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圓
摘? ?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大的變化。互聯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特別對年輕人的影響更大。大學生網絡生態環境,呈現出后現代主義特征。網絡文化育人應面對新形勢,應做出調整,有針對性地創新工作內容、形式和手段,營造綠色網絡生態空間,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 網絡生態? ? 育人機制
在地球村、全球化情勢日益顯著的趨勢下,后現代轉向隨之完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圍內涌現出不同于往昔的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新生活,這些具有新鮮活力的新事物為后現代文化的誕生提供了良好溫床[1]。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后,文化理論領域廣泛征引后現代一詞。如何有效利用后現代語境,融合吸納,取精采華,去糟除粕,構建綠色網絡生態環境,服務樹人大計,是當下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議題。
一、后現代特質的育人旨歸
在網絡視域下,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工作者不乏精神緊張之勢,如何做好網絡教育工作成為重中之重。治水講分流,占據主動是關鍵。
(一)精神上的超越性,社交上的互動性,操作上的現實性。
發展進步首先解放思想。后現代重要特質之一便是精神上的超越,表現在網絡文化層面,即為話語對說話者的超越,戲擬與狂歡化傾向,自然主義色彩濃厚,崇尚對話語的自由運用。網絡文化使生活在此生態環境中的大學生暫且脫離日常瑣屑,自由探索精神空間,實現思想精神上的超越。
社交上的互動性。在網絡生態環境中,人與人的關系不再孤獨和疏離,而是一種親密的交互狀態,這為大學生提供了交流和心理疏通的良好平臺與渠道。通過網絡平臺和工具,每一個個體實現連通,有效社交能夠舒緩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實現發言者與傾聽者的雙向互動。每個人既是發言者的角色,又充當著傾聽者的角色,每個平凡的個體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體現平等性與對話性。
操作上的現實性。網絡環境雖然是虛擬的,但與現實世界無限接近[2]。現實世界復雜多樣,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和干擾因素。網絡世界亦是如此。網絡文化呈現出碎片化、娛樂性、喜劇化的傾向,如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的“表情包”,微信群中的“斗圖”現象,呈現出任意性、無主題性、情緒性特點[3]。哈桑《何為后現代主義》提及“不確定性、零亂性、非原則化、無我性、不可表現性、反諷、種類混雜、構成主義”等均為后現代主義的組成部分[4]。后現代主義鐘情于對現實生活的表現,非典型化的庸常生活成為后現代主義內容的重要方面。虛擬網絡中的操作與現實生活中的直面找到了靈感的契合點,空中樓閣降臨大地,招引個體靈機應對。
(二)革故鼎新的創新能力,尊重弱小的互愛品格,開放發展的未來方向。
后現代主張對傳統的趕超,后現代主義新事物應打破既定的陳規舊制,充滿解構意味。后現代具有寶貴的革新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懼權威,充滿懷疑與挑戰的力量[5]。后現代為網絡受眾注入創新活力,開庸人之口,啟庸人之智,帶動社會思潮,促進形成新的更強盛的生產力,對大學生變換思維能力、形成創新觀點具有啟迪功能。
后現代主義在關注點上傾斜邊緣性群體,尊重弱小,互愛共進。后現代主義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崇高都源于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將純粹性納入自身的話語體系建設中,主張大眾化,此舉可有力打破社會階層的牢固界限,使社會文化為弱小與大眾服務[6]。網絡文化的包容性格局為網絡育人提供借鑒,如對青年亞文化的關照。包容度提升,使弱勢群體得關愛,形成互愛相攜的和諧局面[7]。
