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娟
摘 要:“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再學”,針對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生語言素養的養成是語文學科面臨的重要職責,而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能力和思維,技能訓練促進能力的養成,能力養成又激發思維的發展。立足于言語技能訓練,從低年段學生的言語訓練出發,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中低年段; 言語技能;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62-001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再學”。教師“教”的對象從來不是一篇篇課文,而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生的“學”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創造活動,學習應該是一種依據教師的“教”,創造性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針對語文學科課程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筆者針對語文學科實踐性的特點,展開一系列策略的探索。新課程中又提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基本訴求即語言運用的能力和語文思維的水平。能力和思維是素養的兩個方面,技能訓練促進能力養成,能力養成激發思維發展。而中低年段小學生的言語技能處在一個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期,對這一階段學生的言語技能的訓練策略不可忽視。
一、指導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新課標中對于閱讀的要求是占了比較大的比重的。閱讀分為朗讀、默讀、略讀、瀏覽。這四部分可以看成閱讀的四個層次,層層遞進。朗讀作為基本要領,朗讀能力的獲得對學生積累語言,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起著關鍵性作用。
針對朗讀方法的指導,常見的方式有節奏的劃分、語音語調的輕重等。根據低年段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教師在朗讀方式上不能生搬硬套,直接告知方法,這樣會使語文課缺少很多趣味性。筆者曾聽過一位青年教師指導一年級學生關于“的”的朗讀。她并沒有直觀地告訴學生讀到“的”的時候要又輕又快,而是用學生的童言稚語式的語氣說“像蜻蜓點水那樣”,接下來學生的朗讀,每次碰到這個“的”,都會讓聲音學著“蜻蜓”輕點一下水似的輕輕帶過。教師的指導語言多么直觀、有趣、有效。
教師的指導語言對學生的指導效果固然有高低之分,從全篇的角度看,朗讀應該立足于文本,低年段的課文一般以句式整齊的兒歌、詩文出現,這些讀物便于上口,非常適合初讀者。讀通不再是朗讀的唯一目標,而是熟讀成誦,積累優美語言。這時候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形式的豐富性也直接影響了此階段的朗讀教學效果。比如筆者曾聽一位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上兒童詩《什么圓圓圓上天》,針對一問一答的形式,師生之間你問我,我問你,猜謎式的朗讀練習讓學生充滿了興趣,后來,又加上了拍手、拍桌子的節奏朗讀,“以歌和詩”,朗讀的形式不可謂不多樣。反觀學生,一堂課神采奕奕,始終在讀著、積累著。
二、遷移訓練的過渡和完整性
遷移能力是技能養成的關鍵環節。不遷移,前面教得再多、再精彩,課堂始終是斷斷續續的。遷移環節不僅能讓課堂保持完整性,更是讓學生內化的關鍵環節。遷移,是課堂間“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
筆者曾參加試講比賽,執教課題為部編版三年級下的《美麗的小興安嶺》,因試講時間有限,筆者將教學點放在“如何將景物寫活”進行板塊設計,板塊一:縱覽全文,明確總分總的結構,體會小興安嶺的景物特征;板塊二:教學春天的景色,感受“活力之美”,體會“活”法;板塊三:運用所學方法,將公園的景色寫“活”!事后反思,感覺前兩個板塊是斷裂的,后兩個板塊間的銜接很生硬,其實,就是差了一個“遷移”的板塊,事后,我調整為:板塊一:初讀感悟小興安嶺的“美”,體會總分總的結構;板塊二:朗讀感悟春天小興安嶺的“活力之美”,體會夏天小興安嶺的“蔥蘢之美”;板塊三:運用春夏之“活”法練筆,嘗試將景色寫活。
原本的教案只設計了第二自然段(春天小興安嶺的景色),只是在“教”如何將景物寫“活”的方法,教學片段是不完整的,而加上了第三自然段(夏天小興安嶺的景色)方法的“學”,跟之后板塊三“嘗試將景色寫活”的“用”,形成了一整套教學的過程,顯得完整而有序。遷移,正是學生的“學”,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三、讀寫能力的循序漸進性
任何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朗讀是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言的一種重要方式,更徹底的語文能力通過寫表現出來,針對語言運用的指導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1.一堂課中的一個板塊
每篇課文幾乎都有一個語言訓練點,既然是“點”,那么就必須是集中的,統一的,而不是分散的點,一堂課中出現兩三個訓練點,多而雜,學習目標就容易分散。
針對這個訓練點,課堂上就應該花大力氣逐層引導,教透教會。如四年級的課文《黃河的主人》,最鮮明的語言訓練點是“側面描寫”,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側面描寫來寫一個人物,教師可以通過修改、點評、練寫三步讓學生再次明確什么是“側面描寫”,怎么“側面描寫”。這樣一明確,學生以后寫作時運用“側面描寫”時就不是自發,而是一種自覺的創造性活動。
2.針對整個學習過程而言,
對于一個語言訓練點,不同的年級教師應該教什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薛法根老師曾舉過一個關于“比喻”的例子。一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比喻”這個修辭手法,讓學生邊讀邊想,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并能知道什么是“比喻”。第二次碰到就不能簡單這么處理,要讓學生明白比喻的好處,說得出來“把什么比作什么”。那到了高年級教比喻就不能局限在“把什么比作什么”了,而要聯想把事物的狀態寫具體。所以,言語技能的訓練從來不是孤立的,幾節課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有一個系統的上升的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決定了課程的任務是“教”言語技能,其實踐性決定了課程的形式是“學”言語技能,將文本的言語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發展了思維,提升了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