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 洪媛
摘 要: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往往重視民商事法律風險,而忽視了潛在的刑事法律風險。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一旦觸犯刑法,輕者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重者導致創業者遭受牢獄之災。創業者應認識到刑事法律風險無處不在,因此應了解創業中常見的刑事法律風險,同時提升法律意識,建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刑事法律風險;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94-02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潮傳播大江南北,如今大學生畢業選擇創業的越來越多,創業的熱情日益高漲。創業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青年人的潛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創業一開始就伴隨著各種法律風險,特別需要防范的是刑事法律風險。因為一旦觸犯刑法,有可能遭受牢獄之災。
一、刑事法律風險無處不在
無行為,則無犯罪。創業者的創業行為一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則可能有遇到刑事制裁的風險,這種風險就是刑事法律風險。有人說中國的很多企業家,不是在監獄就是在去往監獄的路上。這種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是反映了我國企業家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容易觸犯刑法而遭受“牢獄之災”。創業者在創業前應該意識到創業過程中潛在的法律風險,特別是刑法法律風險。因為一旦觸犯刑法,輕者財產損失,重者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刑事法律風險無處不在,創業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刑事法律風險意識。
二、常見刑事法律風險
我國現行刑法為1997年制定的,連同10個刑法修正案構成了我國刑法的核心內容,共有各類罪名470多個。司法實踐中,創業者容易觸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常見的有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等。
1.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本罪是危險犯。虛開發票,包括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發票四種情況。該罪的量刑標準為虛開的稅款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認定為刑法第205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虛開的稅款數額在250萬元以上的,認定為刑法第205條規定的“數額巨大”。由此可見,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入刑標準非常低,虛開的稅款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就構成犯罪。此外,該罪不同于傳統的逃稅罪,因為納稅人只要在稅務機關行政處罰期間補繳應納稅款和繳納滯納金,就可享受該處罰阻卻事由的待遇,即一般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因此,但凡涉及到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一定要嚴格把關,做到不去買增票,也不幫忙虛開增票、介紹虛開增票,走賬時保持貨、款、票三者一致,這樣才能夠抵制風險。
2.合同詐騙罪。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務,數額較大的行為。該罪主觀是故意,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為人履行了某些交易行為,但未履行合同所要求的核心義務,仍構成合同詐騙罪,合同詐騙罪主要規定在《刑法》第224條。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實踐中,合同糾紛符合法定條件有可能被界定為合同詐騙罪。如果行為人在完全沒有履行合同義務的能力下和對方簽訂合同,后因無法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則可能以合同詐騙罪論處。因此,創業者在簽訂合同時,秉持誠實信用原則,以免發生合同糾紛陷入合同詐騙罪的風險。
3.非法經營罪。《刑法》第225條規定了非法經營罪,本罪中的“非法經營”不是泛指一切非法經營活動,而是指該經營活動需要行政特別許可,但未經行政特別許可而非法經營。非法經營罪屬于口袋罪,很多經營行為在無法確定具體對應的罪名時容易被扣上“非法經營罪”的帽子。因此,創業者在從事經營活動時,注意自己的經營內容,需要辦理行政許可應依法申請辦理,依法經營,確保證照手續齊全,遠離“非法經營罪”的法律風險。
4.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刑法》第276條規定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指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行為。本罪是不作為犯罪,即不履行支付勞動報酬的義務。成立本罪有個前置條件,即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值得注意的是,本罪有從寬處罰的條件:尚未造成嚴重后果,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并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修正案(八)》將部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入刑”,目的是加大對勞動者獲得報酬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因此,創業者應依法履行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義務,不能有能力支付而拖延拒不支付,否則有可能觸犯刑法,承擔刑事責任。
三、刑事法律風險防范策略
1.樹立敬畏法律之心。馬克思曾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他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1]創業者,追逐利潤無可厚非,但追逐商業利益也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線。創業者應該在心中樹立法律是從事商業活動的高壓線,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否則就可能粉身碎骨。敬畏法律,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從事任何商業活動,都要始終牢記法律的底線。
2.建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創業者往往缺乏對刑事法律風險的認知,重視對產品、服務質量的把關和監管,忽視經營行為背后可能潛在的刑事法律風險。為了防范創業中的刑事法律風險,創業者應該聘請專業的法律顧問,建立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為企業的經營行為把好刑事法律風險關。一名好的企業刑事法律顧問就像一名優秀的醫生一樣,定期為企業把脈,將經營中的刑事法律風險從事后處理向事前防范轉移,確保企業在法律的框架內運行。
3.規范企業管理。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應該重視規范企業的管理,健全企業規章制度,確保企業管理有章可循。對于企業的重大決策、重大投資等決議應在法律的框架內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做大重大決策合法合規。創業者同時要重視對創業團隊和員工的法律知識的培訓,提高法律意識,養成像一個法律人一樣去思維,去思考企業的問題。
創業不易,大學生創業更加不易。創業必然伴隨著各種法律風險,特別需要重視潛在的刑事法律風險,構建刑事風險防范策略,提高事前防范意識,避免事后彌補,打造好企業的刑事法律風險防火墻,以免給創業者帶來牢獄之災。
參考文獻:
[1]? 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