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 山
中國經濟引擎的切換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足夠的施展空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正在重塑產業與商業生態,新材料、生物經濟、新能源、新能源汽車、3D打印等正在創造著新的萬億產業。中國大地正在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創新創業正在重新塑造著中國經濟生態和所有人的生活。
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成敗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一些人的創新邏輯和做法卻不能不引起重視。他們被浮躁情緒所左右,被不切實際的想法沖昏了頭腦,夢想一夜暴富。以至于“風來了,豬都會飛”在創投圈成為曾風靡一時的格言。
很多不可能的項目,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無利可圖,甚至于巨額虧損的項目,僅憑幾個故事,就融到了幾億、幾十億元的資金。豬真的能飛起來,而且飛得很高、飛得自在。在一些人眼里,創新不再是提升效率、創造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的代名詞,而變成了一個幌子。他們沒有獨創的核心技術,沒有真正的價值創造,只是投機者和套利者,甚至是規則的破壞者。
風停了,飛上天的豬紛紛摔下來,飛得越高、摔得越慘。在被資本催動的P2P、O2O風潮中,我們已經多次看到類似的一幕。
創新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從技術研發到商業生態的建立,一項創新技術的成功需要經歷一系列艱難的磨煉與嚴苛的考驗。僥幸心理和擊鼓傳花的做法,絕不是創新成功的通路。
創新也不是一定要推倒傳統,在傳統的廢墟上構筑新經濟的“大廈”。相反,絕大部分的創新是用來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是用新思維、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完成傳統產業的迭代。這也是過去幾年來,創新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意義的地方。
一個人、一家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在某一個時間段,其資源都是有限的。“玩概念”“講故事”不僅浪費資源,形成創新泡沫,而且使社會心態趨于浮躁。在傳統產業上的過度投資,會造成市場惡性競爭,但是,“衣服、鞋襪”還是有其存在價值的。而以創新名義所做的不恰當投資,結果往往是一敗涂地,顆粒無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什么樣的創新才能真正引領發展?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應該明白,中國要成為科技強國,不能僅指望于商業模式的創新。要實現真正的“彎道超車”,我們就必須“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解決“卡脖子技術”“短板技術”,縮短與先進國家在產業核心技術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差距。
當我們走進中國的現代化工廠,所用的先進設備和軟件都是中國制造的時候;當全球的高精尖產品也像傳統產品一樣,大量打上中國制造標簽的時候;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制造強國。
所以,當我們說創新是一項國家戰略的時候,應該清楚,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我們需要有千金買骨的勇氣,但更要有讓千里馬紛涌而來,馳騁戰場的制度安排,塑造讓真正的創新創業者能夠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做研發做融合做市場的生態,讓有限的資源集中于能真正引領發展的創新制度與政策環境。
創新已經蔚然成風,但不能讓豬再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