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媛
【摘要】 目的 探究動態心電圖監測傳導阻滯與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后的應用價值。方法 100例行DDD型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存在傳導阻滯的患者作為傳導阻滯組(50例), 存在竇房結功能不良的患者作為竇房結功能不良組(50例)。兩組患者均采用動態心電圖監測。比較兩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及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結果 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的頻發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分別為30.00%(15/50)、34.00%(17/50), 均高于傳導阻滯組患者的4.00%(2/50)、6.00%(3/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的室性早搏、陣發性房顫、成對室性早搏、短陣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檢出率分別為22.00%(11/50)、10.00%(5/50)、16.00%(8/50)、10.00%(5/50)、10.00%(5/50), 與傳導阻滯組患者的24.00%(12/50)、8.00%(4/50)、14.00%(7/50)、8.00%(4/50)、10.00%(5/50)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為26.00%(13/50), 高于傳導阻滯組患者的10.00%(5/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及時調整心房感知器的靈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顯著降低。結論 竇房結功能不良和傳導阻滯患者治療過程中植入起搏器, 再充分借助動態心電圖來監測自身情況, 可以讓患者對自身心律失常有更為準確的了解, 對于心律失常癥狀的有效防治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適宜推廣使用。
【關鍵詞】 竇房結功能不良;傳導阻滯;起搏器;動態心電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0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conduction block and sinus node dysfunction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DDD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ere taken as study subjects. Patients with conduction block were treated as conduction block group (50 cases) and patients with sinus node dysfunction were treated as sinus node dysfunction group (50 cases). Both groups receive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The detection rates of arrhythmia and ventricular safe pac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frequent atrial premature beats and atrial tachycardia were 30.00% (15/50) and 34.00% (17/50) respectively in sinus node dysfunction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4.00% (2/50) and 6.00% (3/50) in conduction block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ired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short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multiple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was 22.00%(11/50), 10.00%(5/50), 16.00%(8/50), 10.00%(5/50) and 10.00%(5/50) respectively in sinus node dysfunction group, which was 24.00%(12/50), 8.00%(4/50), 14.00%(7/50), 8.00%(4/50) and 10.00%(5/50) in conduction block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ventricular safe pacing was 26.00%(13/50) in sinus node dysfunction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10.00%(5/50) in conduction block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ventricular safe pacin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djusting the sensitivity of atrial perceptron in time.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us node dysfunction and conduction block,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 monitoring of their own conditions can enable patients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arrhythmia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symptoms and the protection of patients? life safety, and i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inus node dysfunction; Conduction block; Pacemake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由于近些年起搏器的功能逐漸得到完善, 所以其能夠在臨床中普遍使用。一般情況下竇房結功能不良與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療中都會采取永久起搏器植入方法, 以此來維持患者的生命。臨床中曾有醫學者利用12導心電圖以及24 h動態心電圖來對患者植入起搏器后所出現的起搏異常以及心律失常等情況開展有效研究, 研究獲得一些成果[1]。然而現臨床中還缺乏對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與傳導阻滯患者在植入起搏器之后會出現的情況的研究, 因此, 本研究對50例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與50例傳導阻滯患者在起搏器植入術后的心電圖結果進行了有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100例行DDD型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50例存在傳導阻滯的患者作為傳導阻滯組, 50例存在竇房結功能不良的患者作為竇房結功能不良組。竇房結功能不良組男26例, 女24例;年齡61~81歲, 平均年齡 (71.35±4.61)歲。傳導阻滯組男27例, 女23例;年齡63~85歲, 平均年齡 (72.85±5.1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在監測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杭州百慧十二導全息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 描記后可有效運用自帶的計算機系統軟件實施數據處理, 在開展人機對話時需要安排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人員。對DDD起搏器的工作狀態與患者自身心律失常檢出等情況開展有效的分析與鑒別, 需要對患者24 h的起搏心搏數進行有效觀察與記錄, 并觀察與記錄患者的起搏器心搏數, 起搏比例=起搏器心搏數/總心搏數×100%。如果起搏比例>60%, 則可以說明患者對起搏器存在嚴重依賴。