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
摘? ? 要: 海倫·帕克赫斯特編著的《道爾頓教育計劃》一書,詳細介紹了道爾頓學校的兩大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即“自由”和“合作”。直到今日,兩大原則對當代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鑒意義。筆者重讀教育經典,結合中國教育實際情況和自己實際經歷,闡述對《道爾頓教育計劃》的切身感悟和啟發。
關鍵詞: 《道爾頓教育計劃》? ? 自由原則? ? 合作原則
美國道爾頓學校創辦于1919年,是由著名教育學家海倫·帕克赫斯特女士獨立創辦的一所十二年一貫制私立學校。自創辦以來,道爾頓學校一直是美國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典范,是美國當前最負盛名的學校之一,同時也是一所頗具國際影響的學校。道爾頓學校聲名卓著的奧秘在于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訓練方法。學校中的老師們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與合作,這兩個重要的教育理念海倫·帕克赫斯特女士在她的主要著作《道爾頓教育計劃》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1.“自由”是道爾頓計劃的第一原則
海倫·帕克赫斯特認為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好學的,當他們的好奇心被激發的時候就是學習的最好時候。在此觀念的指導下,她認為自由就是學生從興趣和需要出發,自由選擇所學科目和學習時間,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時間。這一原則正是道爾頓計劃的本質。“道爾頓計劃的本質在于每個學生都應當以適合自己的速度取得學習進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在作業上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充分發展。
目前來說,整個中國的課程設置都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是按照學生的年齡或者按照學生的學習特征編成班組,使每一班組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根據固定的授課時間和授課順序(課程表),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對全班學生進行連續上課的教學制度。因此,在此課程制度之下,學生只能按照學校的要求在固定時間學習固定的課程,不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科目和自由分配學習時間。雖然各大中小學校為了落實政策要求開設了“為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選修課程”,但在競爭激烈的高考大環境下,有的學校的選修課程僅僅是“形式主義課程”,在實際情況中,“選修課程”僅停留在課表中,未落實在課堂中。有的高中學校為了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復習高考科目,甚至將“美術”和“音樂”甚至“體育”等科目私下改成自習課或者高考科目,將學生的興趣扼殺在搖籃中。
有的學生屬于早晨精力比較旺盛的人,屬于“百靈鳥”類型的學生,此類學生比較適合早起,并在早晨接受一些較有難度的課程學習,而晚上比較容易疲勞,晚上學習沒有效率和效果,適合晚上早點回家休息。有的學生屬于晚上精力比較旺盛的學生,此類學生屬于“貓頭鷹”類型的學生,早晨注意力比較不集中,此類學生適合早晨起得稍晚一些,將一些較難的科目學習放在下午至晚上學習,可以適當延長晚上學習時間,這樣學習效果更好。但在班級授課制的限制之下,老師讓所有學生按照一樣的步調,在固定的時間,學習同樣的課程,學生難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與愛好安排學習活動,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化和壓力增加。如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情況,自由選擇所學科目和所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效率會不會更高,學習效果會更好呢?
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談談對“自由”理念的理解。筆者屬于“百靈鳥”類型的學生,準備考研時,可以根據身心情況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例如,筆者喜歡上午看教育綜合,因為上午學習效率最高,注意力最集中,而教育綜合是分值最高的科目之一,所以想利用上午大好光陰學習最難和最重要的科目。在睡醒午覺后,喜歡看英語,因為對英語很感興趣,能驅趕倦意。晚上,喜歡看政治,因為晚上身心疲憊,而政治死記硬背,不怎么需要理解。就是這樣,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并貫徹實施。回憶起中小學時期,一些“貓頭鷹”類型的學生都是在早讀中昏昏欲睡,沒有任何學習效果,而“百靈鳥”類型的學生則在晚自習中苦苦掙扎,學習效率低下。如果適當給學生一點選擇空間,讓他們選擇在什么時間學習什么類型的科目,是不是學習效果會稍稍好一點?
