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介紹了基于B/S與C/S綜合架構的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設計思路與方法,分析了目前已開發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和本地業務數據庫的數據分布模式,探討該架構在同類系統開發應用中的優勢,研究了系統的主要功能和體系結構。
關鍵詞: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 B/S(瀏覽器/服務器);C/S(客戶機/服務器)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6-0000-00
為了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各地市級城市分別建立了所轄區域內的特種設備數據庫,在此數據庫基礎之上,部分省市和軟件公司合作,開發研制了相應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對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檢驗、使用、修理、改造和安全監察等8個方面更加有效的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立足各自內部管理模式,系統規模較小、比較分散、應用平臺復雜、體系結構比較原始,有的片面追求大而全,不能突出重點,疏于實用,因此已不能適應業務的迅速發展,不能滿足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數據共享程度低,很多應用系統由于沒有統一協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重復投資,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1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的相關系統存在以下幾種模式,一種是單純的檢驗軟件,是檢驗單位主要為了報告制作編制,數量最多;另一種是監察軟件,是特種設備監管部門方便業務管理而編制,完成如告知、合格證打印等功能,數量較多;最后一種就是檢驗和監察綜合的軟件,是根據檢驗單位和監察單位分別提出的各自需求編制的,目前數量較少。
對于前兩種模式,即單純的監察軟件和檢驗軟件,由于監察機構與檢驗機構立足各自的數據庫和內部管理模式,在數據共享和動態更新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雖然有的采用定期導入導出的同步更新辦法,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下列問題:
(1)在監察機構辦理告知、注冊登記、報廢、停用等手續時,對于新增設備和在用設備的動態屬性,
檢驗機構不能及時獲得相關信息,并且存在重復輸入的問題;
更新監察機構的數據庫;
(3)當監察機構的數據庫與檢驗機構的數據庫相關數據發生沖突時,存在以哪一方為準的問題;
(4)使用單位和公眾沒有一個信息平臺來查詢相關信息對于監察和檢驗綜合類的軟件,基本都是采
用內部局域網為設計前提,因為監察和檢驗分屬不同部門,不在同一地理位置,這樣雖然使用的是綜合類程序,但仍以各自數據庫為基礎,然后通過定期撥號或上傳數據的方式更新數據,這樣同樣存在上述問題,不能做到實時。
2關于B/S和C/S架構
B/S和C/S是當今信息系統開發模式的兩大主流架構,B/S和C/S架構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在適用Internet、維護工作量等方面,B/S比C/S要強得多;但在運行速度、數據安全、人機交互等方面,則B/S遠不如C/S。綜合起來可以發現,凡是C/S的強項,便是B/S的弱項,反之也然。因為B/S與C/S具有不同的優勢與特點,它們無法相互取代。例如,對于以瀏覽為主、錄入簡單的應用程序,B/S技術有很大的優勢,現在全球鋪天蓋地的Web網站就是明證;而對于交互復雜的企業級應用,B/S則很難勝任。從全球范圍看,成熟的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產品大多采用二層或三層C/S架構,B/S的ERP產品并不多見。
如果我們的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單純采用C/S結構,因為C/S是以局域網為設計前提,在局域網內工作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因為不同部門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移動辦公和分布式辦公的需要,基于局域網的應用程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如果將C/S移植到Internet上,這種方式遠程訪問需要專門的技術,同時要對系統進行專門的設計來處理分布式的數據。一般C/S沒有數據分頁功能,一條命令可能引起海量數據傳輸。并且C/S沒有為公眾提供查詢瀏覽接口。如果采用B/S結構,首先無法解決數據量問題。因為服務器端需要儲存所有的監察、檢驗等業務數據,網絡數據通信量大,速度會比較慢。特別是采用adsl直接部署B/S的應用會更慢;其次斷線無法自行終端處理。因為寬帶連接不是特別穩定,有可能斷線,那么作為B/S結構的程序將沒法再工作。最后對于需要繪制圖形、報表打印等界面復雜的報告制作程序,用B/S技術實現相當困難。