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及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自身心律失常包括頻發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陣發性房顫、成對室性早搏、短陣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 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的頻發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分別為30.00%(15/50)、34.00%(17/50), 均高于傳導阻滯組患者的4.00%(2/50)、6.00%(3/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的室性早搏、陣發性房顫、成對室性早搏、短陣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檢出率分別為22.00%(11/50)、10.00%(5/50)、16.00%(8/50)、10.00%(5/50)、10.00%(5/50), 與傳導阻滯組患者的24.00%(12/50)、8.00%(4/50)、14.00%(7/50)、8.00%(4/50)、10.00%(5/50)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比較 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為26.00%(13/50), 高于傳導阻滯組患者的10.00%(5/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及時調整心房感知器的靈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顯著降低。
3 討論
現階段臨床起搏器的功能已較為完備, 現在常用的雙腔起搏器可以實現預防病理性起搏妨礙血流動力學的目的, 并且能夠實現患者維持合適的房室起搏順序的目的。利用動態心電圖的變化能夠將DDD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對其的具體依賴程度進行良好的顯示。同時傳導阻滯患者與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也能夠充分按照動態心電圖的各種表現來明確其主要起搏模式。
DDD起搏器能夠按照患者自身的心搏頻率、房室傳導的P-R間期時間與人工設置的房室間期來對其工作模式進行有效的自動設定[2]。臨床上較為常見的DDD起搏器工作模式有AAI工作模式、DDI工作模式、VDD/VAT工作模式三種。臨床中存在竇房結功能不良的患者, 通常情況下其能夠良好保持合理的房室傳導路徑, 緩慢性竇性心律失常為患者在臨床中主要顯露的體征[3], 如果很容易觀察到其自身存在的P-R間期比程控的A-V間期大, 同時自身存在的心房率顯然比起搏器的下限頻率小, 則起搏模式可以在自身實現AAI模式的調整;如果能夠明顯觀察到自身P-R間期比程控A-V間期大出許多, 同時自身存在的心房率顯然比起搏器的下限頻率大, 起搏模式可以在自身實現VDD/VAT模式的調整。傳導阻滯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主要工作模式表現為VDD[4-7]。
DDD起搏器用于治療患者疾病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房室結傳導功能, 從而引起患者自身心律失常, 出現這類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起搏器植入患者體內, 就如同一個人造房室結, 當心房電活動沿著起搏器下傳到心室時, 在起搏器的作用下房室內將會出現兩個傳導路徑, 從而引發傳導異常等問題。當機體自身房室結進行心房電活動逆轉時, 起搏器的引導下將會出現折返性心動過速等癥狀, 因此DDD起搏器植入后引發患者自身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DDD起搏器具有類似房室結的傳導功能, 植入后會破壞機體房室結的正常工作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動態心電圖用于DDD起搏器置入后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以及傳導阻滯患者的實時檢測, 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的頻發房性早搏與房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結果都優于傳導阻滯患者[8-10], 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 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的頻發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均高于傳導阻滯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室性早搏、陣發性房顫、成對室性早搏、短陣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檢出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除此之外, DDD起搏器還具有防止心室感知器交叉感知到其他心電信號抑制心室脈沖的發放而引起的心臟停搏的作用, 其對于防止各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意外事件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上將其稱為心室安全起搏。引起心室安全起搏的原因較多, 包括心房感知器感知功能異常、起搏器各項參數設置不合理等, 其中由心房感知器感知功能異常所引發的心室安全起搏較為常見, 通過調整心房感知器的靈敏度可以有效改善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 為接受治療的患者提供安全保障。本研究結果顯示, 竇房結功能不良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高于傳導阻滯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及時調整心房感知器的靈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檢出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老齡化情況的不斷加重, 起搏器置入數量明顯增多。起搏器作為一種治療手段, 植入后引發多種不良反應, 還會導致患者產生依賴感, 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動態心電圖可以及時發現患者自身心律失常情況, 掌握其依賴程度, 對于保障患者的安全以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竇房結功能不良和傳導阻滯患者治療過程中植入起搏器, 再充分借助動態心電圖來監測自身情況, 可以使得自身心律失常的檢出具有更加準確的結果, 使得患者可以參考檢出結果來科學制定治療方法, 綜合應用價值較為顯著, 適宜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彤. 起搏器術后患者常規及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臨床研究. 醫學信息, 2018, 31(20):171-173.
[2] 李彥. 竇房結功能不良與傳導阻滯患者植入雙腔起搏器后動態心電圖的表現及其意義. 心臟雜志, 2018, 30(5):538-541.
[3] 郭萍, 劉丹, 毛澤紅. 分析DDD起搏器植入后不同患者動態心電圖的表現.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8, 9(4):53-54.
[4] 李波, 韓雪, 納志英, 等. DDD起搏器植入后不同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5(10):143-147.
[5] 余鳳. 動態心電圖在心臟起搏器患者隨訪中的價值.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4, 34(7):894-896.
[6] 張雪梅, 馮晶, 湯喜紅, 等. 傳導阻滯與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雙腔起搏器置入后動態心電圖的表現及其意義. 中國醫藥, 2016, 11(1):22-25.
[7] 王高明. 起搏器植入術后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臨床觀察. 醫療裝備, 2017, 30(18):90-91.
[8] 張園園. 動態心電圖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后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7, 37(11):1423.
[9] 李玲玲. 動態心電圖監測不同類型起搏器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的應用價值. 實用心電學雜志, 2019, 28(1):58-60.
[10] 郭喜梅. 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 臨床醫學, 2017, 37(10):65-66.
[收稿日期: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