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現代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疾病譜的增長,社會對醫學服務的需求升高,但是從目前醫療行業發展狀況來看,我國仍存在著較高的醫學人才缺口,這也使得醫學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近些年來我國醫學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為臨床輸送更多高水平的醫學人才。但是我國現有醫學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化醫學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教育改革 醫學教學 教學質量
醫學教育是培養醫生與醫學研究者的重要途徑,是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引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從而推動醫學教育的不斷發展,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從而滿足臨床醫學工作對醫學生的要求。
一、關注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更加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考核,醫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灌輸知識的狀態,沒有重視醫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種教育模式很難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從而導致醫學教育失去應有的作用。現代醫學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逐漸向生物、心理及社會的綜合醫學模式轉變,因此醫學教育模式也要發生相應的改變,這就需要醫學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素質教育要求醫學教育除了重視醫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教學外,還需要重視醫學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為醫學生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也要了解教學前沿理論和方法,從而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教學中更加關注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醫學教育中將重點放在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上,而沒有重視醫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過于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沒有重視醫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醫學知識過程中需要醫學生的積極參與,若醫學生不配合教師的講解,是無法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重視醫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的學習是認知事物的過程,需要運用頭腦而不是單純地記憶教師講解的知識,是醫學生主動認知世界而不是被動地灌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醫學生需要保持主動性。而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代醫學教育中,需要尊重醫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醫學生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過往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避免被動灌輸知識導致對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挫傷。為了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需要激發醫學生的求知欲,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講解臨床知識,包括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并讓醫學生自主提出診斷與治療方案,從而保持對醫學學習的興趣,比單純的理論講解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醫學是一門服務于臨床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需要重視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是醫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因此需要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為了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需要優化實踐教學方法,例如在臨床技能實踐活動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掌握超聲、心電圖等常用醫技的學習,通過4人一組的方式,讓一個醫學生扮演患者,另一個醫學生扮演醫生,并讓其他兩個醫學生進行觀察和評價,教師則在一旁輔導,能夠激發醫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勇于嘗試、仔細觀察的習慣。同時還可以利用動物練習手術操作,鼓勵醫學生自主完成手術操作,并將動物實驗納入實際操作考核項目。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視頻資料來拓寬醫學生的思維,結合疾病進行思考,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四、優化臨床實踐環節
臨床實踐是指醫學生到醫院實習的過程,重點在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醫學生的實踐能力,通常是在最后一個學年到醫院進行實習。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需要幫助醫學生形成更加系統的知識結構,針對某一疾病,需要詳細圍繞疾病的病理變化、生理變化、臨床癥狀等方面進行探討,從而將學校學習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并為后續的學習建立良好的基礎。此外在臨床帶教環節中還需要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微課、MOOC課程等方式,提高臨床帶教的靈活性。這主要是由于帶教老師與學校老師有較大的不同,其本身還擔任著臨床診療工作,因此帶教時間也比較有限,通過在線教育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帶教效率,從而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結語
醫學教育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需要主動做出改革,適應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在醫學教育中除了要重視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學外,還要重視醫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點,轉變實踐教學模式,優化臨床教學,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任敬娟,梁瑞峰,楊守林,等.某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環境醫學概論》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20
(6):983—984.
[2]劉俊香,郭旭芳,高川,等.北京協和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究[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7,40(6):851—855.
[3]周婷,李星星,李艷紅,等.口腔醫學基礎—臨床銜接課程改革教學效果評價[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8,41(4):
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