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影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推動高職教學改革的迅速發展變革,在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高職課堂教學正朝著高效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并且能夠面對社會進行資源共享。針對這一情況,在闡述高職教學改革的本質與其定位的基礎上,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內涵,闡述其優勢作用和信息化技術對教改的促進作用,將教學改革的研究向前邁進堅實一步。
關鍵詞:信息化? 課堂教學? 高職教學改革?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c)-0114-02
1? 高職教學改革的本質與其定位
高職教育工作者通過教學內容的變化、有效的教學手段變革和教學制度的改革,使教育教學有所進步,使其質量在本質上有所提高,也是高職教學改革的本質。高職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使職業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課程教學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也是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所必須具備的后備資源建設。高職教學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要實現人社部關于《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中的要求,即“實習實訓與工作崗位緊密銜接,技能人才培養層次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匹配,社會服務功能更加健全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1],就必須對職業教育進行教學改革。
2? 高職教學改革的政策導向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國教育報教育信息化專刊發刊詞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構建“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促進科技創新”“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必然條件;是“教育現代化”“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3]”。
政策導向堅定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決心,為高職教學改革提供強大有力支撐,也為高職教學改革指出一條道路。
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領下,信息化教學將給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實行灌輸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聽課效果不佳,以至于讓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就喪失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開啟,使學生不再為上課而煩惱,在課堂上,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3? 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3.1 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內涵
信息化課堂建設是將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傳統化課堂,經過教師對傳統課堂講授知識的分解、整合、再利用,對教學手段的剖析、變化、再創造,強調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全面剖析課堂上與課堂下的知識應用形式、特點,全面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開發信息化課堂。信息化教學是將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課堂教育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化教學新模式。
3.2 信息化教學的主要優勢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使教學發生變化,體現在表現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項。
3.2.1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
課堂信息化方式的出現,使教師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通過課堂實踐,能夠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的產生學習興趣,通過對課堂氣氛的營造,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精神,通過不斷地挖掘學生的認知潛能,以及強化對意志能力培養,最終指導學生,使其能夠進行自主探索。
3.2.2 學生可以移動式學習
微課教學以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通過對教師圍繞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等展開的教學活動全過程的記錄,提供給學生生動的學習資源。以手機等終端為媒介,實現能夠移動學習的目的。使學習能夠方便、快捷、簡單,并且實現學生平等獲得學習資源。
3.2.3 學習簡短、有效
通過對知識的分解、碎片化、然后再整合的形式,制造出簡短的知識結構,方便學生利用手機等終端進行學習。使學生利用短暫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并且通過對大容量知識的分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體驗活動,最終使學生接受知識。
3.2.4 教學資源共享
信息化課程,使學校沖破地域的界限,能夠對教學資源共享共用,使學生能在校內、校際以及社會范圍內,使用網絡分享在線課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先進的思想、技術,也有利于先進思想技術的傳播和發展,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提高全民素質的積極作用。
3.2.5 學習的時間、地點和學習的人數不受限制
信息化課程,沖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桎梏,在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和學習人數上形成了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新模式。即不分地點、無論人數多少和不分什么時間,學習者只要能夠具備上網的條件就能夠進行學習。在線課程突破了傳統課堂對時間的設置,彌補了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能全部掌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這一弱點,使學生能夠通過線上與線下綜合學習,反復觀看,從而掌握知識點。在學習地點的設置上,傳統課堂的學習地點都設在學校內,而在線課程則達到了無論在世界的哪個地方,都能夠進行學習。在學習人數方面,在線課程對學習者的要求,是既可人數多,也可人數少。
4? 信息化對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4.1 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提升
傳統課堂教學,只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教學知識及課堂掌控能力,而針對信息化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就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在線課程所必需的相關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使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得到提升。
4.2 建立信息化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展開對資源評價環節的開發建設,制定出全面的信息化評價體系,使其涵蓋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涉及到課件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取優質教學資源,建立共享資源庫,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輻射帶動同類教學專業或同類課程的學習。并對其相應的師資隊伍及教學資源的建設給予積極評價與激勵。
4.3 優化教學管理資源,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教學管理是一個規范化、制度化的過程,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管理能夠實現教學活動高效率、高質量、規范化地進行。學生可以應用學校開發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完成網上成績查詢、網上選課、教室查詢等任務,教師也可以應用專門的系統進行教學資源共享,學生成績評定等工作,教務管理系統可以完成教學效果評價和排課工作。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管理,既實現了教學管理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又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
5? 結語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信息化課堂的建設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指導下,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將給高職教學帶來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杜占元.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4-03-19(9).
[2] 朱曉鳳.基于微課的實驗教學改革——以“移動終端應用開發”為例[J].福建電腦,2018(9):180.
[3] 李曉明,胡崇嘉.在線開放課程的優勢與不足——以 MOOC教學方法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