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

保險行業一個殘酷現實是,從90年代初到現在,客戶平均保額變動不大,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需求
目前保險業存在多重問題,想要厘清問題的根源,首先就要回歸事實的本源。一個基本事實是,從90年代初到現在,老百姓的平均保額變動不大,重疾險平均理賠額仍在8萬元左右,壽險平均理賠額也不到10萬元。
面對這一基本事實,行業已經習以為常,一直漠然處之。這種情況顯然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90年代初期,那時的房價還很低,假設20萬元就能買套房,10萬元的理賠額,替代率就能達到50%。而現在房價高漲,一套房動輒200萬元,10萬元的理賠額如杯水車薪,其替代率僅有5%。”
“20年時間,在幾代保險人的努力之下,保險替代率從50%降到了5%,而且與此同時,大家都感覺過得很艱難,即便大公司也是如此。”
產品是保險市場亂象的重要根源之一,產品捆綁則是終極問題
產品捆綁銷售是市場營銷中常見的情況,不少行業確實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但處于目前階段的中國保險業,恰恰是產品捆綁帶來了大麻煩。產品捆綁,導致沒人能把保險產品說清楚。保險產品追本溯源,其實只有兩項功能,保障和儲蓄。
老百姓不懂保險,不是風險保障意識的問題,而是保險產品條款晦澀難懂,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保險公司將保障功能與儲蓄功能捆綁在一起,最終的結果是把消費者搞暈。“我們腦子里關于保險的認知90%都是錯的。”
產品捆綁,導致老百姓買不起足夠的保障。由于保險公司習慣將保障險和儲蓄險進行捆綁銷售,才導致保費高企,導致消費者無法獲得充足保障,同時也導致交易成本過高,客戶利益受損。
一份10萬元保額的重疾險,如果單純按照保障險計算費率,年均繳費可能只有數十元或一兩百元,然而如果與儲蓄險捆綁在一起,則保費高達數千元。“好比消費者買一雙襪子(保險保障),但銷售人員卻要求他必須同時買一雙鞋子(儲蓄功能)。這樣捆綁銷售導致的第一個問題是客戶買不起足夠的襪子;第二個問題是導致交易成本太高,損害了客戶利益。”
產品捆綁嚴重侵害客戶利益:全世界都不應該以兩位數的傭金來銷售儲蓄產品
在銷售領域,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即銷售標的越小,傭金率越高;銷售標的越大,傭金率越低。例如進價1元的打火機,售價5元是合理的,因為交易標的太小;但是對于房產銷售,如果50%的傭金率,賣1000萬房子,業務員得500萬傭金,顯然不合理,因為房產的銷售標的太大。
保障險交易標的較小,但儲蓄險交易標的往往很大,將兩種功能糅合在一起產生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提高了傭金的提取標準,損害了客戶利益。
“很少有人思考對于捆綁的保險產品提取兩位數以上的傭金是否合理,在這個問題上我最怕業內人士堂而皇之地說兩句話:一是因為都是保險嘛;二是國外也很高,比如美國也是100%多。”
美國的保險公司對年金險支付的傭金比例很低,因為年金險幾乎不扣初始費用。“全世界都不應該以兩位數傭金比例去銷售儲蓄產品,因為這樣一來,就無法保證給客戶創收。給大家介紹一個法院判的案例:客戶年交保費30萬元,投保一款保險產品,交費4年。因家庭經濟變故,無法繼續交費,無奈選擇退保,結果只退回59.8萬元,前幾年的保費都被傭金收入占用了。老百姓怎么會說保險好?”
捆綁產品有成套路的銷售技巧:你和業務員談保障,他和你談收益(儲蓄);你和他談收益(儲蓄),他就和你談保障。捆綁銷售保障險以及儲蓄險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銷售誤導,模糊了消費者的保險認知,也最終抹黑了行業的聲譽。
認為消費者喜歡儲蓄返還型產品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儲蓄型產品“量力而為”,保障型產品“量需而為”,老百姓還是保障的剛性需求更迫切
行業主流觀點認為,之所以返還型產品更加主流,主要是中國消費者的心理決定的,既想獲得保障,又想獲得返還,保險公司是為了適應消費者的心理,才主推返還型產品的。
這就是一種極其錯誤的判斷。事實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保險公司將保險的保障功能與儲蓄功能相捆綁,導致保費高企,才促使消費者尋求返還的。
“業務員給客戶推銷一款保險產品,每年保費動輒數萬元,付出這么多,消費者當然要問什么時候返本。事實已經證明,中國消費者是完全能夠接受消費型產品的,網銷百萬醫療產品,每年保費只有幾百元,消費者是不會要求返還的。”
儲蓄險是通用產品,買儲蓄就像買衣服、買普通商品一樣,其特點之一就是“量力而為”,家底越厚才能買得越多。而保障險需要“量需而為”,需要精準匹配風險需求,30來歲,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卻不見得很高,但他卻需要較高額度的保險,是“量需而為”。
保障險和儲蓄險是兩股道上的車,各有自己的基本屬性,但有人在刻意混淆
任何產品都有其基本屬性,產品貴有貴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原因,汽車售價有貴賤之分,保險產品保費也有高低之別,聽上去似乎很合理,但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保險產品的基本屬性是什么?即消費者花錢究竟買的是什么?
