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逐漸完善,行政訴訟法的程序和應用價值得到了很好體現,推進了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切實增強了對公眾權益的保護力度,訴前程序在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領域中,對于司法資源的節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和違法行為避免上,起到了顯著成效。本文首先對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定位進行了闡述,其次就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初步展開進行分析研究,最后再此基礎上探究了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過程中存在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并就問題本身提出了合理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發展;程序;檢察機關
近兩年,在法治國家建設工作深入實施背景下,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在積極不斷邁進,充分反映出國家對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問題在治理方式和發展程序上的努力與重視。關于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方面的理論研究的司法實踐工作在十多年前國家相關部門便開始關注和著手進行,目前積極推進的檢察機關及其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試點試驗工作,獲取了良好的試驗成效,為接下來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程序和發展路徑應用及推廣提供了可靠依據,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實驗已經具備了實質正當性及形式合法性,不過在其實驗中也暴露出一些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基于此,如何妥善合理的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發展程序,依然成為國家和相關部門關注及面臨的重要課題。由此可見,研究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發展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一、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定位概述
顧名思義,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亞類的公益訴訟,與環境有著密切聯系,是新興的訴訟形態,同時屬于行政訴訟類型之一[1]。特定的社會變遷是其產生的源泉,在社會需求發生變化背景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有了一定的發展需求,所以近年來其發展情況備受關注。目前我國對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研究依舊處于建構時期,存在諸多理論分歧,關于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困難、要解決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考察不夠充分,合理的結合相關理論依據對其進行定位,能夠最大程度將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真實面貌勾勒出來。
(一)典型的客觀訴訟,特殊的行政訴訟
目前,大陸法國家將行政訴訟劃分為客觀訴訟與主觀訴訟兩種類型,其中客觀訴訟的目的是維護客觀法秩序,主觀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主觀權利,二中類型的訴訟規則存在很大不同[2]。在實踐中,行政訴訟的制度面對著類型化缺失額問題,其形成原因多元化并且復雜,因此本文不做過多贅述,在這種背景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展開過程,需要面對其作為典型客觀訴訟所帶來的不能契合主觀訴訟標準困境局面,同時存在著通過客觀訴訟確立促進我國訴訟類型變化發展的幾率,并且可能性較大。
(二)一種公益訴訟,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對應
環境公益訴訟包括環境民事訴訟和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被告是私人、組織或者企業,后者被告是行政機關,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開展早于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作為一種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對應的訴訟形式,具有定獨特優勢,其一表現在加大了解決環境問題根本性的力度,其二表現在可以充分利用行政專長,解決復雜技術類環境問題,其三表現在司法權監督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與行政機關作用弱化效果上。
二、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初步展開探究
一直以來,司法走在立法前都是我國法律制度運行中呈現出來的一個主要特點,司法在立法開始進行行政公益訴訟構建工作之間便已經著手于嘗試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只不過這一時期嚴重缺乏理論準備及相關實踐積累經驗,沒有明確界定行政公益訴訟,開展的嘗試工作具有顯著試驗特征。比如,青島市300名市民在2000年時,就市規劃局審批行為提起了一起行政訴訟,斥責審批中音樂廣場及其附近區域環境的嚴重破壞,訴訟理由為此行為對市民享有的環境權造成了侵害,當地法院受理過程中,從廣義上理解法律利益之間存在的關系,對原告主體資格進行的確認,雖然最后法院作出了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不過卻為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法扎程序帶來了新路徑,也就是擴大原告在司法實踐中的資格,加快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進程。隨后國家頒布了相關規定文件,卻由于缺少足夠司法裁量空間,而沒有得到預期施行效果[3]。
從政策角度來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實踐行為在我國開始時間為2005年,這一年,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在《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被首次正式提出,隨后圍繞公益訴訟這一方面的理論研究和討論越來越多。同一時期,我國檢察機關開始了對公益訴訟人制度設置的嘗試工作,打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有理論過渡到實踐行為大門,在這些實踐的推動下,環保法庭在我國各個地區的設立明顯增加,提高了各地環境保護案件法庭受理中專業化裁判的水平,不過這一時期,關于制度方面的建設和嘗試應用,面對許多質疑聲音,比如有些地區盡管設置了環保法庭,卻存在環境公益訴訟的案件立案困難,無案可審的尷尬局面,僅少數的受理案件,呈現出“撿軟柿子捏”、避重就輕的傾向性。
2014年,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開展工作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比,面臨更多困難險阻,《行政訴訟法》在同年修改后,并沒有納入行政公益訴訟構想[4]。2015年,我國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為了貫徹會議部署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探索與建設方面要求,多個部門在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牽頭下,共同參與到探索和建設公益訴訟制度中,在多方努力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于這一年出臺,并且經過審議會議通過,在2015年7月開始,著手于推進試點工作實施進程,循序漸進展開了關于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一場系統制度實踐計劃。
調查顯示,在推進的試點實驗工作落實中,截止到2016年6月,共有一千四百余起環境公益案件在環境領域試點中被當地檢察機關接受處理,其中有20余起提起訴訟,800余起辦理公益訴訟訴前程序。這些數據充分體現出環境保護工作中對行政公益訴訟實施的切實需求,且需求呈現逐漸上升趨勢,這一階段,各個試點實驗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依據。
三、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中面對的困難問題
(一)訴訟地位問題
目前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身份是公益訴訟人,但是現有制度內容中沒有明確公益訴訟人與一般行政訴訟原告有何區別,是夠可以劃等號,這就形成了訴訟地位方面的問題。二者在訴訟中的義務與權利也存在較大差異性[5]。為此,未來的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制度還需要從這一問題上加以完善和明確,是檢察機關能夠在案件中可以充分保障訴訟權利,不受其他制度影響合法使用調查核實實權等權利。
(二)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現階段,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過程中關于檢察機關承擔的舉證責任在制度構建力并沒有明確體現,容易面對與一般行政訴訟原告舉證責任是否相同的疑問問題,形成舉證責任分配困難現象。為此,接下來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也要從這一問題角度出發加以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確保案件訴訟能夠在有依據的舉證責任下順利推進。
綜上所述,我國近年來對于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構建非常重視,各個地區開展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試點實驗工作獲得了顯著治理環境問題、保護環境效果,同時積累了大量繼續研究和探索實踐的經驗?,F階段構建的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面對著訴訟地位和舉證責任分配兩方面主要問題,未來還需要結合具體的理論與實踐落實問題,加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完善工作,進一步拓展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影響范圍及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磊.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發展路徑略談[J].山西青年,2019(2):289.
[2] 林鵬程.論環境公益訴訟的現狀與發展[J].法制博覽,2019(13):233.
[3] 李媛輝,劉芳琳.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多發原因及對策探析[J].環境保護,2018,46(20):55-59.
[4] 許冒群.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沿革、特點與反思[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128-129.
[5] 彭武.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行政權與司法權[J].法制博覽,2019(11):236.
[6] 李英,王淼.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面臨的挑戰[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76-83.
作者簡介:楊爽,女,漢族,四川瀘州人,西藏民族大學,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