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怡
在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過程中,雖然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不斷滋生腐敗行為。根據“透明國際”組織對全球180個國家的清廉指數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指數得分僅為41分,全球排名在第77位,腐敗情況比較嚴重。腐敗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秩序都有很大危害。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政府的腐敗情況和反腐敗行為,政府也不斷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遏制腐敗行為的發生。特別是中央政府從十八大起實行了一系列高壓反腐敗的政策,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使得很多腐敗官員受到懲處。從整體上看腐敗會對經濟和企業整體發展產生很多不利影響,創新是一切發展的動力源泉,企業創新會增強企業實力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從而激發市場活力來推動經濟發展,那么從具體上看腐敗對企業創新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呢?因此反腐敗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目前對于企業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創新和企業規模大小、高管的任期長短、企業治理模式、市場競爭環境、企業融資的約束條件、各行業背景特征、市場金融環境等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發現,缺少研究反腐敗對企業創新影響的文獻,本文研究可為豐富這一內容提供參考。而且,現有的文獻主要是從總體上研究反腐敗對經濟會產生有利和不利影響的兩個方面的結果,缺乏研究反腐敗對于企業創新產生具體影響的文獻。因此,通過反腐敗背景下企業創新的實證研究,為具體探究反腐敗的經濟意義提供一定方向。
一、理論分析和假設提出
1.腐敗是企業創新的“絆腳石”。企業的發展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企業為了得到政治庇護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去賄賂官員,那么企業用于加強核心能力建設的資源就會不足,阻礙企業的創新發展(楊其靜,2011)。假如企業通過賄賂等腐敗行為取得了政府的特殊關照獲得了一些資源,企業也會更傾向于將這些資源用于風險小并且獲利快的項目,而不是風險大、周期長的研發創新項目(賀小剛等,2013)。腐敗這種不良行為也將企業和受賄官員捆綁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當官員被查處后企業不僅失去了保護,還會受到很大沖擊,承擔大額的罰款、受到法律懲處、失去社會信譽等,企業的創新變得更加艱難,企業將變得脆弱容易破產倒閉(黨力等,2015)。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反腐敗有利于企業創新。
2.所有權結構影響下的反腐敗與企業創新。國有控股企業與政府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能從政府手里輕松的獲得各種資源和扶持,以至于他們通過創新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意愿不強烈;國有控股企業的高管是由政府選拔任命,他們的薪酬主要受到政府規定的影響與企業業績的聯系不大,他們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職位升遷和地位提升上,缺少對企業創新的關注(李小紅和董紅曄,2015)。因此,反腐敗對于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影響很小。而非國有控股企業由于缺乏天然的政治優勢,通常很難獲得政府大量的資源扶持,而獲取政府扶持能向市場傳遞其被市場認可的信號,因此他們會嘗試去積極尋租以獲取大量政府補助來搶占市場份額(陳冬華,2003)。非國有控股企業具有比國有控股企業更強烈的動機去腐蝕官員,反腐敗對非國有控股企業在獲取政府扶持中的矯正作用更加突出。而且非國有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面臨的市場挑戰更嚴峻,如果非國有控股企業不順應時代潮流抓緊機會和時間來創新,很容易喪失競爭力而被市場淘汰;非國有企業控股普遍是用企業績效來衡量高管薪酬的,高管們為了自己的薪金待遇也會全身心的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創新發展,普通員工為了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李后建等,2015)。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2:反腐敗顯著促進非國有控股企業創新。
二、實證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變量定義。以2010年—2015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年份在2012年前后幾年。因為自從2012年十八大的反腐敗政策出臺后,全國上下開始掀起了一陣強烈的反腐敗的浪潮,以2012年為界,2012年之前是非高壓反腐敗的階段,2012年之后是高壓反腐敗階段。經過樣本篩選最終獲取7488個有效數據。論文財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中的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數據庫和專利研究數據庫。
