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理性的判斷,這一重大政治判斷蘊涵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深化和拓展。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以人民為中心;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實踐基礎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乎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論斷和理論創新。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判斷不是隨意的憑空想象,它是基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成就得出的理論判斷,是隨著我國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運動實事求是地認識我國基本國情新變化的結果。從強調“物質生活需要”到關注“美好生活需要”凸顯出以滿足溫飽到滿足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的執政理念,這一重大政治判斷,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的核心內涵。
一、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理解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
在對時代歷史性變革深刻思考的基礎之上,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這種變化的內涵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條件下,始終如一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一)“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美好生活需要”凸顯出更注重對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層級觀點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級的,第一層級是人的物質需求,如吃、穿、住等,維持人的基本生存。只有在人們的最低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能向高層次需求發展,如科學、文化、藝術、宗教等。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存需要、溫飽需要,而是向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提升。改革開放四十年,物質財富的增長使人民生活的總體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在吃、穿、住這種剛性需求被滿足后,歸屬感、安全感、尊嚴感等柔性需求成為衡量幸福生活的尺度。“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轉換是全方位的,包括經濟上的充裕、富足,政治上的民主、法制,精神上的充實、愉悅,社會生活的和諧、有序,人居環境的綠色、友好。
從主要矛盾變化的表述中不難看出,人民的需要得到進一步滿足是新時代必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內涵更豐富、概括更全面,外延上關注的范圍、層次更廣闊。這個表述也凸顯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從我國發展的現實出發,更加關注新時代的民生改善,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 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彰顯出發展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出發,一切為了人民是發展的價值追求
目前,落后的社會生產在社會主要矛盾中已經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里的“不平衡”涉及的范圍和領域包括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發展的“不充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有多方面的表現,例如,在科技領域我國已擁有一些世界領先的技術,但某些領域落后的生產技術制約了經濟的長足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社會治理能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層次、高品質的需求。在消費領域,供給側結構性的產品沒有改變,商品的質量、服務無法滿足人民變化了新需求,消費市場從國內延伸到國外。
十九大報告中對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表明“落后的社會生產”已不能精準反映當前中國現實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使得全黨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新時代要更好地集中力量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國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探索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路徑
無產階級政黨正是在問題意識的引領下不斷推動時代的進步,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都是由問題“倒逼”而推動的,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層次是人的發展需要的變化。主要矛盾的變化其實質是人民發展新的“需要”與社會發展新的“供給”之間的失衡造成的。順應人民群眾伴隨國家發展進步而不斷升級的民生訴求,盡一切可能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選擇。
(一)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汽車消費、信息消費、旅游消費已經成為大眾化消費,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表明我國居民消費持續升級,從以往注重量的滿足轉向當今注重質的提升。解決主要矛盾的著力點要在統籌推進“五位一”總體布局的前提下,聚焦發展的質量。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重點,實現優質供給、有效供給,使供給結構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滿足感、幸福感。
(二)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滿足新時代人民在政治發展上的需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和民主權利的實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健全、成熟、穩定的法治體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民主權利的制度保障。推進法治工作,要求我們從人民利益出發,以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完善法律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但這條道路依然漫長。司法腐敗、人民的民主權利受到侵害在基層民主實踐中仍時有發生,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政治生活的需要,必須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讓人民群眾通過各種途徑參政議政、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人民才會生活的更加有尊嚴。
(三)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人民更加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后,人民更加關注精神文化的需求,需要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產品,讓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生產要立足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創新文化產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惠民政策不斷推出,優質文化產品日趨豐富,文化消費與日俱增。但我國地域遼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并不均衡,城鄉之間、地域之間、階層之間仍然存在著“文化鴻溝”,少數邊遠落后地區基礎文化設施缺乏,文化脫貧任務艱巨。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就要支持、鼓勵和引導多種文化主體的自我成長,形成高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文化發展格局。在信息化時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搭建文化服務平臺,推動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實現優秀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四)立足于民生改善,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
在民生改善中,任務最艱巨的是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民生短板,對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人民才會享有更多的、更安心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勞有所得,才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變成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社會治理水平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關。雖然說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社會治理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如,食品安全、市容整治、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一系列關乎民生的社會治理手段還不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創新社會治理手段,完善社會治理的法制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才能使城鄉居民提升獲得感、安全感,讓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有序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標配。
(五)創造優美的人居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期待更加美好的自然環境,渴望綠水青山、渴望藍天白云。在經濟發展中,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必須把改善生態與惠及民生緊密相連,把綠色發展與人民幸福緊密相連,堅決打贏防治污染攻堅戰,使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再是大家稀缺的生態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倡導低碳、綠色、簡約的生活模式。在企業生產中,通過清潔生產、末端處理、循環利用等途徑,減少對生態資源的耗費。在市場供給中,為人民提供有機食品、綠色農產品。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時美英.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邏輯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5).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曹文,女,中華女子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