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飛
摘? 要: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對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和良好藝術修養的綜合性專業人才。該文基于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的現狀,探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原則,并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給出了一些建設思路,旨在為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時代?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434;TP37-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010-02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不斷成熟基礎上,智能移動終端設備逐步普及的條件下,我國飛速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1]。自2002年以來,國家從十五規劃到十三五規劃都指出大力發展數字媒體相關行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對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和良好藝術修養的綜合性專業人才[2],然而,現實是這些人才嚴重缺乏。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是導致培育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1?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現狀
1.1 專業設置不甚完備
某些高職院校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目前面臨的現狀是開設時間不長且課程設置無法滿足需求[3]。教學資源和教師隊伍的素質都無法與當前的教學要求同步。專業設置不甚完備,導致所培養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
1.2 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給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某些高職院校還沒有及時更新人才培養計劃,缺乏對社會需求的充分研究[2],導致所培養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
1.3 理論與實踐課程脫節
某些高職院校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配比未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在很多情況下,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學生的工作能力無法滿足職場要求。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脫節,致所培養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人才與社會所需不相符。
1.4 技術與藝術教學分離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是計算機與藝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某些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尚未形成有機,連貫的教學體系[2],一些學生雖然會寫代碼,但是不會設計代碼界面,還有一些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但是無法完成電腦端或移動端的界面設計。
2? 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原則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切實掌握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從事該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實操應用能力,能從事以廣告設計制作為主導的平面圖形制作、網頁設計、動畫設計、多媒體軟件設計、影視資料編輯等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應面向社會需求、明確專業定位,強化理論與實踐、提升應用能力。
2.1 面向社會需求,明確專業定位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明確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定位,緊跟社會的發展,以市場為中心,以就業為目標,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發展的方向較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上應根據自身院校實際及發展規劃出特色課程,幫助學生達到一專多能,擴寬學生就業面,提高學術就業率。
2.2 強化理論與實踐,提升應用能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在課程設置中,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占比分配,以“理論學習為基石,職業性為重心,技術性為中心,應用性為目的”[4],不斷拓展在校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內化與遷移知識,加強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將真實的項目引入課堂,實踐成果反饋企業。
3? 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思路
3.1 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要構建科學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我們應以市場發展和行業需求為著力點: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市場對學生的專業素質與技能要求;根據調查結果,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和優勢,制定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框架,確保課程體系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加強課程群的建設,形成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體系,促進課程之間的動態聯系,確保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支持和整合;通過課程計劃,全面安排校內教學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通過課程資源為課程的實施提供必要和直接的條件[2]。
3.2 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
目前現有的大多數教師出身計算機專業,少數教師出身藝術專業。計算機專業相關教師,注重技術方面的教學,而忽視藝術方面的引導,藝術專業相關教師,注重藝術創作能力的教學,而忽視技術方面的培養。通過項目合作、團隊建設等加強學科間的聯系,逐步培養跨學科的專業教師,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有計劃的逐步組建優秀師資隊伍。
3.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深化校企對接、促進學生能力遞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注重產業結構升級,依托社會崗位的要求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五對接:社會崗位需求與學生培養目標對接;產品生產過程與學校教學過程對接;專業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對接;產品生產現場與實訓基地對接;企業技術團隊與學校教學團隊對接。在校企共建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5],通過能力培養遞進培養,實現“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綜合能力”的能力遞進培養,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求以“學生—準員工—員工”的身份,強化學生的員工角色意識,提高職業素養模式[4]。
(2)探索分層次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由高考統招、對口升學、五年制一貫、3+2升段構成,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和發布者,高職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個性化、層次化和多樣化的課程改革體系,應著力改進教學的內容、方法與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改進課程體系,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滿足社會對數字媒體應用技術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需求。
(3)加大投入,建設實訓基地。
完善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可共享科學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在當前實習實訓資源相互融合的基礎上深化實訓基地的共享和協作,滿足專業各目標崗位需求。①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針對崗位群,新建校內實訓基地,滿足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的銜接,完善實訓基地相關管理與服務,提高實訓基地利用率。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形成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邀請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教學改革及課程改革,共同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培養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人才。③強調教學設計的優化,加強實踐考核。將企業真實的項目案例放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身臨項目中,以企業的項目標準嚴格要求學生,實現學校培養到企業培訓的完美結合,豐富完善學校實踐標準,優化教學設計。
(4)構建實驗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實操能力。
①工作室式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應以工作室為依托,學生興趣為方向,專業教師為引導,通過真實的項目,內化理論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完成項目,最后通過學生、小組和教師三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
②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依據數字媒體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采用真實項目進行驅動,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邊教邊學邊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③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積極探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學生不僅在學習可以完成社會上的真實項目案例,同時可以了解該行業的最新信息動態,提升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為步入社會尋找滿意的工作夯實基礎。
④基于技能大賽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的專業比賽,將比賽規則和內容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學生掌握工作分工,團隊合作共同完成比賽,以賽促學。
4? 結語
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作為一個新型的學科領域,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對綜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其專業建設應充分考慮面向社會需求,明確專業定位;強化理論與實踐,提升應用能力的原則,通過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式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凌云.芻議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發展[J].科技風,2018(17):77.
[2] 付浩.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探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7):117-118.
[3] 段翰林,王璐,王健.高職數字媒體應用技術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9):228-230.
[4] 郝倩,胡彬.“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微型電腦應用,2018,34(2):45-47.
[5] 董亞麗.基于“五個對接”校企合作現代企業學徒制的構建[J].商場現代化,2016(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