后現代主義標識著開放發展的未來方向。在網絡話語的使用上具有超文本特點,體現出鮮明的非線性和碎片化,而拼貼的文化風格則顯示出鮮明的發散性思維特質。后現代主義的產生沃土決定了啟示未來的力量。后現代主義的產生離不開現代技術的發展,生產讓位于消費,文化直接對接于需求,技術創新與青年文化在內質上具有統一性,對教育變革起到正向作用,指向開放發展的未來之途[8]。
二、網絡生態的主體性綠色重建
后現代主義是理論工具,運用得好便是有效針劑,運用得不好,便會形成反噬。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生態環境面前,應因勢利導。
(一)自由獨立,不忘初心,文化自信。
在任何條件下,作為有獨立品格的青年一代,應始終保持自由思想與獨立精神,不忘初心,葆有文化自信,引領國際思潮。在瞬息萬變的網絡生態環境中,青年主體性建構成為重要課題。參天大樹枝葉繁茂,乃因根基牢固,入地深遠,故應親近傳統文化,形成底蘊積淀,面對風吹雨淋,自巋然不動。
后現代情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提出種種挑戰。后現代文化為普羅大眾所接受,文化淪為消費品,又夾雜非自覺性,受到利益的驅動。后現代主義消費化趨向消解現代主義的價值本位,懷疑的盡頭是對人生意義的迷惘,對精神家園的背離及對深度模式的拋棄。后現代主義的血液里流淌著不友善的異質成分,反基礎,反形而上,反結構,反主客,挑戰事實價值與倫理需求,拒絕總體普遍,偏愛復雜差別。與宏闊大局形成對立,后現代主義把主要視角集中在細微局部、知識末節、科學反諷、淺薄辨析。后現代放棄對巨著、規程的膜拜,代之以諷刺性戲謔,游戲人生意味增強。后現代語言的開放性,使網絡生態環境混亂無序,難以預知,形成大眾恐慌,面對特發事件手足無措。在網絡大網面前,個體既充分享有自由,又感自身渺小與受制,形成焦灼對抗的點狀樣態。
抓住主要,占領優勢地位。其一,抓住網絡文化開放性,發一己聲音。在網絡生態環境下,文化自由度極大提升。“網絡上沒有人知道說話的是一條狗”[9],應重視自身的身份性,追求話語表達權,善于發聲,敢于發聲,發出時代最強音、中國最美音,展現自主獨立的精神面貌。其二,立足網絡文化平等性,積極參與網絡互動。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網絡環境中不存在特權與身份界限,階層性降到最低,貧富貴賤不再成為衡量指標,為個人成長提供有利空間。其三,利用網絡文化虛擬性自我實現。虛擬網絡將人帶入非現實世界,使自我現實價值得到滿足,應發掘潛意識力量,感性以理性為帶動。
(二)綠色植入,潛移默化,以夢為馬。
后現代主義最突出特征是對意義、中心、權威的消解,對理想與現實距離、理想與非理性界限的超越。對網絡生態環境營造提供反向啟示,人們易于欣賞斷裂性、零散性、平面化、復制性的文化景觀,憑借新媒體,滿足完美主義、另類新奇的心理需求。在后現代主義消費文化景觀下,夢想、幻想躍升到很高層級,強調心理體驗,突出強烈感受性,沉浸于審美迷醉。
在后現代主義網絡生態環境下,應強調綠色植入與潛移默化。影像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仿像,仿像作為直接合一,消弭能指與所指界限,使之混溶。所指甚至不復存在,能指附著在日常之物,實現同一性。象意消弭和合,在模擬體中,意義平面化,深度性消失,這恰恰是對傳統表達方式的顛覆和消解。后現代文化潛隱性如冰川一般不露真相,卻左右著總能量的迸發,占據著整體十分之七的偉力。后現代主義網絡生態環境所提供的感性化體驗與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灌輸式被動接受,而為人之參與提供極大可能。網絡上人浸潤在先鋒、時尚、流行中,不自覺地朝著一種導向前進,即對夢想追求與實現渴望。沉重思考讓位于快樂追求,夢幻、想象世界與現實生活情境編排在一塊幕布上,浪漫追尋,激情復燃,無數個體實在體驗的幸福感在網絡語境中自在流淌,這便是隱性植入的巨大力量。
營造綠色網絡生態空間,應具備“環保意識”。欲望是人之自然生命基礎。大眾文化好比一架機器,負責人們欲望的生產、制造、誘導。網絡生態環境綠色植入,是在機器上加入合宜的潤滑油,加強降噪功能,發揮核心優勢,將人感性欲望、肉體生命力量、人性品位放歸綠色自然,洗凈濁垢,安撫心靈,扎牢生存根基。在實用主義、現世追求、消費意愿、享樂執迷的環境中,引入理想信念、人文情懷。激濁揚清,確立超我理想原則統領地位。既要通過日常生活瑣屑,剝離世俗,超于現實之上,葆有強烈感受力,又要拒絕媚俗,汲取主動親和力量,通過貼合興趣點的文化策略,制造凝心聚氣的大眾視點,實現文化的高層次轉向。
三、構建網絡生態育人聯動機制
多元條件下有多元舉措,應發揮聯動性能,齊做共促,在虛擬網絡之外,構筑起現實緊密育人網絡。
(一)科學化水平,專業化隊伍,常態化交流。
高校網絡生態建設應提高科學化水平,構建新聞發言人機制[10]。科學化應把握方向性,堅持引導性,狠抓安全性。
