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斌
【摘要】 目的 探討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220例確診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 均經胃鏡檢查, 觀察比較胃鏡檢查與實驗室診斷符合率及患者耐受情況。結果 220例患者中胃炎148例, 胃潰瘍34例, 反流性食管炎21例, 十二指腸潰瘍17例。與實驗室檢查確診結果對比, 胃鏡檢出中誤診2例, 漏診2例, 診斷符合率為98.2%(216/220)。胃鏡檢查過程中出現惡心30例(13.6%), 嘔吐15例(6.8%)。結論 上消化道疾病臨床診斷采用胃鏡檢查臨床診斷符合率高, 并且患者耐受性較好,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胃鏡檢查;上消化道疾病;臨床診斷;臨床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16
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飲食結構也發生變化, 隨著各種不良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 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上消化道疾病臨床癥狀不同, 且在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 容易導致臨床診斷困難, 使患者病情被延誤, 喪失了治療最佳時機[1]。上消化道疾病中較為常見的有胃炎、胃癌、消化性潰瘍等, 胃鏡檢查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對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診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表明胃鏡檢查對于臨床診斷上消化道疾病的檢出率有明顯提高, 在檢查過程中患者感受到較小的痛苦 [2]。胃鏡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 為了探討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作用特開展本次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9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22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經臨床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系統疾病, 其中男140例, 女80例;年齡23~67歲, 平均年齡(55.8±11.3)歲;疾病類型:胃炎150例, 胃潰瘍32例, 反流性食管炎21例, 十二指腸潰瘍17例。
1. 2 檢查方法 利用經口胃鏡對患者進行檢查, 在檢查前8 h內禁食, 采用口服檢查方式, 口服消泡劑西甲硅油(江蘇漢晨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73062), 使檢查視野更加清晰, 給予鹽酸達克羅寧膠漿(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1523)對患者咽部進行麻醉。如患者精神緊張可給予解痙藥, 在左側梨狀隱窩進鏡, 動作應輕柔, 讓胃鏡依次從食管腔、胃腔、十二指腸觀察, 發現黏膜病變及異常處取病理進行檢查。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胃鏡檢查與實驗室診斷符合率及患者耐受情況。患者耐受情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 包括惡心、嘔吐等癥狀。
2 結果
220例患者中胃炎148例, 胃潰瘍34例, 反流性食管炎21例, 十二指腸潰瘍17例。與實驗室檢查確診結果對比, 胃鏡檢出中誤診2例, 漏診2例, 診斷符合率為98.2%(216/220)。胃鏡檢查過程中出現惡心30例(13.6%), 嘔吐15例(6.8%)。
3 討論
上消化道疾病臨床常見類型有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潰瘍等。上消化道疾病對于患者身體會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 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上消化道疾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 不能做到及時診斷及治療[3]。特別是胃癌臨床診斷的時機非常重要, 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和治療預后效果。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飲食結構也發生變化, 隨著各種不良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 上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上消化道疾病臨床癥狀不同, 且在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 容易導致臨床診斷困難, 使患者病情被延誤, 喪失了治療最佳時機[4]。
近些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 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超聲、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術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使上消化道疾病的臨床診斷及術前分期更加準確[5]。各種影像學檢查存在不同之處, 不能相互替代, 目前較為常用的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方式主要有胃鏡檢查和鋇餐透視, 也是較為經濟的檢查手段。鋇餐透視檢查能夠對胃黏膜下、胃的形態包括胃外壓性疾病進行準確定位, 但鋇餐發現的病變不能通過病理開展進一步的檢查, 對病變的性質不能確定[6]。X線檢查的價值能夠顯示胃腸道的功能、形態及病變范圍, 對于區域測量有優勢, 使解剖學能夠充分暴露。在咽喉部局部麻醉后通過胃鏡檢查, 能夠降低患者在檢查中的不適感, 并且有效減少了對患者咽部黏膜的刺激[7]。