客戶投保后,期望在出險時能順利理賠,覆蓋家庭和人身風險,因此,保障險第一屬性是杠桿率,第二屬性是賠付的安全性。只要具備杠桿率高、賠付安全這兩個屬性的都是好產品。其中賠付的安全性是靠監管環境和合同來決定的,在國內強監管的環境下,保險公司賠付的安全性幾乎一致。
而儲蓄險則大為不同,儲蓄險應該歸屬于客戶金融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是杠桿率較小的金融產品,其基本屬性應該是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且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收益性”就要求保險公司不能在經營儲蓄險的過程中“亂花錢”,因為在公開市場中,資產的投資收益率是一樣的,如果保險公司在前期支付過高傭金,就會直接導致“本金”減少,就會直接拉低整體的投資收益。
保險產品捆綁的認知局限也會反噬保險經營,讓大量的保險經營管理層和普通消費者一樣陷入“無知”狀態
為什么會出現產品捆綁的問題,根源在于國內的保險產品分類沒有做好。由于保險產品分類沒有做好,導致不同人對于保險的理解相差巨大,也容易導致保險公司經營管理者陷入混亂,將儲蓄險和保障險混為一談。
據悉,在美國,人身保險產品的分類非常簡單,分為壽險、意外險和健康險、年金險。其中,壽險、意外險和健康險是保障險,年金險是儲蓄險,其中壽險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等等。
而在國內,人身險產品分類存在多種維度,導致業內人士對于保險產品如何分類缺乏明確共識,最常見的產品類型成了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但這種分類的方法是“生產工藝法”來分的,客戶并不懂,導致人們對保險產品的理解相差巨大。
人們常說“保險是賣出去的”,指的應該是保障險,是壽險、意外險和健康險,這類產品應該支付較高傭金;而儲蓄險,即年金險不應該支付太高傭金,因為其屬性是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
分類就是管理,管理必須分類,將保障險和儲蓄險揉在一起,就會將事情搞得很亂,因為保險產品的分類沒有做好,不同的險種也缺乏相關數據統計,導致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也容易陷入混亂,導致了錯誤理念的產生,根深蒂固地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解決產品捆綁的一個突破口在于產品的條款標準化,同質化才能提高消費者鑒別能力
往往在談到保險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時,最常見的表述之一就是“保險產品同質化”,以此為由,希望繼續放開競爭,開發特色化產品。
人身保險,其實一共就7個:4個基礎保障,定壽、意外、重疾、醫療;2個儲蓄替代,養老險/教育金、中期儲蓄;1個資產傳承,終身壽險。只有這7類產品,為什么要創新?對于中國保險市場而言,保險產品同質化不是問題,不同質化才是問題。
由于每家公司的重疾險都不相同,而疾病定義又非常專業,不讀5年醫學本科,根本看不懂,導致保險消費者在投保之前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權衡,而不同公司的營銷員之間也容易互相攻訐,誤導消費者。“解決重疾險問題,最重要就是進行條款通俗化,而最高級別的條款通俗化就是標準化。”
運營效率低下:老百姓的錢是用來購買保障和獲取收益的,不是用來維護保險公司龐大的運行體系的
招人難是個險渠道面臨的普遍問題,營銷管理成本十幾年來一直居高不下。為什么招人難?因為收入低、產能低;為什么產能低、收入低?因為“產品得不到老百姓認可,很難賣”,而之所以“得不到老百姓認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保險公司“產品捆綁、運營效率低以及投資收益率低”,進而導致產品客戶價值低。
投資效率影響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除了運營的效率,投資的效率也是影響保險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一家擁有千億資產規模的保險公司,只要投資收益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利潤相應就能增加10億元。
“保險公司必須重視投資能力建設,這是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產品進行拆分后,產品變得簡單易懂,不用主動推銷,消費者主動就會購買;相反,即便利用產品捆綁賺取了超額利潤,但投資做不好,企業依然會虧損。”
保障險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選擇和管理能力,而不是銷售,因為真正保障險杠桿比都很高
有觀點認為,“性價比策略”取決于保險公司的戰略和定位,但低價策略惡性發展就是價格戰,價格戰對行業發展不利。真是“價格戰”嗎?仔細分析邏輯,其實是保險經營層需要將保險保障和儲蓄功能區分清楚,儲蓄險考驗險企投資的核心能力,保障險考驗的則是險企風險選擇和管控的核心能力。
產品價格低不一定不賺錢,價格高不一定就賺錢,賺錢與否,還取決于多重因素。保險公司的風控水平也直接影響保險公司產品價格,風控能力強,就可以提供更低價格的產品,保險公司還賺錢;反之,即使費率高,也虧錢,因為保險(保障)這種商品的杠桿比太高了。所以說,沒有低價的保險,只有風控水平與價格相匹配的保險。
“有些產品定價高,是因為險企的風控能力不足。風控能力足夠的情況下,保險產品即便很便宜,也可以賺到錢,甚至有的產品因為定價高,反而會加大風險。例如同樣的一款老年人防癌醫療險產品,有的公司賣1萬多元,有的公司賣1000多元,投保前者的消費者逆選擇風險一定更高,而后者因為價格低,往往可以吸引到更多身體健康的人,從而分散風險。”
“在贏得老百姓喜歡的同時賺錢,才能體現保險公司真正的本事。把騙保的人排除出去,降低產品價格,是對社會負責,對客戶負責。”
有的公司依靠信息不透明銷售保險產品,結果投資巨額虧損,導致公司經營虧損嚴重,但高管照拿高薪,股東照舊分紅,唯一損害的就是客戶利益。這種情況下,就不僅僅是商業的問題、經營的問題,而是道義的問題。“保險的起源就是幫助窮人,而非有錢人欺騙窮人,欺騙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