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竟雄 譚其東
到2020年普及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網絡空間人人通在學校教學管理中應用成為必然。
2016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其中要求:到2020年普及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網絡空間人人通在學校教學管理中應用成為必然。學校教學管理該如何變革?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如何實現教學管理的“五化”策略,優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本文旨在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探討。
傳統的教學管理主要靠人力,往往存在低效、無序等問題。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教、學、管、評都融為一體,教學管理趨平臺化,更加便捷。
教學活動平臺化。學校所有教學活動以云服務、云空間為基礎,全面實現網絡教學、在線管理、家?;樱蝗w教學參與者使用電腦、平板、手機等教學終端,依托教學云平臺,搭建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空間平臺化。教學空間是集課堂教學的資源、研究、互動和評價等內容于一體的教師工作空間,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是各類管理空間的核心中樞。教師是教學空間的主導者、建設者和分享者。
學習空間平臺化。學習空間是融資源、服務、數據于一體的網絡學習場所,真實記錄學生成長點滴。在學習空間中,學生是學習空間的主要建設者和分享者,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可推送作業包、微課、參考資料、習題、評價等,用以指導、協助學生的學習。
管理空間平臺化。教學管理空間可實現在課堂內教學過程管理,也可實現延伸至課外的自主學習管理,包括年級空間、教研組空間、班級空間和家長空間等。不僅能滿足學生“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教師也能“處處可管、時時可導”,學校管理者還能“處處可控、時時可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也節省管理者的時間和精力,還避免了很多人為的、模糊的因素,能夠更準確、更高效。
評價活動平臺化。教學活動評價實現了“時時、事事、人人可評”,評價的主體涵蓋面更廣,時效性更強,內容更豐富,結果更科學和數據化。
隨著學校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全程參與,教學管理隊伍發生了重大變化,管理者的職能職責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學校教學管理者主要任務有:一是建立健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所有教學參與者的職責;二是建立健全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制定科學的評價機制和辦法,鼓勵教學參與者主動參與到教學管理中來,共同主動作為;三是激勵引導教學參與者的教學行為、評價行為、校正機制,做好教學活動的大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引導工作。
學校教學管理者要積極營造環境,引導所有教學活動參與者積極參與到教學管理。學生認真做好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評和他評;教師作為教學管理的主要參與者,應時時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教學管理和評價;家長作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參與者,應時時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疏導學生的情緒,配合教師工作,參與教學評價。
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被打破,教學形式發生很大變化,教學管理將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教學活動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課前,有效監管。新課前,教師向學生學習空間發布預習任務和要求,包括微課、學案、檢測題等。教師通過平臺實時采集學生完成情況,生成個體和班級學情分析報告,把握學情,準確定位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重難點;學校管理層隨時查看教師課前管理和指導情況,并及時給予評價反饋。
課中,有效互動。課堂上,師生共同思考、討論、答題,教師可時時獲取學生課堂學習相關數據,針對性地點評、補充、指導和重點輔導;校長、管理干部、教研員和家長時時查看教師課堂內容,通過在線觀看、課堂實錄回看、師生課堂教學活動評價等,組織課堂教學校本教研,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和評價。
課后,有效指導。課后,教師在學習空間中發布針對性的練習或實踐性活動,并快速統計、批閱、評價,及時反饋,跟蹤學習進度,還可在線輔導答疑;學校管理層也可通過查看教師課后管理學習的情況。這些都可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課后管理的缺失。學生將自己的作業、參加活動的資料整理、保存到空間里,形成自己的成長記錄,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便于教師、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
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師生所有的教學活動均可實現全程評價。數據化的教育評價使教學管理走向智能化、綜合化、可視化,真正實現“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為教學參與者提供客觀、全面和準確的教學活動分析報告。
對學校而言,可實現全體師生所有教學活動的全畫像。教學評價涵蓋教學與管理全過程,教學數據涉及教學策略分析、教學方法指導和辦學特色研究等,有利于學校精準化管理。
對教師而言,根據學習數據描述的學生特征,能精準定位學生的薄弱點,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需求,實施個性化的指導和干預,“對癥下藥”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案。
對學生而言,學習空間中記錄了學習的全過程,包括成長檔案、學習診斷報告等。這些可追蹤的海量數據,將學生在讀期間全過程、可視化呈現出來,產生了豐富的學習經歷“畫像”。該“畫像”可精準地為學生提供各學科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全方位的學業評價、設計適宜的學習路徑,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
在網絡空間人人通環境下,學校對歷史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生源特征、資源優勢等,制定學校特色發展方案;分析教師教學水平、個性特征,制定教師個性化發展方案和師資配置方案;剖析學生群體活動、教育教學活動,制定班級發展方案,調整教學指導策略,給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建立區域教育數據中心,科學分析學校的建設、管理、教學和家校溝通情況等數據流,為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管理、建設投入、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水平評價、干部隊伍建設、教育培訓和教育研究等提供決策依據,有效把握區域教育現狀,準確預測教育發展趨勢,深入推動區域教育教學改革,大力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