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方面。2019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一年,鄉村振興逐漸走向全面振興的道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涉及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鄉村經濟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內容,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的創新金融服務,推進鄉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金融服務鄉村經濟的使命與責任。為此,應著手解決鄉村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積極深化鄉村金融機制改革,構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推進機制,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關鍵詞](中)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金融;供給側改革;金融服務;金融機構
[中圖分類號](中)中圖分類號F832.39;F323[文獻標識碼]A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1673-0461(2019)10-0084-07
一、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的階段性變化賦予了鄉村新的征程和使命。長期以來,鄉村的功能價值不僅在于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更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生產方式轉變、社會發展模式轉型,鄉村進入了加速衰退期,鄉村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發展方式從資源要素依賴性向質量推動
型轉變,這就要求鄉村發展從增產轉向提質。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標志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全面進入落地實施期,以新時代 “三農”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必將給我國“三農”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金融的本職工作就是為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切實有效的金融服務,是積極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然而現階段金融服務的供給總量過剩,但是存在結構性失衡掣肘,對于“三農”領域的支持仍然不足,鄉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務的灰色地帶和薄弱環節。[1]盡管在黨中央的政策扶持下和金融機構的努力下,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從2007年的6.1萬億元增加至2018年33萬億元。但在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 “五個要求”框架下,鄉村金融仍是鄉村振興各個系列中的短板,鄉村金融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結構嚴重失衡、鄉村金融融資成本高等問題仍是阻礙“三農”發展的突出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縮小鄉村與城鎮間發展的差距,構建鄉村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顯然,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經濟振興,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鄉村金融的全力支持。當前鄉村金融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結構嚴重失衡問題制約金融體系的發展,部分金融機構偏離本源,定位不清晰,鄉村金融生態系統畸形,發揮鄉村金融在支持鄉村經濟振興中的主觀能動性,基于供給側結構性背景下的鄉村金融體制改革與機制建設,堅持市場主導的改革方向,在發揮政府推進改革、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持牌微型金融機構,優化鄉村金融供給機構的布局,充分發揮其在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作用,探尋有效提升鄉村金融支持效率。
二、文獻綜述
(一)鄉村金融支持與鄉村經濟發展
汪橋、史賢華(2014)研究了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民收入的關聯,認為大型金融機構基于成本風險考量,放貸多數以大額、集中為主要特點,相對而言農民借貸數額以小和分散為特征,鄉村金融機構對農民的借貸額和民間借貸比較而言沒有競爭優勢,因此鄉村金融機構并沒有對農民收入產生重大影響。丁志國、張洋、覃朝暉(2016)梳理了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的理論研究成果,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工具分析了鄉村金融該支持鄉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認為政策性金融支持對于鄉村經濟發展有顯著性作用。張冬冬(2017)研究了鄉村金融制度對于經濟增長的效率,認為制度因素大幅度減小了對鄉村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認為農村金融體系和農戶收入保障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張麗娜、王靜(2014)認為在我國工業化進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顯著落后并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的關鍵因素,通過采用hansen的門檻回歸模型,對鄉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鄉村金融發展不同階段對經濟增長具有非線性影響,在鄉村金融發展發達階段影響效果較為顯著。趙洪丹等(2015)認為當農村金融發展落后于產業化發展時,農民獲取的金融資源與城市居民間會產生較大的缺口,市場資源配置不平等現象嚴重,應當加入農村金融體系培育力度,減輕由金融資源市場配置機制不完善帶來的各種機會不平等局面。薛薇(2010)認為除地理位置因素外,就業問題、政策扶持和收入差距問題也是影響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應當培養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使得民間資本廣泛參與市場配置,同時降低政府對金融市場的不正規干預,引導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農村經濟中的互相配合。高彥彥(2010)認為市場作配置在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不合理問題方面更佳,但其需要政府及時疏通阻止市場功能發揮的政策和制度障礙,認為現階段對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需要市場體制調節和政府部門的互相協調,需要在政策制度引導下發揮市場經濟的促進作用。
