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冰 孫梅曉
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方略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三位一體建設”和“兩個統一”,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各部分相互作用,構成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呈現出戰略性、整體性、時代性和長期性特點。
關鍵詞:新時代;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0-0190-02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方略之一,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方略和特點對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方略
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內涵豐富,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1]。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們國家的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力量,發揮著巨大的政治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用,如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就是充分發揮了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的系統管理作用。全面依法治國是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依法治國,包括了法的制定、實施、校驗、管理等過程;不管是社會發展各方面,還是依法治國的各階段或過程,都須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來進行。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才能將全面依法治國縱覽全局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以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習近平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集中彰顯了人民的共同意志,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遵循。因此,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憲治國。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必須將憲法的權威性與地位性樹立起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法治經驗告訴我們,“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盵2]因此,必須維護憲法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尊重憲法地位,這實際上就是在捍衛黨和人民的權威與尊嚴。以憲法為依據全面的推進依法治國策略,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要充分地將憲法貫徹到國家治理的各方面中去,以憲法為保障,推進社會改革在依法規范中不斷取得突破,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3.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習近平指出:“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2]全面依法治國是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一方面,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與我國人民利益關系緊密。憲法集中體現了人民意志,維護了人民民主權利,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捍衛了人民主體地位,是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因此,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地位,從根本上維護好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將憲法凌駕在人民之上。另一方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1]。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服務對象,有權利和義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為全面依法治國貢獻力量,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
4.堅持“三位一體建設”和“兩個統一”。“三位一體建設”即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一是依法來進行政務處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途徑,進而對大政策進行制定,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推薦并賦予黨政干部行使權利等。新時代下,依法治國、執政、行政三者缺一不可,必須相互作用、協同發力,共同為全面開展依法治國提升實踐保障,為全面推行依法治國提供有利的保證。二是國家、政府、社會三者之間也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全面依法治國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需要社會各環節共同努力,系統綜合建設,以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的權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皟蓚€統一”即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一方面,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法治的強制規范作用和德治的教化作用相得益彰,共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要相互銜接和協調。中國共產黨不斷強化自身建設,不斷完善黨內法規制度,強化對于自身權利運用的監督、管理,規避、減少權利使用不當情況的發生,同時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到了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二者統籌推進、一體建設。
5.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全面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為全面依法治國縱深發展的重要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八膫€全面”戰略布局構成有機整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面依法治國提供目標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動力源,如“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重要保證??傊?,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發展目標,并將其放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高度去把握,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二、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理論思想的特點
1.戰略性。習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盵1]把依法治國上升到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地位,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依法治國的戰略性部署。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自信、戰略舉措和戰略目標。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黨中央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戰略規劃,有效推動了全面依法治國,為實現構建和諧、公平公正、富強民主的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提供有利的支持。總之,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戰略性舉措,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時代,具有戰略性特點。
2.整體性。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多層次的、全方位系統工程。全面依法治國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各個部分按照一定結構有機聯系起來,具備單個部分所不具備的新功能。只有它們協同推進、全面開展,從整體上來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依法治國思想理論進行理解、掌握,通過實踐來將其落實到各處,以實現對當前的社會進行公平、公正的治理,更好地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目標和方向引領;黨的領導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保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重要遵循;“三位一體”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途徑;“兩個統一”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抓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動力支撐;提高全民族法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等等,各個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共同構成一個嚴密而完整的思想方略體系,呈現出了整體性特點。
3.時代性。全面依法治國有著深厚的理論根基和實踐基礎,是對歷屆中國共產黨人法治思想的繼承發展,同時又是新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的產物。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提出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七大,強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是根據新時代國際國內社會實際情況,順應時勢發展,著眼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現實,將國家治理、黨政治理、人民利益等多方面考慮于內,以期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處理好當代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實現新時代再發展,維護人民切身利益,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國集過去、現實和未來于一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4.長期性。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中國共產黨人不懈的奮斗目標。它的形成和實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奮斗過程。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中國共產黨人針對不同時代特點和社會背景提出了不同的法治建設目標,直至新時代的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堅持了在繼承中發展創新的原則,是一個接續發展、逐步深入的過程。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需要長期堅持和實踐。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借鑒歷屆中國共產黨人法治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前進道路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與困難,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可見,全面依法治國依舊任重道遠,必須長期堅持實踐,且要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創新思路、協調各方利益、健全社會法律制度,逐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這一角度看,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方略具有長期性特點。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