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雨晴?董曉璠
摘 要 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完善,我國對會計準則以及企業所得稅相關的政策和標準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變革。二者之間的差別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本文將從會計與稅法產生差別的緣由入手,為了使人們能夠對兩者之間的差異有更清楚的了解,從二者的理論依據、目的等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淺顯的研究。
關鍵詞 會計 稅法 差異 原因
一、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體系
會計制度指的是與會計工作以及會計核算有關聯的法律、法規、規整制度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企業會計在開展核算工作時主要依照的是企業會計制度和準則,會計制度準則的制定和編寫要依據我國現有的國情,并參照國際會計準則,具體的會計準則是按照各種特殊業務的道德性質和要求單獨進行規范的。《企業會計制度》是我國現行的一套內容完整、制定標準的會計核算依據,企業的核算工作以及會計工作相關的準則和辦法都包含在里面。
二、我國現行的稅法制度體系
1994年,工商業稅制改革后,依照我國國情對原有的稅法制度進行了改革,形成了現行的稅法體系。我國現有稅法體系包括的稅種有20余個,按照其不同的性質劃分為五類,分別是流轉稅類、資源稅類、所得稅類、特定行為目的稅和財產稅類。這20種稅法共同構建了我國的稅收實體法體系。
稅收實體法、稅收征管程序法以及稅收訴訟的法律法規,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稅法制度體系。
三、會計與稅法處理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理論依據不同
在對會計和稅法的處理差異進行分析的時候,最常用的理論便是克拉尼斯基定理。他的觀點主要是如果有一種核算方法,能夠使征稅機關不核查費用就可快速地確認收入,那么所應用的這種核算方法馬上便會得到稅務機關的批準。如果存在一種核算的方式能夠使企業的費用迅速得到確認,但收入得不到確認,那么這種方式會得到企業的贊賞,但是稅務機關不會批準使用,因為他們得不到稅收。該條定理的好處在于,它能夠有效地保證國家的收入,規范企業的納稅行為,營造公平納稅的環境,使納稅人可以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以及基礎建設帶來的美好。但是,它也有負面作用,因為稅法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統一性,所以在短時間內會計會被國家提前收稅干擾,不能有效地通過核算信息預防風險,導致相關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決策制定者不能客觀有效地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規劃,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層面上,會使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出現對立的情況。利益產生矛盾,必定會導致差異的發生。
(二)目標差異
會計的目標通常來講是為企業產權有關的投資者、政府以及各級的管理人員提供有效的會計核算信息,這些信息都是依照會計準則得出的,會計最終要生成對外公開的會計報表和內部的會計報告和資料等。參照會計準則形成的會計信息,能夠減少尋找信息的成本和決策失誤導致的風險。因此,會計核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需求者的要求,并為他們提供科學有效的信息,以求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
稅法的主要目的是對稅收的分配秩序進行規范,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為企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保障納稅人的權益,促進社會投資,并通過稅收對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促進經濟的發展和運行。稅收具有強制性,按照“有利原則”進行,對于阻止目標實現的因素一概排斥。會計在每個企業之中都具備相對的靈活性,但是在稅法上并不按照這一規則運行,一旦會計的靈活性應用到納稅上,便會出現很多納稅問題,可能會影響納稅的公平性,所以稅法上要求避免會計的主觀性因素,并盡力避免因此出現的問題。
(三)職能差異
在經濟活動之中,會計所發揮的功能叫作會計職能。會計的職能主要包括反應、控制、決策和監督。首先,反應職能指的是會計按照準則的相關要求和規范對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并且運用規范語言將資料進行綜合性處理;其次,控制職能指的是依據數據的對比信息對企業的發展作出規劃,然后有順序的實施,使經營活動向企業的發展目標靠近;再次,決策職能是指按照會計信息,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評估,并制定發展決策,確保企業的順利發展;最后,監管職能是指通過對會計信息的研究,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將問題反饋到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我國稅法的職能主要有財政職能、經濟職能、社會職能。財政職能是指在經濟活動之中,保證國家稅收;經濟職能是指稅收發揮它在經濟活動之中的杠桿作用,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社會職能是指將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緩解因收入分配導致的各種問題。
四、結語
從會計與稅法的職能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稅法偏向于政府方面,它滿足了國家的財政需求,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會計偏向于企業方面,主要面對的是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二者在職能上差異明顯,它們是為了不同的職能需要而設置的,角度不同,差異必然存在。
(作者單位為中國藥科大學)
參考文獻
[1] 曲艷艷.試分析會計與稅法的結合及其運用[J].財會學習,2017(08):161+170.
[2] 楊瑩,張逸南,王琳瑤,郭萌,宋茜.淺析會計與稅法關于收入確認的差異[J].現代經濟信息,2017(06):314+316.
[3] 李仲軼.論會計與稅法差異的協調[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
(06):23-25.
[4] 陳靜娜.我國會計和稅法差異研究[D].四川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