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燁 羅葛妹
投連險風波卷土重來。
6月18日,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已正式對4億港元安盛投連險產品“爆雷”一事刑事立案,立案號Ccbrn19000565,被立案對象是此次事件中的基金管理人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涉嫌欺詐活動。
此前,一篇名為《四億安盛保險一夜虧空》的文章在保險圈刷屏,引發多方口水戰,投保人和保險公司各執一詞。
來自中國內地、新加坡等地的數百位安盛保險投保人,投訴香港安盛保險公司涉嫌違規操作,致使投保人的數億港元保費虧空殆盡。
而安盛方面多次發布聲明強調,投連險的投資風險應當由客戶自行承擔,在銷售和此次發生虧損的基金選擇上沒有參與任何意見,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詐行為。
實際上,早在2018年年中,安盛保險的各地投保人就開始維權。由于維權未果,投保人選擇在今年6月11日,聯名發文章曝光,上述事件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據相關投保人向記者介紹,數百位來自中國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投保人,在2013年至2016年間,陸續購買了香港安盛保險公司發行的Evolution保險產品。
2018年年中,原先購買的Evolution保險產品更改了投資方向,從投資房產改為投資衍生產品。
2018年年末,投保人發現Evolution凈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在后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后,保單的凈值居然成了負數。
為何一款保險產品會突然“爆雷”?
據了解,Evolution是一種非保證連系式壽險產品,在中國內地又叫投資連結險,即通常所說的投連險。
精算師婁道永對記者分析,投連險會設立專門的投連賬戶,投保人的保費進入投連賬戶,在扣除各項費用成本之后,賬戶價值會隨著投資組合的價格實時波動,有可能獲得很高的投資收益,但也有可能面臨虧損。由客戶承擔全部經營風險,保險公司不承擔任何經營風險,只負責收取各類管理費用,當然也和賬戶經營成果有一定掛鉤。
也就是說,投連險本身就是重投資、輕保障的高風險金融產品,收益機制類似于“公募基金”。所以,這次安盛保險的投保人,除了本金損失,還倒欠保險公司金額不小的管理費,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高收益必定意味著高風險,這是一條鐵律!”一位香港保險業內人士表示,“投連險與其他一般的險種有所不同,代理人若售賣此類險種,必須有專門的牌照,保險公司在售賣時也須做到風險告知?!?/p>
據了解,在香港銷售投連險必須具備兩張牌照:一是保險從業人員牌照,二是證券從業人員牌照。
“我們一開始聯系的是不同的代理人、中介等,隨后這些信息都歸總于一家保險中介公司——Asia One(宏亞),最后所有的保單都是我們親自去香港安盛的辦公室簽署、購買。”投保人許蔚(化名)對記者說,“但簽署保單時,安盛并未對我們進行風險評估,更氣憤的是,我的風險告知文件并非我本人簽的,事后才發現被人冒簽了!”
據了解,也有投資人在上述“爆雷”事件發生前就曾嘗試退保,但安盛保險以各種理由拖延、拒絕退保。
投保人李女士告訴記者,在2018年2月24日,就曾寄出退保申請到安盛保險,卻被以各種理由拖延、拒絕退保。
到了2018年10月,面對李女士就退保事宜的去電、電郵等詢問,安盛保險一直回復讓其耐心等待。
2018年12月,李女士才得知其96萬多港元保費在2018年5月至7月(也就是李女士申請退保期間)更改了投資方向,投向衍生產品,由此造成了共計96.85萬港元退保費全額損失。
事情發生后,李女士還發現自己曾被冒簽過一份退保單?!?017年7月19日,有人模仿本人簽字,以低價賣出賬戶的25%,導致虧損26.9萬多港元。”李女士稱。
在拿到這份被冒簽的文件時,李女士憤憤地在文件下方寫到:“此簽名是偽造,內容本人不知情,賬戶資金被賣出!”
