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李子牛 唐黃胤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九大更是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明確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對新時期全面法治普及宣傳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肩負著普及大學生法治知識、培育大學生法治情感、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法治行為能力的重任。
關鍵詞:法治知識? 法治情感? 法治意識? 法治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b)-0187-02
1? 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法,代表著公平、正義。治,意味著治理、約束。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法治觀是指公民對法律地位、性質、作用的根本看法。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公民是否擁有正確健全的法治觀, 直接影響著法治國家的建設發展,尤其是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人才力量,自身法治素養和法治思維水平的高低,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局限于對概念、條文、理論的宣傳、解讀,而是指以大學生為培育主體,以培養法治認知、法治態度、法治情感等為主要內容,以打造具有較高法治素養,堅定法治信仰的人才為主要目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其實質是通過教育教學的方式向大學生強化法律至上的理念,幫助大學生提升法治認知、培育法治情感、養成法治意識和提升法治行為能力。
大學生法治觀培育是一項系統化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經歷從法治知識的獲得到法治情感的認同,從法治意識的培養到法治行為的提升的樹立過程。因此,大學生法治觀培育主要包含“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即法治認知、法治情感、法治意識和法治行為,其中法治認知是基礎,法治情感是紐帶,法治意識是關鍵,法治行為能力是保障。
2? 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現狀分析
2.1 法治觀培育目標定位不明確
新時期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這是一個由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律信仰、法治行為等內容構成的多維體系[1]。要達成這一培育目標,需要運用科學理論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展開法治教育,可是當前高校關于法治觀培育目標定位不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開展法治教育普遍存在重法治知識傳授,輕法治信仰培育的現象,舍本逐末,忽視了對大學生法治思維能力、法治行為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對法治的理解僅停留在枯燥、晦澀的法律條文層面, 難以將法治理念轉化成內心信仰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高校內有個別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職業定位不準,缺乏應有的法治信仰,不能理直氣壯地講好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原則和發展,思想教育工作者價值目標不明確、理論底氣不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目標實現。
2.2 法治觀培育課程體系不合理
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高校主要通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作為法治觀培育的主要方式,課程體系設置單一化,難以滿足不同專業大學生法治培育的差異需求,而且2018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有關法治教育內容只有一章,即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篇幅有限,時數又少,內容設置上重理論知識傳授,輕社會問題回應,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對于法治理論知識點的講解只能點到為止,難以結合現實社會問題和真實案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治原則和法治制度進行系統性地闡述,導致大學生對法治認知較為零碎化,片面化,難以形成法治思維。
2.3 法治觀培育教學方式單一化
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提高大學生運用法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法治觀培育的重要目標,但是法治教育教學方式單一化是影響大學生法治觀的一大難題。實踐中,高校對法治觀培育方式主要是通過理論授課學習,開展實踐教學的很少。個別高校即使開設了實踐教學活動,也因為學生法律知識薄弱、參與度、興趣度低、實踐基地有限等原因,難以深入展開。而且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獲取知識渠道、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純理論化的課堂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需求,單一化法治觀培育方式影響了法治培育實效性,讓大學生難以將法治理論知識真正學以致用。
3? 大學生“知情意行”四維法治觀培育的路徑創新
3.1 曉之以理,完善學生法治知識體系
古人說知行合一,強調人的認知和行為要一致,是指人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對事物形成一定的基礎認知,才能通過身體力行,循序漸進地實踐強化認知,達到知行合一。因此完善大學生的法治知識體系是培育法治觀的基礎,法治觀培育首先要求高校要幫助大學生系統學習法治知識,讓大學生對法治原則、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有基本認知,尤其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知識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大學生進一步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本質內涵、邏輯特點,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整體認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為本,結合中國國情和黨的政策,整合社會主義法治教學內容,重構社會主義法治教學重點,幫助大學生掌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框架、核心、目標、任務等知識點,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價值蘊意,樹立法律至上理念,將法律法規知識轉化成內在價值追求和外在行為習慣,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奠定理論基礎。
3.2 動之以情,培育學生法治情感認同
培育大學生的法治情感是培育法治觀的紐帶,是養成大學生權利義務意識和法治責任意識的基礎?!皣鴦葜畯娪捎谌耍瞬闹沙鲇趯W”,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大學生擁有堅定的法治信仰,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備條件。法治信仰是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之上的,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結合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運行過程和實踐經驗, 致力于將社會主義法律知識的灌輸轉換成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形成,重點深入講解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和黨的領導的密切關系,同時不偏不倚地分析社會主義法治與西方憲政在制度基礎和運行機制的差異,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2]。強化大學生歷史責任感,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感,引導大學生在情感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信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管理,樹立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心,做黨的領導的堅定捍衛者和守護者。
3.3 煉之以志,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形成
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是培育法治觀的關鍵。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自覺尊法守法護法用法的法治意識,才能學會從法治角度思考、分析和處理實踐生活的法律問題。因此,要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一方面,要加強規則意識教育,培養大學生法治規則思維。法治教育目的除了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熟悉法律的既定規則和法定程序,將一切以法律為準繩視為行為準則,能夠準確判斷什么是可為的合法行為,什么是不可為的違法行為,自覺將法律的條款規定和既定規則作為約束、規范自身行為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要加強權利義務教育,培養大學生法治權利保障思維。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權利義務統一性是法律的主要精神,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科學對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權利保障思維,引導大學生合理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尊重、捍衛他人的合法權利,同時明確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督促其自覺履行法定義務[3]。
3.4 導之以行,促進學生法治行為養成
提升大學生的法治行為能力是培育法治觀的重要保障。法治行為能力主要是指公民運用法律分析、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讓大學生具備法治行為能力是培養法治觀的最終落腳點,大學生要學會從實際生活出發,自覺運用法律約束、規范自己言行,依法行使法定權利和履行法定義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高大學生法治行為能力,主要著力點在于堅守法治教育課堂主陣地,拓展法治教育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強化法治教育話語權。教師應當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治教育教學的重點、難點,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內容的講解,實時有效地分析社會主義法治熱點話題和典型案例,運用課堂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法讓法治內容知識活起來,并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另一方面,開展實踐活動方式,將法治觀教育拓展到校外,例如,通過“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等社團活動,以點帶面開展法治教育,指導學生利用暑假寒假時間,以公民的身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親身感受體驗法律文本規定內容與法治實踐操作運用之間的密切聯系。此外,善用微信、雨課堂等新媒體資源,向大學生推送學習資料、組織微話題探討等,充分利用大學生碎片化時間展開學習。通過從課上到課下,從線上到線下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法治觀培育方式,完善大學生的法治知識、培育大學生的法治情感、幫助大學生養成法治思維和提高法治行為能力,做真正知法懂法護法守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靜.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缺失與反思[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10):141-148.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張莉.理想信念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法治觀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