上消化道疾病的診斷方法中胃鏡已經成為較重要的檢查方法, 在胃鏡檢查過程中能夠直觀檢查胃黏膜病變部位, 并且可進行活檢和幽門螺桿菌檢查, 辨別疾病的發展過程和類型, 另外胃鏡還能及時篩查胃癌早期患者, 對于胃出血患者還能準確辨別出血的原因, 并在胃鏡幫助下開展止血治療, 是臨床中診斷率較高的檢查方法[8]。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胃鏡檢查結果確診的疾病包括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在本次研究患者中胃炎患者數量占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50%以上, 并且胃炎不會單獨發病, 通常會合并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在胃鏡觀察下, 胃炎特別是慢性胃炎, 胃黏膜表面會出現充血、水腫、出血甚至糜爛, 在胃黏膜褶皺處會存在明顯的增生或萎縮情況。胃炎的發生與諸多因素有關, 相關研究表明與患者飲食習慣、不良生活、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功能有直接關系, 特別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炎發生的主要原因。胃鏡檢查能夠通過直觀的方式觀察到胃內黏膜的病變情況, 提高胃炎臨床診斷的符合率, 對于診斷及患者治療效果評價均有積極作用。但在胃鏡檢查中因對患者咽部的刺激會造成患者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 身體不適主要表現在檢查過程中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反應, 心理不適主要表現在患者會對胃鏡檢查產生極度恐懼感和不適感, 直接影響了患者胃鏡檢查的耐受性[9]。為了減小胃鏡檢查對患者產生的影響, 后期對胃鏡檢查進行了改良。對于經口胃鏡需要患者在檢查前服用咽部麻醉劑和去泡劑, 減少患者不適感, 從而提高患者對胃鏡的耐受程度。胃鏡能夠細致、直觀地對消化道內腔黏膜及病灶改變情況進行觀察, 并且臨床檢出率較高, 在臨床檢查中應用廣泛。胃鏡檢查中能將病變部位的活檢進行病理檢測, 并且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 對于診斷早期的上消化道癌有明顯意義。胃鏡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細胞學檢查等現代檢查技術聯合使用, 能夠提高臨床診斷陽性率。在潰瘍性疾病的診斷中特異性和靈敏性胃鏡檢查均明顯優于鋇餐檢查。對于胃內出血或息肉的患者可在胃鏡引導下對出血部位進行處理, 對息肉進行切除。對于年齡較大的老人或身體較弱的嬰幼兒, 胃鏡檢查受到了限制, 可采用X線鋇餐檢查進行替代, 對胃鏡檢查作以有效補充。
上消化道疾病在發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 臨床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效果較明顯, 對于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影響不大。上消化道疾病早期診斷主要通過鋇餐透視或胃鏡檢查為主要方式, 鋇餐透視檢查對胃的形態、黏膜下疾病能夠準確定位, 鋇餐檢查后的疾病需要進一步開展病理檢查, 對于病變性質不能確診。相關研究表明, 經咽喉部黏膜麻醉開展胃鏡檢查能夠減少患者的不適感, 可有效避免對咽喉黏膜的刺激[10]。在本次研究結果中患者運用胃鏡檢查結果數據顯示, 胃鏡能夠提高檢查的符合率, 能夠有效提高內鏡檢查的耐受性, 并且準確率較高。說明上消化疾病采用胃鏡檢查能夠得到較好的檢查結果, 并且能有效降低患者在檢查中的不適感, 可以有效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為患者臨床治療及療效評價提供有力數據資料。胃鏡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對于食道畸形或過度狹窄的患者, 及年齡較小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均無法接受胃鏡檢查, 這給臨床普及增加了困難, 此種情況下可采用鋇餐造影檢查進行補充。
綜上所述, 胃鏡檢查確診的上消化道疾病中慢性胃炎最容易發生, 隨著胃鏡技術的不斷進步, 胃鏡檢查逐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充分發揮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重要價值。上消化道疾病臨床診斷采用胃鏡檢查臨床診斷符合率高, 并且患者耐受性較好,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譚玉娥, 古巧燕. 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醫藥論壇雜志, 2015, 36(11):78-79.
[2] 李風慧. 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效果評價. 母嬰世界, 2017(10):38.
[3] 陳靜, 李永成, 于紅剛. 鼻胃鏡與普通胃鏡對老年患者上消化道疾病診治的臨床對照研究. 臨床內科雜志, 2014, 31(4):272-273.
[4] 馮慶紅, 闕穎. 電子胃鏡診治兒童上消化道疾病的臨床分析.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4, 10(1):91-93.
[5] 高紅, 陳從俠, 張偉. 無痛胃鏡與普通胃鏡檢查安全性對比研究. 中國基層醫藥, 2014, 21(13):2073-2074.
[6] 毛衛. 急診胃鏡檢查上消化道出血206例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4, 30(23):59.
[7] 許國華, 徐顯林, 張印, 等. 急診胃鏡檢查在上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8(5):23-25.
[8] 陳婷. 無痛胃鏡檢查在慢性胃炎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18):135-137.
[9] 葉紀綱. 慢性胃炎的病理組織學表現與胃鏡檢查的關系.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10):79-81.
[10] 嚴琴霞, 俞曄. 胃鏡在消化道出血診治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基層醫藥, 2017, 24(9):1405-1408.
[收稿日期: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