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祿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146-01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人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1.從“贊”字入手,讓學生敢于質疑
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等限制,往往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將它提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引導、贊揚、樹立榜樣等途徑,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從而使學生們敢于提問。
1.1 營造一個可以提問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些新顆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時候,給每組的同學發了一個平行四邊形,要求這個圖形的面積。當即就有同學問:“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它和長方形的面積有關系嗎?”我接著問:“這個問題要怎樣解決呢?”學生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尋找問題的答案,課堂氣氛活躍,最后小組動手用剪拼轉化的方法進行驗證,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了長方形,推導計算公式很快就計算出圖形的面積。
1.2 樹立一個善于提問的榜樣。
在課堂上,對于善于提問的學生,我總是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在課堂上樹立榜樣,讓他們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這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從而克服不敢問的心理障礙。如:在講解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學生理解了試商要先求出除數的近似數,用近似數試商比較快。針對這個方法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除數是35或46呢?沒有相近的整十數,怎么試商比較快?聽完之后,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的好,當堂予以鼓勵和表揚,并說明這是下兩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同學現在就想到,說明他非常愛動腦筋,思維比較超前,并表揚這個同學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說明他學習主動,思維敏捷,能舉一反三,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只要提出好的問題就給予肯定,并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里,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2.從“會”字深入,讓學生善于質疑
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依賴性強,不善于甚至不會質疑,即使提出一些問題,涉及面也不廣,抓不住主要內容,或者提的問題簡單而沒有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學生正確、科學的質疑方法,使學生善問,實現從“扶”到“放”的飛躍,逐漸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有較高的質量。引導學生會問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從課題入手。
如教學“角的認識”時,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回答:我想知道怎樣認識角大???怎樣畫角?為什么要這樣畫角?這樣學生的質疑就緊緊地抓住這節課的目標。
2.2 從知識生長處質疑。
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我們通過一道嘗試題進行了前測。從前測結果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有著顯著的差異。在錯誤的17人(共45人)中,有21人采用了不同形式的直接相加法,根據這種情況,如何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明白“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就成了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于是這樣引入:(1)喚醒經驗:口算53-2,5.3-2,3與2能直接相減嗎?為什么?口算4米+2厘米,4與2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2)明確算理計算單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3)類比舉例還有類似的例子嗎?(4)遷移聯想:這兩個分數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還能直接相加嗎?那該怎么辦呢?整個導入從“計數單位不同”這個深層次的問題開始,并順著這條線索繼續發展,遷移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的分數單位不同這個問題,直抵學生心中的混沌之處,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這樣學生從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質疑,做到“知疑善問”,就能發現處處都有數學問題。
2.3 從“算理”處質疑。
教師可在學生嘗試解答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質疑。如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1)將8個圓片每2個一份,可以分幾份?(2)將15個小方塊每5個分一份,可以分幾份?當學生操作完后,就會問該怎樣列示計算呢?此時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子里分一分:10個圓,5個一份,可以分幾份?在這樣充分感知和生動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學生就能較好的理解除法含義了。
2.4 從知識的內在聯系處質疑。
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有個學生提出:“我看分數除法也可以類似分數乘法那樣,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泵鎸@樣有意義的猜想和發問,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而是要引導學生集體探索。這里,教師要把握好探索的策略。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與果本中的法則不同的見解,首先要予以鼓勵。其次,學生的這個意見實質上是對創立分數除法計算法則的一種“猜想”。豬想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還必須通過實際的檢驗。
提升質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沒有質疑的課堂也大有人在。但沒有的質疑的課堂就像沒有靈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敢于質疑會質疑,有質疑才能進步,有質疑才有創新,有了質疑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