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勇
摘 要:近年來,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成為兩會熱點話題,代表委員們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但是,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在當前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真正要落實并使其制度化,還面臨諸多障礙。嘗試對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的原因、障礙和對策進行探討,以期為城市人才反哺農村,推動鄉村振興并緩解城市養老壓力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鄉村振興;告老還鄉;原因;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18-03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內容涵蓋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方面內容,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當前農村人才匱乏,難以承擔鄉村振興的重任,急需城市人才的支援和幫扶。令人惋惜的是,我國城市每年有大量出身于農村的學者、官員、企業家退休,其中部分人有強烈的“告老還鄉”意愿,愿意返鄉為家鄉服務,但現有的政策障礙和具體困難使得城市優質人力資源浪費和閑置。為此,打破城市離退休人才返鄉壁壘,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將其與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應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之一。
一、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的原因
“告老還鄉”是指我國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為由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養老的制度安排和傳統習俗。“告老還鄉”實現了農村與城市之間人才資源的良性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現代“告老還鄉”制度是指借鑒古代“告老還鄉”的經驗,響應當前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掃除現有政策障礙,搭建城市離退休人才返鄉平臺,激勵其返鄉養老并參與鄉村振興的制度。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人才引進難。當前,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獲得了長足進步,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實現了城鄉間擇業自由和流動自由,農村家庭普遍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是,三農問題仍然不容樂觀。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農業收入的比較效益低,農村生活條件較差,文化娛樂方式相對單一,大量農村青壯年到城市務工,農村只留下老弱病殘。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和女性化特點,農村出現衰敗和空心化趨勢。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 422萬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僅占8.3%,小學及以下的占43.4%,實用型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的7%。同時,農村基層政府、農業片站、鄉鎮學校和鄉鎮醫院的人才狀況也不容樂觀,整體人員素質偏低、老化嚴重,人員流失嚴重,設備嚴重不足。農村不但缺乏人才自我培養機制,而且難以引進外來人才。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艱苦,農村產業發展滯后,導致農村對城市青壯年人才吸引力有限,使得城市人才引進難、留住人才更難。
2.老齡社會到來,養老成為社會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據統計,2015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就已經超過了2.22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了16.15%,預計到2020年將會突破2.5億人,比重達到17.17%。到2025年將會突破3億人,成為超老年型國家。我國每年城市里有大量來自農村的人才退休,如果他們愿意轉移到農村養老,不但能夠發揮余熱,給農民帶來新觀念和新技術,而且能夠緩解城市養老和醫療壓力,拉動農村養老、觀光、現代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3.城市化進程加快,逆城市化潮流出現。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時期,大量的農村人口、產業和資金向城市和中心城鎮聚集。據統計,2018年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9 538萬人,城鎮常住人口為83 1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 79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56 40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 260萬人;201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9.58%。與此同時,城市化的一些弊端也開始出現,如城市較高的地價、房價和物價水平使得人們生活水平下降,而嘈雜的環境、擁擠的交通條件和污濁的空氣也不利于市民健康。部分市民厭倦了忙碌的城市生活,向往農村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羨慕優美的田園風光,開始返鄉居住、養老和創業。逆城市化潮流帶來的城市人口和生產要素向郊區和農村擴散,對緩解城市壓力,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間接推動了農村的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綜上所述,農村人才缺失、城市養老壓力的雙重困境和逆城市化潮流三方面原因決定了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勢在必行。
二、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面臨的障礙
當前,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還面臨諸多的政策障礙和具體困難,需要認真梳理和面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全社會和各級政府關注不夠。當前全社會和各級政府對農村人才缺失和城市養老壓力雙重困境認識不足,沒有站在鄉村人才振興的戰略高度來探索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對城市離退休人員這一優質人力資源重視不夠,未將其“老有所養、老有所用”與鄉村振興有機地結合起來,研究制定有效措施打破政策障礙,解決城市退休人才返鄉的后顧之憂。
