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華
摘 要:腐敗主要表現為利用職業專長、職務便利或專業知識侵犯侵占公共財產、款物挪用、行賄受賄、私分罰沒財物。黨員干部腐敗行為是多種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文章分析了黨員干部腐敗心理表現為特權心理、僥幸心理、補償性心理等八種類型。提出了腐敗防控措施主要有構建科學教育體系、優化外部環境、健全和落實反腐機制。
關鍵詞:黨員干部;腐敗心理;原因;心理干預;對策
黨員干部腐敗是受到腐敗心理影響及支配下利用公共權力來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是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中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每一個腐敗黨員干部內心深處都有異常的心理表現,導致了腐敗行為。
一、黨員干部腐敗心理表現
根據大量數據和腐敗黨員干部案例分析,腐敗心理現象主要有八種類型。
(一)特權心理。腐敗黨員干部認為權力即意味著財富,為了滿足特權心理,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權力尋租行為。甘肅省合作市森林公安局原局長包世華自2014年任局長以來,三年內公車私用114次,用罰沒款公款旅游,他認為這些是小問題,不值得被紀檢監察機關關注。
(二)僥幸心理。腐敗黨員干部明知腐敗行為必定觸犯法律,但在僥幸心理支配下不收手。
(三)補償心理。補償心理是指個體通過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轉變成優勢,以得到某種補償或超越,是一種以過分行動尋求解脫的心理防御機制。湖南省常德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長盧武福曾作為援藏優秀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區海拔4000米的隆子縣擔任縣委書記職務,自認為吃了苦應該得到補償。他回湖南任職后看到一些老板坐豪車住闊宅,心里更加不平衡瘋狂斂財。
(四)盲從心理。盲從即不假思索地在知覺、判斷等方面跟從、追隨他人愿望的心理傾向。原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勇表達悔意,“思想上的庸俗化讓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黨內生活的庸俗化讓我更加放縱自己;社會風俗的庸俗化改造了我的思想;政治原則的庸俗化支配了我的行為;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庸俗化讓我禁不住各種誘惑;待人接物的庸俗化麻醉了我的神經。總之,我的犯罪歷程就是自己對庸俗化由融入到融合、由隨波逐流到推波助瀾的過程”。
(五)虛榮攀比心理。虛榮攀比心理指脫離自己實際而盲目攀高的過度自卑的一種表現形式,與人比權力、職位、收入而產生心理失衡。人稱“許三多”的原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在思想檢查中反思,“我看到與我打交道的老板個個都很富有,每年利潤有幾千萬元、上億元,甚至更多,我也存在著心態不平衡和紅眼病,認為他們的能力也不比我強多少,憑什么有那么多財富? 他們賺錢很容易,而自己那么辛苦工作,不僅要起早摸黑,還承擔很大的責任風險,工資又是那么少,越比心態越不平衡。”
(六)定勢心理。是指先前心理活動形成的準備狀態,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黨員干部在腐敗之初的心理上既有竊喜,但內心也有不安與焦慮。在無數次焦慮、竊喜的反復較量中禪嘗到甜頭,欲罷不能。海南省林業廳原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春東認為“辦事后收紅包是個傳統”,這種心理形成后,有求他的商人就成了他的“提款機”。
(七)可規避心理。伴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政治體制的完善,政府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但在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制度漏洞和法律漏洞。有的黨員干部挖空心思打擦邊球,或者憑借擁有的權利,屢屢獲得高額回報,被查處的概率又很低,這種高信心指數的投機心態就成為腐敗黨員干部支撐腐敗行為的心理基礎。
(八)天花板心理。有的黨員干部自認為仕途無望,尋思在“錢程”上做打算。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原教育局原局長方小健回憶道:“閩南掛職歸來,不少同去的人都被重用,而身為掛職組組長的方小健卻一直未能得到提拔,如果自己能在經濟上有一些積累,將來與朋友合伙生意,說不定比在機關當官更瀟灑”。
二、黨員干部產生腐敗心理原因分析
腐敗心理產生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腐敗外因是指特定社會情境、制度、監督防控和家庭等客觀因素;腐敗內因則是黨員干部內在的心理過程(知、情、意)、人格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動機、需要、理想、興趣、信念)等產生了異常。
(一)社會環境因素
江西省萬載縣朱潭鎮原黨委書記晏某由于官本位思想影響極深,在因受賄罪被判刑后依然認為自己是父母官,有人送錢孝敬父母官是理所當然的。中鐵集裝箱運輸集團原董事長羅金保深受功利主義、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擔任烏魯木齊鐵路局局長、石太鐵路客運專線公司籌備組組長等領導職務期間收受賄賂人民幣4700多萬元。不良人際關系對黨員干部也有重要影響作用,所謂的“圈子”實質上是“權力圈”、“利益圈”、“腐敗圈”。
