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才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加強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本文將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問題培養,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才,更好地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我國社會快速發展。
我國教育改革進程不斷深化,教師的作用從單一向學生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轉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問題意識,并利用所學知識和歷史問題意識去分析解決現實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上。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歷史問題意識培養進程并不順利。
首先歷史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則限制了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形成。歷史作為文科科目,學生多采用“死記硬背”學習方法去記憶歷史,教師的重點同樣放在機械背誦上,歷史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內容,側重講解考試難點,以達到提高學生分數的目的。其次,因教師教學方式單調及課本歷史內容枯燥,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上,存在對歷史不感興趣、不想學習歷史的問題,歷史學習主動性的缺失是阻擋學生形成歷史問題意識的最大障礙。最后,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并沒有落實在學校課堂內。在課堂上,教學方式老套,學生思維被動,課堂參與度低,極大降低了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
寬廣的專業知識面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教師在教學前期即備課時期,應在教科書內容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在長度和深度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例如:利用思維導圖和時間樹等方式,將已學過的內容和將要學習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內容進行串聯,在鞏固學過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脈絡。同時突破時空限制,將同時期的國內外歷史發展狀況進行對比,構建歷史時空立體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多樣與統一、局部與整體。
在課中高中歷史教師要注意完善自身教學方式,這一點對歷史青年教師尤為重要。在教學課堂上,提高學生實際互動性,并根據學生在互動教學中的反饋,分析反思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以達到引導學生歷史思維,形成歷史問題意識的目的。進行反思的同時,在課后應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式,取長補短,結合學生學習水平及自身教學特色進行創新,最終形成最適合的教學方式。
針對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機械背誦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逐漸轉換學生學習思維,調動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形成歷史問題意識。在解決歷史學習缺乏主動性問題上,教師要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參與度高、主動性強的教學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學。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形成,需要教師有層次地進行引導。
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歷史學習主動性。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關于教學內容的視頻,比如記錄九個國家崛起過程的優秀紀錄片——《大國崛起》。在視頻內提煉出有效的歷史信息,結合歷史教科書內容,以小組形式對國家崛起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發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此教學方法,在幫助學生豐富歷史脈絡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歷史問題意識。
形成歷史問題意識,培養歷史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幫助學生用客觀理性的思維面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用辯證探求的問題意識分析個人、社會及國家的問題,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現實、未來。
在高中階段,歷史問題意識的形成與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相輔相成。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歷史問題意識、加強史料探究學習、鍛煉歷史理解能力、培養歷史評判能力、強化歷史時空觀念、形成完整歷史價值觀。例如在學習新航路開辟內容時,先設置思考問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條件,為學生提供課本內容外的視頻、十五世紀的世界地圖、史料資料進行自主研究,并解答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在后期,比較新航路帶來的積極影響(世界加強聯系)和消極影響(開始殖民掠奪),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影響,形成全面的歷史價值觀。
綜上所述,雖然在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學生主動性差、核心素養培養意識差等問題,但是隨著歷史教師不斷進行自我成長,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豐富、歷史問題意識及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斷加強,終將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發展、具有綜合能力的國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