2.戶籍和社保存在政策障礙。現有的戶籍和社保政策是城鄉差別的具體體現,不利于“告老還鄉”制度的建立。離退休城市居民的養老金、福利、老年津貼和每年一次的生存驗證都與戶籍制度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無法真正做到“事隨人走”。返鄉的城市離退休人員不但無法便捷地享受和領取各種福利,而且還要每年周期性地往返原戶籍地所在地進行生存驗證。戶籍和社保政策由此成為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的主要障礙。
3.居住問題難以解決。城市離退休人員回鄉后,首先將面臨住在何處的問題。由于他們的戶口已經遷移出農村,多數人無法繼承其父母遺留的房產。現行的法律禁止農民將宅基地和住宅買賣給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城市人口,使得“告老還鄉”者既無法自由購買農村土地和房屋,又不能在農民宅基地上建房,其返鄉之路被切斷。返鄉的城市離退休人員只得寄居在農村親朋好友的房屋之中,但農民的居住條件有限,既給返鄉人員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又增加其居住的生活成本。
4.農村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城市離退休人員的身體健康與否是其能否安心“告老還鄉”的關鍵。而農村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條件普遍較差,醫療設備和藥品缺乏;鄉鎮醫院醫護人員醫術水平不高,人才流失嚴重;上門診治服務醫療進展緩慢,急救機制不夠完善,臨終關懷制度尚未建立。這就使得城市離退休人才因為擔心生病后無法及時得到城市同等優質治療而望而卻步,不敢“告老還鄉”。
5.發揮余熱的渠道不暢。當前農村產業發展相對單一,多種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程度不夠。大多數農村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沒有向現代農業和服務業轉化,而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科技、管理和服務的需求有限,僅靠現有農村勞動力就已經嚴重過剩,導致返鄉老年企業家和農技專家無用武之地。另外,就農村急需人才的集體經濟組織和事業單位來看,形勢也不容樂觀。村支兩委人員構成相對封閉,只能在本村人員中選拔。而鄉村學校和鄉村醫院的用人機制僵化,往往因為編制和經費問題而將“告老還鄉”專業人才拒之門外。
三、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的對策
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政府應出臺配套政策,建立激勵機制,掃清各種政策障礙和解決好城市離退休人才返鄉的具體困難,使其“下得去”“住得下”“活得好”“用得上”,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1.營造“告老還鄉”的輿論環境。要批判地繼承和發揚“告老還鄉”傳統,樹立“告老還鄉”光榮的社會意識,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既要滿足城市離退休人才葉落歸根的愿望,用鄉愁和親情吸引其返鄉,又要用制度和激勵政策引導其返鄉。同時,樹立現代“告老還鄉”典型,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宣傳和獎勵來激勵更多的城市離退休人才主動返鄉,構建新的鄉賢群體以助推鄉村振興。
2.打破社保、醫保地域界限。要做好城市離退休人才返鄉后社會保障的銜接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好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社保、醫保跟隨“告老還鄉”人員自由流動政策,使其在返鄉后能夠便捷地享受到在城市的同等待遇。實行醫保異地結算制度,以解除“告老還鄉”人員返回城市報賬之苦。同時,建立互聯網異地生存驗證制度,實現“告老還鄉”人員在農村社區就地進行年度生存驗證。
3.建立“告老還鄉”人才公寓。居住問題是城市離退休人才能否安心“告老還鄉”的先決條件。對其父母在農村留有房屋的,政府應該為其繼承房屋居住使用權提供幫助,條件較好的鄉鎮則可其提供統一集中的居住場所。當前,全國一些農村從保護耕地和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出發,正在對廢棄宅基地進行整理,集中建設農村住宅并向城鎮和中心村靠攏,這為解決“告老還鄉”人才的住宿問題提供了新的選擇。可將其居住問題與城鎮化建設和中心村建設結合起來,靈活使用集體住宅用地指標,集中建立“告老還鄉”人才公寓,為其提供優質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服務。
4.提升鄉鎮中心醫院的醫療技術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加大國家支醫力度。對鄉鎮中心醫院進行提檔升級,采用城市醫院對口幫扶的辦法,輪流派遣高水平醫生到鄉鎮中心醫院掛職服務,鄉鎮中心醫院的醫生護士定期到城市醫院參加學習培訓。建立“告老還鄉”人才個人醫療檔案和私人醫生制度,對于行走不便的返鄉老人,實行上門診療服務。同時,建立突發病的快速響應機制和臨終關懷制度,構建農村遠程協作醫療服務。另外,鼓勵社會力量到農村舉辦養老機構,實行醫養結合,提升農村養老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5.搭建“告老還鄉”人才發揮余熱平臺。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搭建“告老還鄉”人才發揮余熱平臺,根據其專長進行合理分配和使用。可將返鄉教師、醫生和農業技術人員補充到相應的學校、醫院和農業片站,以提高農村的教育、衛生和農業技術水平;城市返鄉離退休干部則對口支援村支兩委,成立鄉賢議事會,發揮其行政管理和調解糾紛的特長。同時,應充分發揮文化界返鄉人士的作用,建立鄉村書院和鄉村圖書館,幫助農民提升文化道德素養,為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做出貢獻;對于有生產經營專長的“告老還鄉”人才,應積極為其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推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養老產業和文創產業發展,并給予土地、貸款和稅收等優惠,使其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四、結語
建立我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有助于加快鄉村振興進程,緩解城市養老壓力和順應逆城市化潮流。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村出身的城市離退休人才這一群體,通過建立現代“告老還鄉”制度,掃清各種政策障礙并解決其后顧之憂,激勵城市離退休人才返鄉支援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乃嵩,梁曉慧,翟瀅瑩.告老還鄉制度引導新時期農村建設新思維[J].當代經濟,2019,(3).
[2]? 馬躍.基于逆城市化視角的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3]? 溫鐵軍,楊帥.“三農”與“三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4]? 溫鐵軍,張孝德.鄉村振興十人談[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5]? 賀雪峰.誰是農民——三農政策重點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選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