安盛公司表示,李女士曾寄信給宏亞的經紀人張先生,要求贖回。
但李女士表示,只在2017年11月3日,書寫過一份書信寄給宏亞的張先生轉交安盛保險,信件內容恰好相反,是其發現基金未經本人同意和親筆簽署被賣出后,特申請撤銷贖回停止交易。
據了解,宏亞是此次安盛保險“爆雷”事件的主要推手,其主要業務為保險顧問和資產管理。
安盛保險也在聲明中回應稱:“Evolution保單由獨立保險經紀Asia One分銷?!?/p>
從該公司流傳出的內部宣傳資料看,顯然使用了大量誤導的宣傳內容。多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估計很多投資者就是相信了銷售方的夸大宣傳。”
資料宣稱“安盛Evolution產品受香港保監會、證監會監管”,“所有投資產品進入Evolution受安盛審核”。資料中還專門推介了“HKIF”(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的簡稱,香港投資基金),即“爆雷”的那只基金。
資料介紹,HKIF主要投資標的包括“香港銀行按揭業務延伸,年收益為18%-24%”,以及“收購及改造有潛質的物業,保證租金收益4%”,聲稱歷史投資收益達9%。
記者注意到,宏亞的母公司為第一亞洲控股有限公司。記者試圖從該公司官網www.firstasiaholdings. com尋求蛛絲馬跡,但其官網已經無法打開。不過某招聘網站上仍能查詢到第一亞洲集團相關信息。
據介紹,第一亞洲集團的主要業務為財務貸款、物業發展及管理、基金管理與專業的理財策劃咨詢服務。作為第一亞洲集團的旗艦公司,第一亞洲控股有限公司于美國場外交易市場上市,旗下公司包括:第一亞洲財務有限公司、第一亞洲置業有限公司、洪利發展有限公司、巨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宏亞財富管理有限公司等。
而第一亞洲卻早已“臭名昭著”。2016年10月11日,據香港媒體報道,“(2016年)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將第一亞洲在新加坡的代理中介First Asia Alliance列入投資者警惕名單?!?h3>安盛難撇清責任
安盛保險并非主要責任人,香港警方也是將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作為了立案偵查對象。但精算師婁道永表示:“即便如此,安盛保險作為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投連產品的提供方,其在銷售渠道管理方面的疏漏,仍難辭其咎”。
根據投資者情況說明書描述,在持有該保險產品期間,安盛保險從未主動寄過產品運行情況的相關資料,并且發現每到申購日,產品凈值就大幅上升,而每到贖回日,凈值就大幅下跌。
事件爆出后,安盛保險方面連發3份聲明表示,自己也是受害方,事件復雜,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詐行為。Evolution主要由獨立保險經紀分銷,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基金由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管理,該基金價值近月經歷顯著跌幅并進行清盤,大部分投資該基金的客戶由獨立保險經紀Asia One代表。
一位香港地區的律師告訴記者,雖然安盛急于撇清,但連帶責任或難免。其基金審查、風險告知等應盡義務都沒有盡到。
而此次事件中的被調查方——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記者并未在網上查詢到相關信息。僅有名字十分相近的東航國際金融(香港)有限公司,為中國東方航空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
但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或有“碰瓷”之嫌。東航國際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稱,自己也是受害者,公司并沒有一款名為“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的基金。
記者也從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看到了東航國際金融(香港)的相關展業牌照,但未查詢到本案件中的涉事方。
對于安盛保險“爆雷”事件涉及的4個參與方及責任歸屬,業內某資深人士總結道:
1.如果安盛保險能確保銷售流程合規,比如有相關電話回訪、錄音等方面資料,估計其很難受到香港保監會的懲罰?!凹幢闳绱?,香港安盛作為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投連產品的提供方,其在銷售渠道管理方面的疏漏,仍難辭其咎”。
2.宏亞作為銷售方和主要推手,責任板上釘釘。不僅有意隱瞞投資者該產品的高風險性,同時其在內地銷售宣傳該產品也不合規。
3.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作為HKIF基金的管理者,理應對這只基金暴跌95%作出合理解釋。
4.受害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因受到高收益誘惑,未充分了解產品情況,當然需承擔一定責任。
婁道永表示,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人身保險產品按照產品設計方式分類,均可以分4類: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這4大類產品最大的差異就在于產品風險誰承擔上。
投連險投資賬戶的資產配置范圍包括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上市權益類資產、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其他金融資產等。
配置資產的風險和收益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而言,投資的收益越高,伴隨的風險也越高;投資的收益越低,伴隨的風險自然也越低。按照風險和收益的高低劃分,類似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為最高風險等級的資產。
“安盛保險事件的焦點就在于投連險這件馬甲。”婁道永說,“此次安盛保險的受害客戶投資的匹配資產風險就非常高,底層資產實質類似基金、信托的混合體,一旦底層資產出了問題,保險資產也會緊跟著爆雷?!?/p>
記者查閱銀保監會官網資料發現,近年來,新批復的投連險產品非常少。從2017年至今兩年多來,銀保監會沒有批復任何一家保險機構設立投連產品的投資賬戶。
對此,婁道永表示,產品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并希望大家從這次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了解清楚產品的情況,錢最終投向哪里;了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最后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摘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