(二)鄉村金融支持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
趙洪丹(2016)研究了鄉村金融支持對中國鄉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由于農村金融在較長時間內被強制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向工業化進程輸送資源的途徑,導致農村金融在根本上并未起到為農民增收的作用,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定量分析出鄉村金融和農村收入之間的一般均衡形式,完善農村金融發展目標、健全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提高政府和市場是支持鄉村金融模式。楊亦民(2013)認為農村金融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提升農民收入、健全信貸體系對于農村金融體制的完善與健全至為關鍵,在農村經濟轉型期面臨著許多的阻礙,市場的力量相對較弱,當前財政支農的資金投入水平與其他領域相比還比較低,應當用政策支持的力量解決行政的阻礙,這樣才能在經濟轉型期用低成本的方式破除發展困境。毛丹(2015)通過搜集1988—2009年間省級面板數據探討農業化的發展水平和波動情況,發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空間性,農業現代化對城鄉協同發展有顯著性效果,認為我國在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意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速度,用“兩化”的階段性成果加快農村現代快發展過程。李明賢等人(2014)認為農業天生的弱勢性產業具有生產效率低、競爭力弱的特點,從世界上農業大國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政府扶持對農業經濟有重要作用,應當建立一個適合于我國國情的金融扶持體制,健全金融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根本上促進農村資金流向農業生產過程中。
(三)鄉村金融支持與農業現代化
王林峰(2013)研究了山東省的農村金融問題,認為在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資金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缺位,在鄉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農戶儲蓄意識淡薄的基礎下,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常態化,鄉村資金外流嚴重,建立一個成熟有效的農村金融體系是資金短缺的關鍵。譚?。?014)建立金融支持與產業化發展的線性回歸模型,對廣東省2003—2013年數據運行計量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得出金融支持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呈有顯著正相關關系。田艷(2013)基于四川省農業產業化水平現狀分析,研究認為農村金融配套支持政策尚待健全,信貸資源配給嚴重不足,經營風險偏大,涉農企業融資模式受到限制,金融服務效率低下,產品與服務單一化等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孫正林、朱興龍(2014)政府干預過度的金融模式反而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農業生產設施不足、生產率較低等諸多問題,應著手解決政策和制度手段與農村經濟存在目標導向不一致問題,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將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打造為加強農業現代化強勁手段和有效路徑。潘江等(2014)認為,對農村金融的支持不可以依賴于政策性金融提供的低融資利率,而應當采取市場化機制健全金融體系的完備發展,這樣才能優化激發我國農業現代化信貸結構,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性,進而解決農業融資方式單一、農戶貸款風險大的困境。汪鄒霞等(2016)通過對湖南省 2005—2014 年的相關數據建模分析,得出當前湖南省的農村金融體系沒有助力其經濟發展的結論,認為重塑農村金融體制是支持鄉村發展、縮減城鄉差距的主要方式,應當在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基礎上擴大金融機構數量,推動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白玉娟等(2015)研究了鄉村金融機構和工具的質量水平,認為農業天生屬性與信貸特點之間有天然隔閡,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備,指出提升服務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關鍵在于實現城鄉、工農聯合反哺機制,解決農業產業化系統的發育不健全問題。
目前關于鄉村金融與鄉村經濟的發展關系等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充分肯定鄉村金融對鄉村經濟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深度分析了當前鄉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對于發揮鄉村金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及實踐引導意義。但現有的研究成果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方面研究不多,究其鄉村金融及鄉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本上還是供給側結構性出了問題,將鄉村振興和鄉村金融的改革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來進行研究,對于提升鄉村振興政策的針對性和鄉村金融發揮作用的有效性更具有現實意義。
三、構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鄉村金融體制與機制
(一)鄉村金融生態存在的不足是金融供給結構性問題