2.道爾頓計劃的第二個教育原則就是合作
“合作”也可稱之為群體性互動。道爾頓計劃認為一個人不能單獨存活在社會之中,必須存活在社會中,學校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人”,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合作和互動,為其進入社會做準備。“合作”的教育理念的目的是打破班級與班級的界限,強調學生在團體活動中的合作和交互作用,以保證學生在民主合作的氛圍中身心得到快速發展。在道爾頓計劃的應用實施中,“合作”的教育原則主要以以下三種形式在課堂中付諸實施:(1)師生訂立公約。(2)學生自行學習,即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支配時間,在各作業室自學。(3)進行學習進度登記。通過這三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成就感,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蛻變。
中國的高考考生在巨大的高考壓力和班級授課制的約束下,一般高中生活就是和“課本”三年約會,與同伴的社交活動僅限于“有一兩個好友陪同一起去吃飯“,這個與朋友們一起吃飯就是同伴們一天中僅存的“互動”時間,其余時間都被課堂安排和自習安排填得滿滿當當。因為被學業占用太多時間,缺少和同伴的正常交往和溝通,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在成年后出現人際交往問題似乎不會太過驚訝。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學生會、辦公室助手、辯論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并重視對學生社會貢獻意識的培養,所以學校會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學校和社區服務,參加一些社會義務活動,如紅十字會、慈善會等,美國學生在校園中就能全方位體驗到成為真正的”社會人”的感覺。
針對目前有一部分大學生未實現“社會人”轉變的現況,結合中國實際狀況和道爾頓計劃中“合作”的概念,在培養“社會人”方面我們有很多啟發,例如:在課堂中,可以采用現在比較流行的“翻轉課堂”或者靈活的“小組學習”形式,加大加深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合作和溝通。或者給學生一定“自行學習”的空間,鼓勵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與同伴和老師一起交流和合作以解決問題。此類“合作”學習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加強內部成員的互動交流進而增強其社會群體意識,為學生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礎,促進合格“社會人”的誕生。
3.道爾頓計劃的明顯缺陷
雖然道爾頓計劃“自由”理念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但是確實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此計劃是基于學生天生有好奇心提出的,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但是,學生也有好玩的心,且年齡段較小的學生自制能力較差,因此不難預料的是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會有放任自流現象的產生。因此,筆者認為,在道爾頓計劃中,“自由”這一理念可以較多地運用到中學教學和大學教育中,因為此年齡階段的學生心智水平與認知水平已經發育成熟,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因此可以保證此教學模式平穩有效地進行。
4.道爾頓計劃給中國教育的啟示
道爾頓計劃打破了班級授課的條條框框,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和主動學習習慣,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度在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受到推崇,中國曾在多個地方多所中小學校試行,但由于做法流于形式、花費較大等原因,試行幾年便基本不再被采用。如今,我國有很多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學校,這些學校在課堂上進行“翻轉課堂”實驗,在課堂上試行慕課,比如北京11中學實行走班制,讓學生自己選擇課程,擁有各自不同的課程表,這些教育理念先進的學校都在結合中國教育實際情況,一點點地將道爾頓計劃的主要思想應用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模式。同時,道爾頓體制中的思想核心“合作”,即發展學生社會化這方面,給中國應試教育的體制改革之路帶來了啟示。例如,在平常課堂活動中,老師可以較多地采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互動學習形式,既增強學生的社會性技能,又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在現今中國應試教育背景尚未徹底改變的情況下,老師們可以多學習道爾頓體系的核心教育原則和理念,結合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內容,嘗試將“自由”與“合作”理念以不同教育活動和教學模式融入實際教學活動中,注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注意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水平,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美]海倫·帕克赫斯特,著.陳金芳,趙鈺林,譯.道爾頓計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王保星.美國話語與中國語境:道爾頓制中國化命運的一項詮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王曉華,葉富貴,主編.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17.
[4]徐彪.道爾頓制在中國遭遇之探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