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峰 武萍
摘 要 鄉村振興作為現階段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對于解決“農民荒”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單向城市化格局下“農民荒”問題顯現出農村人口空心化、農業生產邊緣化和鄉村文化碎片化的現狀,其成因主要是單向的城市化倒逼農村勞動力凈流出、城鄉收入差距過大促使農民離鄉離土和“農二代”跳出“農門”的意愿根深蒂固。在鄉村振興視閾下解決“農民荒”問題可通過農村產業發展重構促進農村勞動力回流、健全撂荒土地流轉制度、培養兼業化與職業化農民、農業轉型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和就地城鎮化構建田園牧歌式鄉村五種路徑。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民荒”問題;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44
黨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于鄉村振興的目標制定了“三步走”的計劃,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
1 單向城市化格局下的“農民荒”問題現狀
傳統農業投入產出率低且農村勞作環境艱苦,農作物常年增產不增收且回報周期較長。相對于農村而言,城市具備較多的工作機會并且工作收入相對較高,社會保障、醫療服務和社會福利較為完善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先進等優勢,致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放棄從事農業生產而向城市進行單向化轉移。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單向城市化的格局致使“農民荒”問題主要呈現出以下3種現狀。
1.1 農業生產邊緣化
我國“農民荒”問題致使農村大面積原本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因為農村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缺失和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的無力耕種而出現農業生產用地大面積撂荒的現象。農村用于傳統農業生產的土地無人耕種導致傳統農業生產的停滯,勢必將對于我國的糧食安全造成消極影響。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土地城鎮化的發展,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地位在逐漸發生變化。如何提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并且減少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成為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1.2 農村人口空心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農村出現了一種新的人口現象,即農村人口空心化。其特點是農村大量勞動力人口外出打工,多以青壯年農村人口為主,進而導致農村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老人、婦女和兒童占農村人口的絕大多數。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年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為74 544萬人,2017年農村人口數量降至58 661萬人,下降27%,其中農村常住人口也減少1 312萬人。農村人口空心化這一現象是我國“農民荒”問題現狀的集中體現。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單向流入城市,老人、婦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返鄉意愿較低。
1.3 農村文化碎片化
鄉村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農民進行延續,當前由于“農民荒”問題,部分鄉村消逝、鄉村文化呈現碎片化傳承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遠離鄉村文化共同體的困境。“農民荒”問題不僅造成農業生產受到打擊,而且導致農村的傳統文化、民俗無人傳承,鄉村文化難以延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2]。鄉村文化的復興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中極為關鍵的部分。由于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出現象加劇,農村原有的傳統社會系統受到沖擊,傳統的農村風俗和農村文化逐漸消亡。目前,我國很多農村留守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多處于空白狀態,傳統鄉村文化難以傳承和創新。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既無人可傳,也無人創新,鄉村文化的載體必然是當地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傾向于在城市安家立業,這一現象瓦解了傳統鄉村秩序、破壞了鄉村原有的精神生活、降低了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以及農民的幸福度。
2 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民荒”問題解決路徑
2.1 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產業發展重構,促進農村勞動力回流
農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也是解決“農民荒”問題的關鍵[3]。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頂層設計,推進以農村產業融合為主,農村產業創新創業為輔的新型農村產業模式的發展和重構。農村產業發展應當因地制宜,結合農村生態優勢和城鄉多元化消費需求,開發以綠色鄉村為主的相關產業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產業鏈主體,以產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為農村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完善農村產業的創新與創業環境。與農業科研機構、高校以及農業企業等進行深度交流,加強農村產學研合作力度,從而促進農村產業依托于科技力量的重構。激勵進城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對于科技特派員制度加以推廣,從而使科技、信息、資金等必要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入,促使致力于農村產業發展與重構的農村勞動力群體更加多元。以農村產業發展重構激勵進城農村勞動力回流并非是逆城市化,而是為鄉村振興增加必要的農村勞動力供給。