1.鄉村金融供給總量嚴重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型國有銀行從農村金融市場退出,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為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主體,顯然以農信社提供的有限金融資源不能滿足農戶和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服務需求。[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針對這一突出問題,黨中央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機制的改革,運用行政干預和政策傾斜等方式為廣大農村地區輸送金融資源,由此涌現了村鎮銀行、農商行等定位于支農支小的機構,然而由于資本逐利本性,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并沒有深耕農村市場,將經營管理部門設在城鄉結合部,寶貴的信貸資源也沒有全部投向農村地區,農村金融體系正處于現代金融與傳統金融、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并存的“二元結合狀態”。從本質上看,這個“二元結合狀態”產生的根源在于金融供給總量的嚴重不足,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的資金需求呈現小額、分散、頻率快的特點,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的金融產品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另一方面,農村經營主體財務信息不規范,農村征信體系薄弱,缺乏有效抵押物覆蓋借貸風險,金融機構從防范信貸風險的角度考慮對農村借貸對象產生信貸配給現象,農村金融資源供給與融資需求存在總量不平衡,導致資金配置向“三農”傾斜度少,信貸撬動支農的杠桿作用發揮不明顯。[3]
2.鄉村金融供給結構嚴重失衡
從當前金融體系布局來看,在中心城市分支機構眾多,針對城市企業和居民業務競爭十分激烈,在中心城市周邊的鄉鎮單位金融機構設置偏少,一般只有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商行以及農信社在鄉村地區下設分支機構,與此同時,在鄉村地區絕大部分金融機構都是銀行,農業擔保、信托、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等機構數量偏少,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更加不對稱。從金融工具來看,間接融資手段的使用率占據了大部分情況,直接融資工具還沒有在鄉村地區普及。[4]此外,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將經營中心放在經濟發達地區,產品高凈值化,追求高大上,信貸產品較為單一。
3.鄉村金融融資成本高
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對待鄉村金融還是基于傳統的思維模式,對于服務效率人員投入、資產定價等方面仍受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和約束,基于成本與風險考量,金融機構發展鄉村金融業務缺乏動力。鄉村地區小微企業多,生命周期短,通常在3—5年之間,又由于缺乏資金和設備,導致其無法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固定的抵押物,還款能力差和還款意愿較弱。另外,農戶貸款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差,在當前鄉村金融體系尚不成熟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在“支農支小”方面面臨較大風險,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是一般貸款業務的2—3倍。鄉村金融客戶屬于“長尾群體”,只有通過技術手段,依靠自動化設施,實現批量化運作,才能大幅降低金融機構成本。在人工運作環境下,不僅成本極高,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經濟效益也較低,因此基于成本與風險考量,鄉村金融機構一般貸放給普通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率較高,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比較突出,從而加大了農業生產成本。[5]
4.鄉村金融機構偏離本源,定位不清晰
鄉村金融機構創設初期就應定位于“支農支小”,然而近年來有些鄉村金融機構在市場定位上出現偏移,2018年,銀保監會因資金流向不清晰、貸款審批不盡職、票據業務無真實貿易背景等事項對多家鄉村金融機構作出處罰決定。[6]相關鄉村金融機構為獲取短期更大利潤,把寶貴的信貸資金抽離鄉村并向城鎮集中,逆向資金流動,將資金挪用至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限制房地產等領域,鄉鎮企業附近的一些機構網點,通過分支機構吸收存款和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業務、財富管理等資產負債表外的其他業務形式,在大型企業和域外項目上投入大量資金,這導致農村儲蓄外流,客觀上導致農村金融資源流回城市,投資與城市大中型項目,影響了鄉村振興發展。這些行為不僅無助于解決“三農”、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還大大增加了運行風險,甚至存在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5.金融創新能力低,服務手段單一
當前鄉村金融以貸款業務為主,對服務手段、資產定價等方面仍受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影響和約束,缺乏適應農村金融特點的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隨著農業生產規?;a業化,加之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土地流轉集中,貸款對象由農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農戶和農業經營主的金融需求更加綜合化和多元化。此外各種鄉村紛紛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探索出了形態各異的特色化發展路徑,形成了模式不一的農業產業集群,如商業化農產品、少數民族村寨、庭院經濟等,朝著“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邁進,涌現
出大量農村產融結合的新形態,鄉村金融所服務的群體需求日益多樣化,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生產環節的客戶有著不同的金融需求。[7]但是,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速度跟不上農村發展的步伐,縣級機構創新不足,不能根據農村振興的實際需要,在質量、結構、數量等方面開發符合特色的創新型產品,與“三農”關系密切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合作性質的非金融機構又缺乏服務“三農”群體的手段及能力。
