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
摘 要:通過劃分區域,分別對產業結構服務化對各地區經濟增長影響的差異化進行分析,提出東部地區依然有“結構紅利”,而在中西部地區由于服務業生產率低,面臨“結構性減速”的風險。最后,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服務化;經濟增長;結構性減速;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12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033-01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各種隱藏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如產能過剩、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如不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等難題,勢必會對經濟增長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另外,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據研究,“中等收入陷阱”不僅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競爭力造成的,更是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1]。因此,弄清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明晰我國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就成為中國經濟走出經濟下行通道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
一、文獻回顧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問題,其升級的快慢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表面上是三次產業占比的改變,而實質上是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要素從低效率部門轉移到高效率部門,這種要素的優化再配置促進了生產率提升和經濟增長。
庫茲涅茨提出,沒有經濟各部門間份額的轉換,人均產出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實現的,他認為,結構的變化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提高的重要來源。這種“結構紅利”說在東亞地區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尤其可以解釋我國的經濟奇跡。
然而,隨著工業化的逐步結束,產業結構服務化和經濟放緩日趨明顯,學界提出“結構性減速”論,用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生產率下降來解釋中國經濟的下行,將中國自2011年左右開始的增長明顯減速主要歸咎于服務業比重的提升。依據鮑莫爾的成本病理論,結構向上(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升級)與總量向下(經濟增速放緩)是因果關系,發展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相沖突[2]。
然而,“結構性減速”理論的基礎假設是服務業生產率低,這與當前中國服務業發展情況并不相符。尤其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服務業生產率與第二產業生產率之間的差距逐漸收斂[3],產業結構服務化是否帶來了經濟增長的減速尚值得商榷。
二、影響路徑分析和結論
1.產業升級帶來的要素重置效應。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的轉移和重新配置,從而引起產業間產出的變動和差異。在達到經濟均衡增長之前,不同產業存在產出生產率的差異,當生產要素從生產率較低的行業轉移到生產率較高的行業,這種再配置會促進經濟的增長,錢納里稱之為“總配置效應”。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其實就是要素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帶來經濟增長的變化。
2.服務業生產率的現狀與區域差異。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在研究要素重置效應時,必須考慮到區域差異。總體上,我國服務業生產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東部地區服務業內部結構更為發達,生產率遠高于中西部,而且并不低于該地區第二產業[4]。
3.產業結構服務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此,在后工業化階段,產業結構的服務化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是異質性的,東部地區由于較高的服務業生產率,產業結構服務化帶來了“結構性紅利”,而中西部地區則體現出一種傳統的“結構性減速”狀態。
三、政策建議
依據我國產業結構服務化過程中的區域差異,我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需要辯證分析,對于東部地區,依然要堅持產業結構服務化的升級方向,鼓勵支持高端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則要轉變盲目升級的觀念,限制低端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增加對科研創新方向的投入,通過促進地區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褕.“中等收入陷阱”:產業結構升級的障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21.
[2]? 張蕊,李安林,李根.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地區和時間異質性的半參數平滑系數模型[J].經濟問題,2019,(5):19-27.
[3]? 涂正革,陳立.技術進步的方向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19.
[4]? 夏杰長,肖宇,李詩林.中國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再測算與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月刊,2019,(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