2.2 健全撂荒土地流轉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農民荒”問題現狀的一個主要特征是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單向輸出并且留守老人、母女和兒童無力耕種而導致的土地荒蕪。農民因為土地勞作的農業生產效益過低而放棄進行農業生產選擇進城務工,家里的土地無人耕種會考慮將其進行流轉。國家鼓勵農民將農村撂荒的土地資源進行流轉,實行農業規模化生產。土地流轉即具備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向其他農民或農業組織進行轉讓,主要通過土地互換、出租、合作等方法[4]。這一制度既可將荒蕪土地合理利用,又可增加農民收入且避免土地浪費。但在流轉過程中,容易出現流轉大戶和企業拖欠租金,農民維權困難以及以流轉為名實為“以租代征”圈占農民土地等行為。同時國家為了鼓勵農業規模化發展,對農業大戶給予較大的政策補貼,部分承接流轉土地的農民為了補貼而租地,并未對土地進行耕種,甚至仍然令其荒蕪。而土地拋荒將導致被回收,對農民造成巨大損失。為解決以上突出問題并緩解土地撂荒問題,應當健全撂荒土地流轉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健全市場運行規范和市場服務,加強相關合同監管。同時,撂荒土地流轉要秉承農民自愿原則并經過鄉級土地管理部門備案,簽訂相關土地流轉合同。
2.3 著力培養兼業化與職業化農民,提升農民的職業榮譽感
長期以來,人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認為做農民和從事農業生產是沒有文化甚至沒有出息的,同時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大、收入低,再考慮到自然環境和公共基礎條件等因素,對于年輕一代而言,農民這一職業目前仍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如何培育兼業化和職業化農民不僅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重點,也是解決我國“農民荒”問題的重要路徑。兼業化農民在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務工,在目前農村留守農民老齡化的現狀下,兼業化農民更多的是向職業化農民的過渡。職業化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職業化農民應以在撂荒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回流農村勞動力以及青年農民,建立職業化農民培訓激勵機制,完善農業職業教育,加強農業技能培訓,培養出真正扎根農村、癡心農業的職業化農民[5]。同時應適當提升農民社會保障待遇以及政策補貼水平,并加大對于農民職業價值和職業重要性的宣傳教育,以此激發農民對于自身身份和職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2.4 農業轉型,以機械化和生態化農業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
農業,目前已成為了大多數農民的副業,而進城務工則逐漸成為現當代農民的主業。在農民看來,進城務工所帶來的幸福指數遠遠高于在農村從事辛苦的農業生產。這僅僅是第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他們的子女很多出生在城市,從未在農村生活也已不再會做農活,他們的生存技能和思想意識和農業毫不相干,已徹底遠離鄉村,僅僅保有農民這一身份而已。對于“農二代”而言,即使他們回到農村,他們也無法進行傳統農業生產,加快農業轉型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已迫在眉睫。機械化農業和生態化農業是農業轉型的先決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農業嚴重依賴人工勞作,機械率低、生產規模小效益低。實現機械化和生態化農業轉型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土地產出率和降低人工利用率。農業轉型將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以有效節省人工成本的方式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還可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寬增收渠道。
2.5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以就地城鎮化構建田園牧歌式鄉村
實現鄉村振興應在充分考慮城鄉發展差異、統籌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和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統籌城鄉改革并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限制,建立符合現代化發展和國民經濟規律的人口自由遷徙機制。目前,部分地區已以“市民下鄉”政策、“能人返鄉”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等措施對城鄉一體化建設進行探索。破除原有城鄉二元結構將有利于鄉村振興和緩解“農民荒”問題,重構城鄉一體的人口遷徙機制并以就地城鎮化的方式引進適應農村發展的農村產業,為農村創造家門口的就業機會[6]。不用離鄉離土就能成為兼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補給。以就地城鎮化的方法立足當地,充分展現當地鄉土特色,堅持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安居樂業且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新農村。使農民不用再背井離鄉就可擁有城鎮生活的便利,享有具備本鄉本土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活空間,田園鄉愁和現代文明共生的田園牧歌式鄉村。
參考文獻:
[1] 佚名.人民日報要論:書寫好偉大復興“三農”新篇章[J].吉林農業,2018(3):18-19.
[2] 本刊編輯部.堅定不移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上海農村經濟,2017(11):1.
[3] 吳海峰.鄉村產業興旺的基本特征與實現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18(12):35-40.
[4] 楊紅朝.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律問題探討[J].河北法學,2011,29(6):26-32.
[5] 張新民,秦春紅.“農民荒”與新生代農民培育[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10):76-79.
[6] 穆光宗.思考“農民荒”[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1):4-5.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RK015);司法部科研項目(15SFB5035)。
作者簡介:朱旭峰(1992—),男,上海人,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
※為通信作者,E-mail: ldwupi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