(二)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成員作為私密場所,為腐敗行為發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場地。社會學家埃德溫薩瑟蘭在其差別理論中提出,學會犯罪行為或越軌行為與學會其他行為是沒有差別的,關鍵在于與誰交往以及交往時間長短。中國家庭傳統的觀念影響黨員干部對家庭的態度和責任,激發起其腐敗動機。家庭成員中,配偶的作用不可小視。
(三)制度監督不力因素
制度上的漏洞、權力結構的不合理、權力運行的不透明和監督制約體系的不完備,都成為腐敗動機的誘因。另外,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還在培育之中,政府權力依然介入經濟活動,給某些黨員干部帶來利益誘惑。另外,腐敗黨員干部被查處的概率偏低,加大了公權力濫用的誘惑力。
(四)個人內在因素
1.信念缺失。信念決定一個人的立場、觀點,支配人的行動,它通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表現出來,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原河北省國稅局局長李真反思自己如何滑落腐敗深淵說,“人可以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信念,如果信念喪失,就會毀滅一生”。
2.人格缺陷。絕大多數腐敗黨員干部具有“雙面人格”。原河南省交通廳廳長石發亮逢會必講廉政,講到動情處眼眶濕潤,令人深受感動。他說 “不義之財分文不取,人情工程一件不干。”但私下瘋狂受賄索賄。
3.認知偏差。腐敗黨員干部在權力觀、政績觀、人生觀等方面存在非理性認知。“學而優則仕”以及“父母官”官本位思想使腐敗黨員干部對權力及角色期望產生了錯誤認知,其內心并不認同公仆本質。認知偏差催生了腐敗行為,腐敗行為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其認知結構。
4.情感錯位。情為民所系是為官者應恪守的職業道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官之大德,“孝道忠誠”是官之小德。腐敗黨員干部上任初始都能慎行修德,當“親情、友情和愛情”與“民情、黨情、國情”發生沖突時,情感開始錯位。
5.意志薄弱。自制力是能自主控制情緒約束行為的品質。“德行好則清正,意志堅則清廉”。許多腐敗黨員干部自我反思,“隨著職務的升遷,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對自我的要求越來越自我約束越來越無力”。
三、黨員干部腐敗心理的防控措施
要實現黨員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目標,應當采取構建廉政文化教育體系、強化心理干預措施和健全和落實反腐制度等措施,消除腐敗現象。
(一)構建廉政文化教育體系
1.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錘煉黨性修養,從源頭上防治黨員干部的腐敗。建立黨員干部競爭機制、交流輪崗、容錯糾錯機制,寬容黨員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創造一個風清氣正、充滿正能量的工作環境。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提拔任用、崗位調整、工作遇到難題時或家中發生變故等提供心理援助,定期進行評估,建立心理檔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身心素質拓展。對高危黨員干部要特別管理,對低危黨員干部要重點管理,對有潛在危險的黨員干部要進行心理追蹤,嚴重的要進行心理治療。
(二)優化規范工作環境
1.落實黨內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集體討論、按少數服從多數作出決定,不允許用其他形式取代黨委及其常委會(或黨組)的領導,實行黨務政務年度公開制度。
2.落實“四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批評教育,輕度的批評教育是咬耳扯袖、正式的批評教育是“紅臉出汗”;第二種形態是紀律輕處分——警告、嚴重警告以及輕度職務調整等;第三種形態是紀律重處分——留黨察看、開除黨籍,重大職務調整;第四種形態是“雙規”審查。加強黨內監督要進行細化,并建立相應的機制推進四種形態的運用,比如問責機制、評估考核機制等。
3.加強民主監督。加強民主監督、人大監督、政協和民主黨派監督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政府黨員干部的財產登記制度和廉政述職報告要納入民眾的監督范圍內。建立對領導干部工作時間外的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必要時設立社區廉政監督員。
(三)健全和落實反腐機制
1.加大制度約束。當前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有待提高,定性指標多,定量指標少,相應的考核制度也缺乏量化評價機制。在優化制度設計的同時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黨政分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擇優選優機制。
2.增加腐敗成本。當前反腐查處概率低,經濟制裁力度小,腐敗處罰整體較輕。應當建立反腐敗法律體系,出臺《反腐敗法》,規范司法執法實踐,追究經濟損失,逢貪必抓,逢腐必肅,在全社會形成不敢腐敗的震懾心理,提高腐敗成本。
參考文獻
[1] 毛益民.腐敗涉入中的自我合理化——一種認知心理學分析[J].廉政文化研究,2017(04).
[2] 張彥君.黨員干部腐敗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干預[J].中州學刊,2014(08).
[3] 李姍姍.腐敗心理演變的階段性特征及其預防[J].廉政文化研究,2017(05).
[4] 彭麗麗,梁曉宇.心理學視角下預防腐敗問題探討[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