本文將專利申請數量作為衡量企業創新水平的指標,具體包括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數量及三者的數量總和。反腐敗指標采用虛擬變量來度量,如果樣本數據時間處在2013年以前,則反腐敗指標取值為0,表示反腐敗的程度較弱或沒有反腐敗;如果時間處在2013年之后(包括2013年),則反腐敗指標取值為1,表示反腐敗的程度較強。本文還包括其他的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企業成立年限、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及企業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實際控制人性質等。
2.模型設計。本文為了考察反腐敗背景下的企業創新情況,經過研究學習其他文獻的做法,將本文的基本回歸模型設計如式1所示:
Innovi=α0+α1Anticorr+α2Ddsize+α3Debt+α4CashAssetsRatio+α5Roe+α6Growth+α7Size+α8NetCashFlow+α9Age+α8Propoerty+α9Cent+? ? (式1)
被解釋變量Innovi表示第i個企業的創新行為,解釋變量Anticorr表示第i個企業的反腐敗指標,其余的是控制變量,? 表示的是誤差項。
三、 實證分析
1.反腐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分別以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三種類型的專利總量為因變量進行的回歸分析。從結果可以看出反腐敗指標和發明專利顯著正向相關(t=2.264**,sig.=0.024),說明反腐敗程度越強,企業發明專利越多。而實用新型專利(t=-0.305,sig.=0.760)、外觀設計專利(t=-0.892,sig.=0.372)和三種類型的專利總量(t=-0.031,sig.=0.976)與反腐敗指標的相關關系不是很顯著,說明我國企業現階段的研發創新還是集中于發明專利。以上分析綜合反映了反腐敗對于我國企業創新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主要集中反映于發明專利,驗證了假設H1。
2.不同所有制下反腐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分別針對國有控股和非國有控股下的企業創新情況進行回歸分析,因變量均為專利總量。從結果可知,國有控股下反腐敗指標和專利總量(t=2.105**,sig.=0.035)呈顯著性正相關,非國有控股下反腐敗指標和專利總量(t=-2.653***,sig.=0.008)呈現的是負相關關系,說明反腐敗對國有企業創新的積極影響更顯著,對非國有企業是負面影響。假設H2沒有得到驗證,這可能是因為國有控股企業與政府存在著無法割斷的天然的政治關聯,反腐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影響不大,但可以約束和規范官員行為,提高他們的辦事效率和各種國有資源的合理利用率,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發展中。因此,隨著反腐敗工作的開展,國有控股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而反腐對于與政府建立了政治關聯的非國有控股企業的沖擊是最大的,反腐完全割斷了他們和政府的政治關聯。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以前可能憑借著和政府之間不正當的親密關系獲得了政府很多的資源和政策等方面的傾斜幫助,讓他們的企業有了一定的創新發展,但反腐使得他們失去了政府的幫助,他們自身的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也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因此表現為在反腐的初期階段專利研發數量的下降。
四、研究結論、建議及局限性
基于2010年—2015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研究分析了反腐敗和企業創新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反腐增加了企業尋求政治庇護的成本和風險,壓縮了權力尋租和政企合謀的空間,企業在建立政治關聯和研發創新這兩種發展途徑中只能更傾向于選擇后者,從而促進了企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來尋求更穩定持續的發展。第二,國有控股企業和非國有控股企業相比,反腐對于國有控股企業創新發展的促進作用更明顯,對于非國有控股企業的正向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實現。研究發現,要使企業的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還是需要政府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加大反腐的工作力度,肅清政企關系,為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本文結論對于反腐敗程度采用的是間接度量法,即虛擬變量來度量,還可以采用直接度量法來度量,即通過收集指定年份的腐敗案件立數、腐敗官員人數等來作為度量指標。而且企業高管的政治背景和能力,以及政府對于企業創新的扶持力度等都對研究企業創新有影響,本文未考慮到,可能使得研究不全面。鑒于以上局限性,希望能在后續研究中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