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如 董玉君 王獻勇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 1 d后再行基礎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 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55%, 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方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 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急診綠色通道;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19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群體的神經內科常見疾病, 中醫稱中風、卒中。該病病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引發自身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病變所致, 致殘、致死率較高且復發情況較為嚴重, 隨著病情進展, 患者臨床常存在神經功能缺失現象[1], 對其生命健康不利。近幾年為改善上述疾病癥狀, 提升患者溶栓應用率, 縮短患者院外延長時間, 常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原有診治基礎上應用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方法, 但其效果缺乏臨床分析與研究, 故本文重點討論了該方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3日~2017年9月29日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例。觀察組患者中女15例, 男29例;年齡37~83歲, 平均年齡(62.77±8.82)歲。對照組患者中女14例, 男30例;年齡38~85歲, 平均年齡(62.84±8.91)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患者均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②患者經頭顱CT、心電圖確診, 均符合急性腦梗死病況。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或中途退出者。②溶栓禁忌證者。③嚴重臟器疾病或精神分裂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基礎治療。予以患者中藥類藥物, 主要作改善循環、活血化瘀功用, 期間輔以50~75 mg/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30083]與100 mg/d的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71021)作相應抗小板聚集治療。
1. 2. 2 觀察組 患者采用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入院后急診醫護人員應于1 min內對患者完成分診操作并通知相關醫師, 醫師需在5 min內完成查體、詢問病史操作, 若患者疑似腦卒中, 需立即開通急診綠色通道, 期間應對患者進行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肌酶、血清離子、血型、血常規、心電血壓血氧監測等相應檢查操作[2], 并予以患者輔助吸氧治療, 在頭顱CT檢查完成后應通知神經內科醫生對患者作有效會診、評估, 若患者適合溶栓治療, 需將其轉入卒中病房。采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溶栓對患者作有效治療, 用藥劑量=0.9 mg/kg, 最大劑量為90 mg[3], 其中90%藥量應稀釋后于1 h內對患者完成靜脈滴注治療, 余量則需稀釋后于1 min內對患者完成靜脈注射治療, 1 d后再行對照組用藥方法。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作為參考評分標準, 無生命體征, 視為死亡;評分上升, 視為惡化;評分降幅0~17%, 視為無效;評分降幅18%~44%, 視為好轉;評分降幅45%~89%, 視為顯效;評分降幅90%~ 100%, 視為痊愈, 總有效率=好轉率+顯效率+痊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1例(2.27%)死亡, 2例(4.55%)惡化, 8例(18.18%)無效, 18例(40.91%)好轉, 15例(34.09%)顯效, 0例(0)痊愈, 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中0例(0)死亡, 0例(0)惡化, 1例(2.27%)無效, 15例(34.09%)好轉, 20例(45.45%)顯效, 8例(18.18%)痊愈, 總有效率為97.73%。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3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 心律失常2例, 肺部感染2例, 腦出血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觀察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 腦出血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4.5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臨床表現多為耳鳴、眩暈、頭痛、起病迅速的神經外科常見急癥, 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多與肥胖、飲酒、吸煙、高脂血癥、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病有一定關聯[4], 病情嚴重時亦有昏迷、休克風險, 對患者生存質量、身心健康均不利。為有效改善上述癥狀, 臨床應用溶栓治療方法較為廣泛, 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減少患者致殘率與并發癥發生率, 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針對性效果較佳。但以往僅存有3%~5%的腦梗死患者可得到有效溶栓治療, 絕大部分患者因院外延時問題導致錯過最佳診治時間[5-9], 故為提升患者溶栓治療成功率, 現階段常以開通急診綠色通道方式作相應輔助, 可縮短患者就診、用藥時間, 使其第一時間接受有效救治手段, 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 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55%, 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結果所示亦能證明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方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基礎治療方法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 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方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 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海華, 王素文, 管麗娜. 急診綠色通道開通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效果的影響. 山東醫藥, 2018, 58(21):77-79.
[2] 周生奎, 田永芳, 徐輝, 等. 血小板壓積和平均分布寬度評估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療效的臨床價值.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22):2903-2905.
[3] 周曾, 李美英, 鳳兆海, 等. 超早期靜脈溶栓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觀察. 貴州醫藥, 2017, 41(11):1164-1165.
[4] 沙娟娟, 侯沛紅, 任蓓, 等.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研究. 藥物評價研究, 2017, 40(4):525-528.
[5] 胡曉, 李玫, 瞿浩, 等. 完善綠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對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率的臨床觀察. 貴州醫藥, 2016, 40(7):754-756.
[6] 魏海東. 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7):189-190.
[7] 佟靜, 劉寶戈. 急診全程優化綠色通道在搶救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16, 11(12):1155-1158.
[8] 陳興元, 李玉金. 16例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 臨床急診雜志, 2011, 12(6):411-412.
[9] 王曉萍, 徐靜, 劉巍, 等. 急診綠色通道實施阿替普酶(rt--PA)靜脈溶栓.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84):80-81.
[收稿日期: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