此外,鄉村金融生態系統畸形。①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是金融活動的基礎,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主要源于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沒有信用體系的基礎作用,銀行無法對借貸人信息獲取、風險評估。首先就是信息采集比較困難,鄉村地廣人稀,農村居民以從事農耕的中老年人為主,思想觀念較為保守,金融素養不高,在出現融資需求是多數通過不正規民間借貸籌措資金,很少主動詢問金融常識性信息。[8]②鄉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缺乏政策保障且商業擔保門檻較高,私人融資擔保公司和金融機構資助的商業性擔保公司尚未滲透到農村地區,農村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難以分散。③鄉村交易市場和中介組織缺乏。目前,農村土地和財產轉讓所需的評估、登記、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務仍不健全,地產權、經營權等資產轉讓交易的實例較少,由于一些農業企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經營實力薄弱,生產設施和設備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流動性較差,再加上設備老化等原因,交易市場缺乏活力。
(二)從深化鄉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實現實施鄉村金融發展戰略
1.大力發展鄉村持牌微型金融機構
增加涉農金融機構新增量,目前,鄉村持牌微型金融機構不僅規模小,而且相對于鄉村面來講機構太少,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鄉村大規模設立鄉村持牌微型金融機構,在強監管、嚴監管的前提下,宜應設盡設,能批則批。[9]重點大量發展如鄉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鄉村微型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強化鄉村持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縱深化,已有涉農金融機構要堅守定位。各機構應以服務“三農”工作為重點,延伸服務鏈,擴大服務范圍,向“三農”傾斜更多優質服務,與農共享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對于金融資源空白的村莊,為了滿足農民的基本金融服務訴求,將實現“村到村”的金融網絡。完善適合農業和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回歸初衷,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配置更多的信貸資源,更好地滿足鄉村經濟各種金融服務需求。
2.大力優化鄉村金融供給機構的布局
明確銀行業在鄉村振興中的職責定位,強化大中型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擔當,要引導其主動承擔鄉村振興中的金融企業責任,特別是要進一步強化大型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普惠金融工作部對鄉村振興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方式創新,完善自身管理機制,減少對農村貸款資金來源限制。[10]放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法人總體數量限制,完善村鎮銀行機構布局和功能,做好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好鄉村振興的本職工作,持續增加涉農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所有金融機構不得完全按利益最大化原則來經營管理,要確保鄉村地區必須分支數量和金融資源保有量,增加機構從業工作人員數量。
3.大力搭建互聯網金融線上服務平臺
廣大鄉村地區人口密度低、面積大,按照距離來設置物理網點既不經濟也不現實,而互聯網線上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將眾多金融業務通過平臺來進行實現,因此,提升鄉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及享有權,搭建互聯網金融線上服務平臺既經濟又可行。相關電商平臺利用自身信息資源、物流和渠道優勢,滲透到農村金融市場,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并以其成熟的體系廣泛開展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此外涉農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可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深耕農村市場,利用各自優勢分工協作,建立以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4.大力支持鄉村經濟的核心企業
加強對農村地區相關產業驅動型發展的資金支持,重點支持科技手段實現和升級,逐步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有機結合。加大農村和農業相關領域的綠色信貸,重點支持綠色農業技術、節水灌溉工程、農田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等領域的開發和應用。促進綠色債券對農村綠色發展的貢獻,充分發揮大型綠色融資的長期優勢,探索綠色債券在生態農業和林業項目,農村污染防治項目和低碳產業項目中的應用,提高綠色金融供給能力和效率。以 “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對于切入點,通過大規模農產品種植、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企業的發展,將有效地帶動農民增收,擺脫貧困,致富。 重點突出區域品牌,延伸產業鏈,拓展分揀、加工、物流等各類社會化服務項目,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產業化綜合體和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操作系統的建設。農業相關金融機構應從有效融資農業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加工和銷售環節入手。 創建差異化的金融產品系統,建立客戶分層系統,提高風險定價水平,并實施精細化和差異化的定價。[11]
5.大力創新鄉村金融產品
農村金融產品單一、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金融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應根據市場化和發展多元化導向創新與農業相關服務模式和產品,探索開展農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因地制宜推出家庭農場和大額專業貸款新的融資模式,如農民專業合作貸款和農村電子商務數據貸款。統籌安排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規劃,加大對重點農村項目的資金支持,創建特色化的金融系統,實施精細化和差異化的定價。[12]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激勵機制,可由當地財政出資建立專項基金,對支持特色農業開發過程中新推出金融產品的予以獎勵,積極做到服務對象精準,產品服務精準,政策貫徹精準,金融扶貧精準。 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低成本、可再生、易于推廣,量身定制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當地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體系。