打造專業化網絡生態建設梯隊。教師應自覺提高網絡運用技能,深入網絡邊角,學生鍛造自律能力,夯實專業技能[11]。加強價值引導,提升網絡道德修養;加強法制教育,強化法治觀念;加強公民教育,培養網絡公共社會責任感;加強載體資源整合,暢通網絡反饋渠道;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升網絡公共素質[12]。
實現校內外網絡文化建設交流常態化。其一,明確理論基礎和重要遵循。在交流中應堅持基本依據,遵照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二,明確學生網絡公共參與基本現狀和主要問題。在網絡生態環境中學生主體顯示出正能量和公義感,但有時難有效辨識相關信息,泛娛樂化傾向明顯。其三,重點交流,取長補短,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引導、優良網絡生態環境。
(二)綠色開發,構建體系,創新手法。
所謂綠色校園文化是指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以培養綠色人才為目標,物質、制度、精神、行為文化的合一。綠色文化以互聯網為依托,打造生機盎然綠色校園環境,構筑符合各校自身特點的綠色校園文化,綠色網站開發自建,實現網絡生態環境反哺,促進多效育人生態可持續發展[13]。
構建網絡體系,掌握網絡話語權,促進網絡文化自覺。體系構建,精神為魂,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建立網絡倫理整體秩序。構造網絡道德體系,以網絡道德規范網絡行為,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尊重隱私。發掘傳統道德現實意義,建構道德評價準入制度,形成評價機制體制,發揮社會輿論導向作用。
創新手法,在主形態之外引入輔形態。創立直播平臺,吸引注意力,發揮影響力。如在傳統教室教學之外搭建現場直播間,讓學生對直播資源有無限制訪問權,這樣學生學習便不局限于本專業本課堂所學,而能了解不同專業知識構架,親近自己喜愛的“明星”教授,增加學習動力;會議、講座直播,不受時空局限,第一時間獲取重要資訊等[14]。
后現代主義網絡生態環境下育人任重而道遠,新生事物代表新生力量,引領發展方向。對嶄新樹苗而言,剔枝剝杈尤為重要。應堅持平等與互動相結合,導向與科學相結合,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現實與思想相結合,創新媒介傳播方式,達成網絡生態綠色可持續育人。
參考文獻:
[1][9]姜華.大眾文化理論的后現代轉向[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4:64,74.
[2]王敬慧.論網絡文學的后現代社群特征[J].文藝爭鳴,2017(05):103-108.
[3]李章星,趙欣辰.視覺語言的碎片化重構——“表情包”使用的后現代闡釋[J].科技傳播,2017(9):6-9.
[4]伊哈布·哈桑,著.王岳川,譯.何為后現代主義[J].文藝研究,1990(2):157-159.
[5]謝丹丹.淺析網絡自制劇的后現代主義審美[J].新聞研究導刊,2017(16):162.
[6]田芳.《法國中尉女人》中的后現代主義[J].北方文學(下旬),2017(08):55-56.
[7]祁梅杰.從小眾走向大眾:網絡品牌營銷中青年亞文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92.
[8]蔣廣學,王志杰.“互聯網+青年教育”的熱實踐與冷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7(07):114-119.
[10]張逾夢.“互聯網+”視閾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234-235.
[11]吳萍.“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路徑的多維聯動[J].中華文化論壇,2017(4):68-73.
[12]徐曉燕.大學生網絡公共參與的教育引導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7.
[13]葛成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綠色校園文化建設探究[J].住區,2017(S1):165-167.
[14]孟令昆.新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直播平臺建設與思考[J].才智,2017(2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