3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和本地業務數據庫
根據上面的分析,如果監察機構和檢驗機構采用各自的數據庫開展工作,則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實時動態管理。解決辦法就是采用一個中心設備數據庫,以此作為監察、檢驗等部門工作的基礎,實現信息共享,中心設備數據即時更新,保證設備信息動態變化的實時性。
中心設備數據庫只保存所轄范圍內特種設備的基本信息,在原普查數據庫結構的基礎上增補和監察、檢驗等部門使用的相關數據。中心設備數據庫最小應以地市級為單位,如果擴展到省級或國家級,則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數據量上的變化和硬件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性能以及網絡帶寬,完全可以實現國家級特種設備中心數據庫。因為中心設備數據庫在一定區域內只有一個,各部門是通過Internet來存取,所以稱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
建立以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為基礎的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建立了實時反映設備安全狀況的信息化網絡,不但避免了上述的不足,并且無需再用報表的形式上報數據,上級管理部門可以實時掌握管轄范圍內的特種設備狀況,比如數量、檢驗率、超期未檢設備、檢驗不合格設備等,通過特種設備信息資源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動態高效。
業務數據庫是監察和檢驗部門在進行各自業務工作時使用的數據庫,是以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為基礎。如在監察部門辦理的告知手續,檢驗部門的檢驗報告等,都保存在業務數據庫中。業務數據庫保存在不同的使用部門,所以稱本地業務數據庫。
如圖1,這種以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為核心,以本地業務數據庫為主要應用的分布式數據存儲方式,不僅解決了特種設備數據信息的唯一性和動態性,實現信息共享,還解決了網絡傳輸數據量大,程序運行慢等問題。
4系統結構和流程
B/S架構部分,以中心設備數據庫為基礎,編制Web應用程序,建立Web網站。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服務器,得到實時的查詢和統計結果。因這種方式用戶只要能上Internet就可以訪問,因此這不僅使監察和檢驗部門可以方便迅速查詢所需信息,實現簡單業務功能,更為使用單位和公眾提供一個信息平臺。如公眾想了解所使用電梯的檢驗狀況,反映特種設備安全隱患等,通過相關網站即可以實現,實現信息互動。
C/S架構部分,監察和檢驗部門運行客戶端程序,一方面通過Internet連接應用程序服務器和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下載和更新設備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通過連接本地業務數據庫,實現各自的業務功能,生成的業務數據保存在本地的業務數據庫中。在監察和檢驗業務發生的同時,對遠程中心設備數據庫進行更新,如制作檢驗報告后,對相關設備的檢驗日期、檢驗結論、報告編號等更新到數據庫,通過網站或客戶端程序可以及時得到最新信息。
從圖2的報告制作流程中可以看出,實際網絡的數據流量并不大,除瀏覽外,只下載單臺設備的數據到本地,例如制作一臺電梯報告,所需要的數據僅十幾個字段。報告制作全部在本地,通過客戶端程序完成,中心數據庫不保存報告,只保存這臺設備的相關檢驗信息。同時,由于采用同一客戶端程序,使檢驗報告的標準化得到更有效的保證,監察機構的表卡樣式等也同樣更加規范統一。
綜上所述,基于BS/CS架構的特種設備管理信息系統,既有效解決了特種設備信息資源的動態問題,又促進了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為政府監察,行業檢驗、制造使用和社會監督提供了有利條件,使特種設備系統的信息資源更加有效地為特設事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TSG Z0002-2009.特種設備信息化工作管理規則[S].2009.
[2]邱夢華.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架構設計[D].中國設備工程,2017.
[3]吳北平.檢測檢驗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研發[D].露天采礦技術,2012.
[4]宋一鋒.ERP的C/S和B/S體系結構的比較[J].信息技術,2009(08):94-96.
[5]曹洺.加強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工作[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4):41-42.
收稿日期:2019-06-26
作者簡介:王麗丹(1981—),女,遼寧海城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機電類特種設備檢驗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