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鋮
摘 要:近年來,幼兒教育逐漸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受重視的一個階段,而幼兒課程的游戲化也是教學方式的必然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幼兒園更應該對周圍的社區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這樣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也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優良的環境。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 幼兒園; 社區資源; 利用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89-001
社區是人們日常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幼兒園也是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可以讓學生多學到一些課外的知識,更加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游戲化的教程中,幼兒園如何應用社區資源以及產生的效果。
一、走出園門,進入社區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應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多多參與社區活動,豐富幼兒園生活,同時運用社區資源,使學生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活動中,教師會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與以后的教育相結合,也能“對癥下藥”。走出幼兒園,將一些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也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讓上學不再成為小學生的“噩夢”。例如幼兒園小班在學習《認識蔬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說說自己愛吃的蔬菜及其特征,在所有學生說完后,教師進行詳細解說,并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深入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再由農民伯伯講述蔬菜的有趣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最后著重強調蔬菜都是農民伯伯每天辛苦勞作換來的,對人體有極大的好處,讓學生多吃蔬菜,不要挑食,珍愛勞動人民的成果。還能帶領去參觀小區內的其他店面,如:藥店,超市,菜市場等,增加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熟悉感,明白事物的作用,與課堂學習相比,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在社區中進行實踐
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要學會應用學生的這種心理,且合理使用社區資源,讓學生在社區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動手能力,激發潛在能力,在娛樂中學習。同時在社區實踐中,培養一些學生應有的品德。可以讓教師每天準備一個小型活動,下午留出一段時間領著學生們進入社區進行實踐。例如舉辦撿垃圾比賽,看誰撿的多,同時讓教師在一旁說明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和對大自然的危害,讓學生在游戲競爭中學會保護環境,知道地上有垃圾就要撿起來,發揚良好品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可以在相應的節日與社區進行聯誼,在兒童節可以讓學生在社區內進行表演,豐富社區生活,讓學生更活潑;或者在重陽節讓學生對社區的爺爺奶奶表達自己的愛心,與老人們一起聊天,讓學生懂得尊老愛幼。同時,讓學生在每年的植樹節為社區種上一棵樹,并告訴居民植物對大自然的好處除了裝扮以外,還能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氣。這種將學習與實踐有效結合,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
三、讓社區成為“活教材”
社區是一個小社會,其中包含的資源十分豐富,所以,要充分借用社區資源,發揮最大作用,讓學生的學習天地更加廣闊,更能展現自己的能力,不僅局限于課上學習死板接受教師輔導,還能親自去感受,在放飛天性的同時學到知識。比如學習《春曉》這一首古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春的同時,學會分辨春夏秋冬,簡單了解時令的變化,再在不同的季節讓學生走進社區觀察四季變化,這樣,就會觀察到在春天春風和睦,萬物復蘇,葉子都發了芽,花也開出了骨朵;在夏天天氣炎熱,綠葉繁茂,花也漸漸掉落;秋天到了豐收的季節,秋風颯爽,碩果累累;很快到了寒冷的冬天,冰天雪地,但是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每個人對大自然的感覺都不同,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受而獲得的感知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記住生活中的事。
四、不斷挖掘社區資源
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其它事物的引導,這就需要借助社區的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而社區的資源也需要充分應用才能起到作用,在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可以不時地去社區尋找課本中的答案。為社區人員進行表演,從人們的掌聲中讓學生獲得鼓勵,更加努力向上,積極參與表演活動。也可以邀請學生父母來學校,與學生進行配合表演,增進感情,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調整教育方針,讓成長路上充滿快樂。社區資源的有效運用讓學生的幼兒園生活豐富多彩,讓教師不再保守傳統教學理念。所以社區內合理利用現有的資源還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很大程度的展露出學生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讓教師和父母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2]。
五、結束語
在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更趨近于生活化教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到東西,社區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了這一條件,可以讓學生做到即使在幼兒園外沒有教師的監督也能學習到很多,利用社區資源也能讓社區內老人的生活多一點樂趣,同時讓學生學會尊敬和愛護長輩,保護周圍的環境,愛護社區的花草,讓學生明白社區是大家共同的家園,要一起守護。
參考文獻:
[1]謝晗.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對社區資源的利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No.338(05):144-145
[2]郭麗.談社區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23(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