6.大力拓展金融業務服務面
提高農村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不僅包括貸款業務,還包括結算、繳費、小額支付以及金融知識教育普及。在物理網點原有的農業保險、賬戶查詢、生活費用代繳基礎上拓展服務項目,助力升級農村支付、電子結算服務終端,加快現代支付系統和服務網絡的建設和應用,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知識和服務,培育農民現代金融知識和意識。規范“向農村發送財務知識”的活動。以社區網點為中心,以文化表演等大眾表演的方式普及基本的金融知識,對農民進行教育宣傳,進一步提高農民的金融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7.大力發展鄉村金融居民消費金融市場
隨著鄉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者的需求更加細化和多樣化,大力發展鄉村消費金融有利于促進農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相對于競爭激烈的城市消費金融市場,農村消費金融需求還未得到滿足,應注重挖掘鄉村消費信貸市場,采取線上線下多渠道進行推廣,克服農民普遍存在的信用意識不足、消費觀念保守等問題,幫助廣大農民實現生活目標,在目前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上,業務渠道和受眾群體下沉態勢顯著,應抓住機遇形成完整的農村消費金融體系和用戶市場。
8.大力推進鄉村直接金融
加大對涉農企業發行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債券發行和資產重構的政策包容性,加快構建農產品大宗商品市場,提高涉農企業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13]繼續放寬農村其他股票市場準入政策,完善差別式普惠金融支持模式,探索直接金融支持鄉村發展的支撐面和發力點,提高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擴大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手段和方式。
9.大力引導鄉村民間借貸健康發展
要確保鄉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僅僅依靠持牌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量遠遠不夠的,須將體制外的資金引流到鄉村經濟發展上來。民間借貸具有的獨特的信息優勢可提升農村資金的配置效率,利用地緣和人員優勢,在基于對貸款人信用狀況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對其提供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村金融生態的良性發展。應盡快健全相關規章制度,諸如建立民間借貸信息登記制度等,使線下金融線上化,要支持民間資本有序參與鄉村金融資源配置,賦予其相對明確的法律地位,為其構建一個合法的經營模式,加快建立充分競爭、風險可控農村包容性金融服務模式。
四、結論與建議
發揮鄉村金融在支持鄉村經濟振興中的主觀能動性,除了要基于供給側結構性背景下的鄉村金融體制改革與機制建設,還要積極為鄉村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強化鄉村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加強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政策的多方位、一體化協調融合,建立和完善以激勵為導向的包容性金融政策體系,構建鄉村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明確政策支持重點,完善評估、處罰及保障機制,充分發揮金融和財政“兩只手”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的財政支持體系,增加對廣大鄉村地區財政支持力度和分配補貼份額。完善農村擔保體系,推進政策性融資擔保企業的落地,政府必須充分發揮承擔風險的作用,政府支持農村發展時應主動承擔部分貸款風險,覆蓋其營運管理中產生的相關貸款風險,以此適當激勵金融機構投資農村的服務意識。[14]在支持方式方面,可以建立各種貸款補償資金,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服務,金融機構的額外風險可以通過稅收補貼等政策得到補償,探索政府、銀行、融資擔保機構合理參與分擔風險的可持續合作體制機制。
(二)強化地方政府金融風險防范處置責任
明確地方風險防范的主要實施主體責任,強化地方金融辦應立足于農村金融的本質屬性和性質,集中分析金融工作過程中存在的非法集資、金融創新不足、供給側總量結構不平衡等問題和成因,集中力量處理突出的薄弱環節,運用戰略思維、法治思維構建分散與化解鄉村金融風險機制,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引入包含農民、經濟組織、金融、擔保機構的一體化聯合保險模式,實行“集中擔保、靈活有效”的保障模式。加強地方金融監管立法,完善對地方金融機構負責人的金融監管與風險處置問責機制,適當提高相關監管指標的容忍度。各級政府要加大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力度,加強政策保障,為扶貧開發提供財政支持保障,調動和保護各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引導金融機構扶持重點項目產業,支持產業發展。
(三)健全鄉村擔保抵押機制
近年各級鄉鎮政府機構都在積極探索新型鄉村擔保抵押機制,出現“農戶+土地經營權抵押+政府擔保”等全新模式。政府可出面設立村級擔保組織,一方面由于農戶土地抵押融資業務具有期限短、分散化的特點,對單戶農戶為單位辦理土地抵押往往成本高、效率低,由政府擔保組織出面可以為當地農戶集中辦理抵押,減少農戶和金融機構辦理抵押的程序和流程,一旦出現不良,也可由村級擔保組織回購農地經營權進行處置。[15]此外應鼓勵擔保機構重點根據鄉村特色項目的運行情況,創新開發出適合本地模式的擔保產品,做好抵押物價值評估中介機構的培育。
(四)完善農業保險體系
從國家補貼政策和惠農政策的大局出發搭建多層次的農業保險體系,確定保費補貼力度和農戶類型,加大對農業保險力度和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額標準和賠償水平。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國家財政作為保障的農業生產自然災害保險體系,實現農業自然災害保險范圍全覆蓋,增加對市場風險和質量風險的保險產品數量,完善農業大災風險保險防控機制。開發針對地方特色的保障險種,將地租成本納入保障范圍,加大對農戶的直接保費補貼和對保險公司的政策性優惠補貼。將其他農保機構和商業保險公司納入服務“三農”保障體系,以保險基金聯合承保的形式向農業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對于農業新型主體自愿保險行為無需提供二次服務。
