矛頭指向中國,而中國也意識到自身的落后,也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及制度等等,這一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其能是中國走向強大,但是,他們忽略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使得中國的強大之路尤為艱難。
第二階段,是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其把馬克思主義傳入了中國,在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共同推動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剛剛傳入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因此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向前進,在此過程中也發生過教條主義錯誤。1927年國民黨發動了4.12和7.15反共事件,結束了國共合作的局面,開始了反動統治。同時,日本也發生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十四年的抗日戰爭,而走向勝利。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更加堅定了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心。
第三階段,是新中國的成立一直到至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期間經歷了“一化三改”等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向前發展,同時也經歷了一些困難與挑戰,使得現代化的步伐緩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提出要進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進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的大路上。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共同推動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這一時期的中國不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不斷地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總結出,我們的現代化是要從具體的實踐出發,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定中國共產黨的指導而不斷推進中國現代化的迅速發展,使得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中國現代化從鴉片戰爭爆發之后,不斷地萌芽,成長以及發展起來,期間經歷了種種困難,也積累了較多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進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現代化得到了迅猛發展,而其也相對的產生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以及生態上諸多的問題,影響著我們的前進步伐。
(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遭到挑戰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文化多元化直接沖擊了我們國家本有的傳統和信仰,導致了中國信仰體系的空白與模糊,直接影響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新中國的不斷強大,也給西方少數國家帶來了利益沖突,阻礙其稱霸世界的意圖。因此,他們利用各種文化交流以及宗教宣傳等方式,惡意詆毀我們,使得我們主流文化以及主流意識形態遭到嚴峻的挑戰。
(二)生態環境方面問題嚴重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追求利益逐漸強烈,忽略了過度的利用大自然的饋贈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只是過度追求利益。雖然國家發現環境問題,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成效甚微,仍有大多數人存在僥幸心理,歸其原因也是國家處罰力度不夠,并且對待環境問題僅僅是就事論事,沒有從大局出發,往往是出現了問題之后,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善后,只見局部,不見整體也是造成環境問題嚴重的重要原因。
同樣,在環境管理上,環保部門不受重視,部門和組織的能力不強,環保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地位相差懸殊,經濟發展部門與環境保護部門遠遠脫節,使得環保部門不能有效的及時的處理環境問題,使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沒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三)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對外貿易受到諸多限制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利益以及國際發展空間,在世界上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形象。但是,同樣,中國的經濟的迅速發展,躋身世界大國前列,無疑也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各種貿易壟斷政策以及貿易壟斷行為等也給中國的發展帶來阻礙。中國雖然是在世界上的大國,但是我們國家的核心技術甚少,一直屬于引進他國的技術,從長遠來講,缺乏核心的技術,也會不利于中國在世界的長遠發展,會影響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阻礙著中國的發展。
三、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以實踐為基礎,是對實踐的一種反映和升華。”中國具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歷史長河中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文化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阻礙著我們的前進,因此需要我們正確對待這些傳統文化,使其能夠發揚光大。同樣,在加強宣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時,我們也要與世界各國的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吸收其文化成果中的積極優秀的部分,堅定自己的信仰。
(二)加快環境保護,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在近代,人類為了追求利益而改造自然,從而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從而把資源、環境、人口、技術、制度等因素統一整合起來,從人類的長遠利益方面出發,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三)加快技術創新,提高對外開放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發展轉到創新驅動上,實現科技的創新。這不僅能讓現代化獲得新動力,而且能幫助落后國家實現更快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習近平同志指出:“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只有堅持擴大開放,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內經濟發展。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雙向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從而促進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立志.社會整合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建設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8:198.
[2] 馬敏.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6(09):28-40.
[3] 王引蘭.如何理解中國現代化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3):90-95.
[4] 張屹,譚曉旭.中國語境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5(05):42-45.
[5] 包心鑒.“四個全面”:當代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新境界[J].理論探討,2015(05):23-30.
[6] 徐奉臻.中國夢與中國現代化的多維關系探微[J].理論探討,2015(04):15-18.
[7] 胡鞍鋼.中國現代化之路(1949-2014)[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2):1-17.
[8] 唐皇鳳.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選擇的若干思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03):14-15.
[9] 唐皇鳳.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20-26.
作者簡介:蘭燕妮(1995.03- ),女,漢族,山東威海人,碩士在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