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華 胡波
摘? 要: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由此導致全國范圍內的水資源過度開發問題突出。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流域內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地下水的超額開采,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引發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生態問題。該文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闡述,探討了因水資源過度開發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治理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 過度開發? 水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S27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056-02
目前,國際上一般采用40%作為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限值,用地下水可更新量作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限值。但就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而言,大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遠超40%的國際限值,全國范圍內的地下水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質也日益惡化。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很多河流干枯、斷流,湖泊萎縮,使得流域內的水生環境遭到破壞,水生物的多樣性減少;而地下水資源的超采,使得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質變差,形成地下漏斗與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在確保人類社會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保護生態環境,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至關重要,是需要認真思考面對的重大課題。
1? 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北方一些水資源相對較為缺乏的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遠超國際40%的限制,有些地區的水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達到98%。遼河、黃河、淮河等河流的開發利用率也均超過了最大允許開發利用率。我國地下水資源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近20年來,我國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25億m3的速度增加。根據相關統計,我國全國地下水超采量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00億m3增加到了現在的228億m3,地下水超采面積由5.6萬km2擴展到了18萬km2。全國400多個城市開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總量中地下水占比達到了30%。北方城市大多以開采地下水主,其中華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的比例分別達到了72%和66%。
2? 水資源過度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2.1 地表水過度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地表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我國很多河流出現了斷流現象,不僅僅是干旱少雨的西北部地區出現河流斷流,在地表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西南地區也時有發生。據相關統計,在我國各大流域各級支流的近10000km河長中,已經有約4000km河道長年干涸,另有一些河道雖然看似有水,卻主要是由城市廢水、污水和灌溉退水組成,也基本沒有了天然涇流。我國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在全國在大部分地區都遠超限值,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很多河流的超限開發,使水生環境、生物多樣性等遭到破壞,很多水生動、植物消失、退化,河流納污能力減弱,水質污染嚴重。
2.2 地下水過度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諸多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是區域地面沉降發生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有95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華北地區主要水源地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使華北平原已形成大面積地面沉降,沉降量超過200mm的區域已達6萬多km2,占華北平原面積的近一半,北京、天津、滄州等沉降最為嚴重。
除地面沉降外,由于地下水超采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還包括地下漏斗、地裂縫以及海水入侵等。地下水的超額開采,改變了巖土體原來的應力狀態和平衡條件,使巖土體結構和穩定性造到破壞,形成地下漏斗,進而導致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縫和地面塌陷是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又一環境問題,據我國18個省、市、自治區統計,已發現地面塌陷點700多處,有塌陷坑3萬多個,其中因超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塌陷點占27.5%;海咸水入侵是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淡水,導致淡水水頭低于附近咸水或海水水頭時而引起的咸、淡水界面向陸地推移擴散的現象。如海河流域近幾十年來, 隨著河流季節化的不斷發展和地下水位的急劇下降,在下游平原區及沿岸地區引發了海咸水入侵。
3? 對水資源過度開發的一些治理對策
3.1 統籌兼顧,設立科學、嚴格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
建立在單一目標之上的水資源開發,無疑是盲目的。我國長期以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目標、核心目標甚至唯一目標,很大程度上使得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失去了應有的管理控制,全國各地以經濟發展為重過度開發水資源,導致了流域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持續惡化。要改變此種情況,建立以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多目標為一體的新型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是至關重要的舉措,而前提,則必須要設立科學、嚴格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經濟發展需求為依據,盡可能的興利避害,減小因為水資源開發導致的對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
3.2 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是遏制水資源過度開發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水資源的利用一直較為粗放,效率低下,水資源的浪費現象較為嚴重。一方面是水資源的緊缺及過度開發,另一方面卻是浪費現象嚴重,利用率低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基于此種現狀,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應通過科學的方法與技術來著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農田灌溉用水,應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輸水渠道的管道化、防滲化,減少灌溉用水輸送過程的浪費;應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在工業用水方面,應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改善工藝流程,淘汰一些落后的工業設施與產能,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在城市供水方面,應大力新建、改建新型的城市供水管網,對供水管網的跑、冒、滴、漏等問題實施全面監測,杜絕水資源在供水過程中的浪費;在全社會大力宣傳節水觀念,增強民眾的節水意識。
3.3 加強水資源規劃管理和水體保護工作
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應對水資源過度開發的重要手段,要通過法律、行政、經濟和工程等手段來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制定的有關水利方面工作方針、政策,做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解決水資源管理的體制、機制、法制問題,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在水體保護工作方面,要因地制宜,強化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協調好水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做到二者的辯證統一、和諧發展。
4? 結語
從根本上來說,我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而粗放的水資源利用模式也是推動水資源過度開發的重要因素。當前,由于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全社會必須要正視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性,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手段來協調好人水關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東曦.關于生態水資源管理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水利,2018(8):36-37.
[2] 朱武,俞婷.盤龍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16,16(6):26-28.
[3] 長江.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將劃紅線嚴格控制過度開發[J].人民長江,2014,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