(五)加快健全農戶信用體系
強化農村金融基礎工作建設流程,認真落實信息系統建設,建立適合農業生產特點的信用采集程序,提高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透明度,建立農民信息檔案管理制度,完善公信力信息共享機制。推進“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重點是農村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的收集、處理和評估。利用政府的大數據平臺,建立跨機構、地區、行業和部門的信息共享、交換和交易機制,在農村客戶之間共享和共享信息,提高客戶服務效率。打破不同組織部門之間的信息鴻溝,豐富“三農”主要業務信息的來源和維度,建立專業隊伍,投入專項資金,共同開展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農貿市場。[16]開展信用數據收集試點,推進“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重點抓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的收集、處理和評估, 奠定鄉村普惠金融服務基礎。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
[1]謝平,劉海二.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OL].南方金融: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479.F.20190320.1157.002.html.
[2]姜明飛.基于區域經濟差異下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因素識別[J].現代農村科技,2019(3):7-8.
[3]王思彤.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中國商論,2019(5):48-49.
[4]王剛貞,鄭偉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OL].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745.C.20190318.1012.006.html.
[5]楊亮,等.我國經濟金融化的形成邏輯、風險問題與治理路徑[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74-83.
[6]徐陽洋,等.大數據背景下政府宏觀調控方式優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37-43.
[7]徐博歡,等.普惠金融:發展現狀、風險特征與管理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3):73-79.
[8]徐陽洋,等.關于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4):32-41.
[9]徐陽洋,等.關于構建商業銀行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基礎[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2):115-123,159.
[10]陸岷峰,周軍煜. 金融開放加大背景下我國外源性風險狀況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9(3):19-27.
[11]周軍煜, 等.數字化小微金融發展戰略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2):127-134.
[12]周軍煜, 等.金融科技嵌入商業銀行生態系統的戰略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3]陸岷峰.2019,互聯網金融生態前瞻[J].金融博覽(財富),2019(1):74-75.
[14]徐陽洋,等.關于金融科技變革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模式的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8(9):52-56.
[15]徐博歡,等.金融亂象與金融治理——基于改革開放40年金融整治經驗[J].財經科學,2018(10):60-72.
[16]陸岷峰.關于金融本源和創新邊界的研究[J].當代財經,2018(9):62-69.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Rural Finance
Lu Minfeng
(Jiangsu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 is the overall focus of the work related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e year 2019 is a crucial yea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These aspect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complement each other.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lementing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provides effective innovative financial service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mot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rural finance is the miss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rural finance. To better meet the diverse financial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mbalance and the inadequacy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well addressed.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mechanism should be deepened. A financial mechanism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built. ?More financial resources should be allocated to both the key areas and the weak links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finance;
supply?side reform;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責任編輯(責任編輯:蔡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