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廷洪 高麗榮 張建全



摘 要 目的:觀察微創拔牙術后拔牙創愈合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80例共80顆阻生下頜第三磨牙,隨機分為觀察組(n=40顆,采用微創拔牙術)和對照組(n=40,采用傳統拔牙術),術后隨訪觀察各時間點兩組拔牙創軟組織和骨愈合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第1周和第2周拔牙創軟組織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P<0.01,P<0.05);觀察組術后第10周拔牙創骨愈合例數優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術后骨愈合時間相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1)。結論:微創拔牙術可明顯縮短拔牙創愈合時間,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微創拔牙術 拔牙創愈合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78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21-0035-03
Clinical research of healing of tooth extraction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NIE Tinghong*, GAO Lirong**, ZHANG Jianqua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ianjin Baodi Hospital, Tianjin 3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ling of tooth extraction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Methods: Eighty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n=40,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and a control group (n=40, using traditional extraction). The soft tissue and bone healing of the extraction wounds were observed by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n the two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 Results: The soft tissue healing of extraction wou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first and second weeks after operation(P<0.01, P<0.05). The bone healing of extraction wou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tenth week after operation (P<0.01). The bone healing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can reduce the time of healing and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healing of tooth extraction; clinical analysis
微創拔牙是指應用微創器械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將患牙拔除的口腔治療新技術,具有損傷輕、對患者影響較小等諸多優點,其效果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共80顆阻生下頜第三磨牙,對比分析微創拔牙術和傳統拔牙術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共80顆阻生下頜第三磨牙,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顆。兩組患者均符合拔牙術的適應證,無麻醉藥禁忌,無合并全身炎癥、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27.75±7.38)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27.24±7.96)歲。兩組拔牙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取微創拔牙方法。常規消毒鋪巾,給予2%利多卡因行局部神經阻滯麻醉,麻藥生效后,使用高速渦輪機去除近中鄰牙及遠中骨阻力,使用微創拔牙刀,將其插入牙周間隙并施加持續輕巧的楔力及旋轉力,使其刃端深入牙槽窩,以便切斷牙周韌帶,擴大牙槽窩,使患牙松動,再使用牙鉗脫出患牙。清理拔牙窩中的碎屑、肉芽組織,血塊充填牙槽窩后進行嚴密縫合,術后給予口服抗生素3 d。
對照組采取傳統拔牙方法。常規消毒鋪巾,給予2%利多卡因行局部神經阻滯麻醉,麻藥生效后,切開翻起粘骨膜瓣,以傳統牙鑿去骨解除近中阻力,并通過普通牙挺擴大牙周間隙,以錘鑿工具利用杠桿原理將患牙挺出。清理拔牙窩中的碎屑、肉芽組織,血塊充填牙槽窩后進行嚴密縫合,術后給予口服抗生素3 d。
1.3 愈合標準
1) 拔牙創軟組織愈合。術后1、2、3、4周復查創口牙齦愈合情況,對其采取0~3分共4級評分法[2]。0分為愈合良好,是指齦瓣無紅腫且對位良好;1分為愈合尚可,是指齦瓣略有紅腫但對位良好;2分為愈合較差,是指齦瓣明顯紅腫和(或)對位不佳;3分是指創口發生明顯感染。
2) 拔牙創骨愈合。術后8、10、12、14周定期復查以平行投照法攝拔牙創區牙片,骨愈合標準為拔牙創區新生骨組織補平牙槽窩,下頜升支前緣及下頜體上緣有連貫性骨白線出現[3]。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拔牙創軟組織愈合情況
觀察組術后第1周和第2周拔牙創軟組織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P<0.01,P<0.05),此后兩組拔牙創軟組織愈合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表1)。
2.2 拔牙創骨愈合情況
觀察組術后第10周拔牙創骨愈合例數優于對照組(P<0.01),其余時間節點兩組拔牙創骨愈合例數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骨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表2)。
2.3 并發癥情況
兩組均無遷延不愈、骨髓炎等情況發生。
3 討論
牙槽骨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動[4]。拔牙之后的牙槽窩被血凝塊填充,然后血凝塊發生組織機化,在X光片上,可見到新的骨小梁填充了牙槽窩區域,即為拔牙創骨愈合,這個過程通常在拔牙后10~12周完成[5]。一般認為拔牙創的愈合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全身及局部組織器官健康狀況有關。有研究表明[6],拔牙創中的血凝塊被破壞后依然可有新的血凝塊形成,但新的血凝塊的形狀和性質發生了變化,可引起傷口愈合時間的推遲。因此,血凝塊的形狀和性質也可能影響拔牙創愈合。拔牙后傷口縫合緊密,可隔離口腔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更好地保證血凝塊的完整性,使感染風險降低,使血凝塊組織機化過程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可促進拔牙創的愈合。
傳統的拔牙術主要采用杠桿原理和輪軸原理,容易造成牙槽突骨折和缺損、軟組織撕裂、牙根折斷、鄰近牙齒損傷、顳下頜關節損傷等后果,也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主觀恐懼感受。微創拔牙刀邊緣鋒利,可輕松插入牙周間隙而離斷牙周韌帶,擴大牙槽窩,用高速渦輪或超聲骨刀去骨和分離牙齒,有效避免了傳統的敲擊動作對患者的負面影響,患者的主觀感覺更加舒適。此外,微創拔牙明顯避免了軟組織的撕裂,造成的創傷小、愈合更快。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拔牙的軟組織愈合時間以術后第1周和第2周為主,傳統拔牙的軟組織愈合時間以術后第2周和第3周為主,部分病例甚至到術后第4周才能完全愈合。
有研究表明[7],與破碎骨折的牙槽窩相比,完整牙槽窩的愈合速度更快。微創拔牙器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持牙槽窩的完整性,因此可促進牙槽窩的快速愈合。此外,微創拔牙術野相對清晰,術中沒有大的敲擊作用,手術器械和力度的控制更精確,這些因素也有助于拔牙創的愈合。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拔牙術后10周骨愈合率即達77.5%,而傳統拔牙術后10周骨愈合率僅為42.5%,微創拔牙患者的骨愈合率明顯高于傳統拔牙患者,且微創拔牙患者的骨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傳統拔牙患者。
綜上所述,微創拔牙術可明顯縮短拔牙創愈合時間,術后愈合情況更好,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Fu PS, Wu YM, Tsai CF, et al. Immediate implant placement following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tion: a case report with a 6-year follow-up[J]. Kaohsiung J Med Sci, 2011, 27(8): 353-356.
[2] 張寧, 喬雪峰, 王彬, 等. 云南白藥結合明膠海綿治療拔牙后出血及拔牙創愈合效果觀察[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6, 19(9): 1310-1312.
[3] 盧丹, 葛若陽, 何帥, 等. 微動力系統及人工骨粉移植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美容醫學, 2013, 22(21): 2133-2136.
[4] 米雁翎, 劉婷, 蔣自然, 等. 正畸牙齒移動中破骨細胞活動的影響因素[J]. 口腔醫學, 2017, 37(1): 89-92; 96.
[5] 羅正文, 劉濟遠, 李佳, 等. 引導組織再生生物膜應用于拔牙術后牙槽骨缺損修復的臨床研究[J]. 口腔醫學研究, 2017, 33(7): 782-786.
[6] 陳明勝. 微創拔牙法在下頜近中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21): 35-37.
[7] 周永敏, 徐燕, 王曉靜, 等. 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頜磨牙區拔牙后即刻種植與位點保存術后延期種植短期療效觀察[J]. 口腔醫學研究, 2017, 33(1):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