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瑩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聯合放射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 100例乳腺癌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單純保乳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實施保乳術后聯合放射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轉移情況以及乳房美容滿意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2.0%(1/50)、術后轉移率4.0%(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0%(7/50)、16.0%(8/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4.000, P<0.05);觀察組患者乳房美容滿意率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756, P<0.05)。結論 在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實施放射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患者疾病復發情況,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保乳術;乳腺癌;放射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20
女性的乳腺由脂肪、乳腺腺體、纖維組織與皮膚共同組成, 而惡性腫瘤常出現在乳腺腺上皮組織, 在臨床上被稱為乳腺癌[1]。若乳腺癌細胞失去原有的活性, 使細胞出現松散情況, 導致癌細胞脫落, 而此時的癌細胞會隨著淋巴液的流動轉移到全身[2], 會對女性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臨床上常采用保乳術治療乳腺癌, 會部分或全部切除女性的乳房, 易使女性常產生自卑、抑郁以及排斥治療等負面心理。基于此, 本次研究將分析保乳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術后聯合放射治療的臨床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年齡22~67歲, 平均年齡(46.53±8.18)歲;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45±1.37)年;病理表現:乳頭狀癌8例、浸潤性小葉癌13例、浸潤性導管癌21例、黏液腺癌5例、癌肉瘤3例。觀察組年齡21~66歲, 平均年齡(45.52±8.18)歲;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31±1.29)年;病理表現:乳頭狀癌9例、浸潤性小葉癌12例、浸潤性導管癌20例、黏液腺癌7例、癌肉瘤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入選患者經臨床相關檢查均符合本病診斷標準[3]。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實施單純保乳術治療。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 對癌癥病灶部位做好相應的標記, 將癌癥病灶作為中心, 使用亞甲藍根據注射部位做2.5 cm直徑的圓點狀標記, 先將腫瘤進行切除, 然后快速給予冰凍切片檢查, 若患者的病理診斷是惡性腫瘤, 則實施乳房切除術, 切除范圍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判斷, 切除的標準需要包括癌灶乳腺邊緣>3 cm以及相應胸大肌筋膜, 實施腫瘤切除之后若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確診是Ⅰ期, 應當先給予患者CT檢查, 同時在術前30 min在腫瘤內注射適量的納米示蹤劑, 實施擴大切除術患者術后需要對腺體、皮下組織以及皮膚組織進行縫合, 實施象限切除術患者需要先將脂肪游離到腫瘤切除殘腔部位后給予填充, 若乳腺癌患者腫瘤位置在乳腺外, 在腫瘤切除之后游離背闊到殘腔部位后給予填充, 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判斷能夠清掃淋巴結。
1. 2. 2 觀察組 患者實施保乳術后聯合放射治療。保乳術治療同對照組, 放射治療:在保乳術治療后2~5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 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 在患者身上覆蓋熱塑體膜, 根據相應參考點適當對治療床和體模進行固定, 應用本院的螺旋CT機給予患者平掃和增強掃描, 掃描層厚設置在5 mm,?掃描范圍主要在患者的雙側乳腺和肺部, 掃描之后依據CT增強圖像對靶區進行勾畫, 主要包括胸廓表皮下5 mm、胸肌間淋巴結、乳房下胸壁淋巴引流區以及完整乳腺腺體等, 勾畫易危及到的雙肺、心臟和對側乳腺腺體, 瘤床加量區為手術瘢痕附近和術中銀夾放置2~5 cm, 選擇6 MV-X給予患者全乳照射, 瘤床加量使用電子線, 處方劑量:保持2 Gy/次、50 Gy/25次、5次/周的頻率[4], 對于局部瘤床則需要給予使用9Mev-E電子線進行推量放療, 保持2 Gy/次、10 Gy/5次、5次/周的頻率。兩組患者均進行3年隨訪。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轉移情況以及乳房美容滿意效果。乳房外形美容效果根據本院自制調查表進行評估:患者治療后雙側乳房對稱且兩乳頭的水平差距≤2 cm, 患側乳房完全正常則為優;患者治療后雙側乳房較為對稱且兩乳頭的水平差距為2~3 cm, 患側乳房趨于正常則為良;患者治療后雙側乳房形變明顯且兩乳頭的水平差距>3 cm, 患側乳房不正常則為差。乳房美容滿意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情況、轉移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2.0%(1/50)、術后轉移率4.0%(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0%(7/50)、16.0%(8/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4.000, P<0.05)。
2. 2 兩組患者乳房美容滿意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優21例、良14例、差15例, 乳房美容滿意率為70.0%;觀察組患者中優29例、良18例、差3例, 乳房美容滿意率為94.0%。觀察組患者乳房美容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756, P<0.05)。
3 討論
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疾病之最, 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多應用的保乳手術, 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小且治療效果顯著等特點[5], 臨床大量實踐證明Ⅰ期與Ⅱa期的患者在接受保乳術治療后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乳房, 降低對患者心理與身體的傷害, 但由于乳腺癌通過相關淋巴結進行擴散, 會對患者血管造成損傷, 進而產生癌細胞轉移情況, 導致術后發生局部復發與遠處轉移的情況較多, 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 因此需要一種安全有效的措施加強術后治療[6-8]。
本次研究顯示, 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2.0%(1/50)、術后轉移率4.0%(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0%(7/50)、16.0%(8/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4.000, P<0.05)。對照組患者中優21例、良14例、差15例, 乳房美容滿意率為70.0%;觀察組患者中優29例、良18例、差3例, 乳房美容滿意率為94.0%。觀察組患者乳房美容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756, P<0.05)。由此說明在保乳術后應用放射治療可有效減少患者乳腺癌出現復發的情況, 放射治療中主要包括了三維適形、二維以及調強放療, 有研究顯示二維放療在治療時易產生不良反應, 尤其是劑量>40 Gy時, 會對患者的心肌細胞造成損傷, 因此在放射治療中盡量選擇三維適形與調強放療方式, 調強放療是在三維適形放療的基礎上發展的, 能夠有效避免重要臟器交錯和靶體積不規則情況, 在術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改善預后效果[9, 10]。
綜上所述, 在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實施放射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患者疾病復發情況,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湯艷萍, 李令建. 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射治療在CT圖像引導下的擺位誤差分析. 中國醫療設備, 2017, 32(1):87-89.
[2] 張明君. 分析三陰乳腺癌保乳術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加術后輔助化療的臨床療效. 北方藥學, 2017, 14(12):196.
[3] 趙志會. 24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后放射治療近期療效觀察. 中外醫療, 2010, 29(35):89.
[4] 俞偉, 馬林, 鞠忠建, 等.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聯合術中放射治療的近期療效.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5, 9(3):173-177.
[5] 馬輝. 保乳術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在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19):4805-4806.
[6] 柴凡, 趙慶麗, 張鋒軍, 等.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聯合術中放射治療60例近期療效觀察.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7, 11(1):13-18.
[7] 朱林超, 谷元廷, 趙松. 保乳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在老年乳腺癌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12):2504-2506.
[8] 劉愛蕙, 李秀楠, 王鋼樂, 等. 保乳手術聯合放射治療84例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觀察.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6, 16(24):4661-4663.
[9] 郭瑩, 喬學英, 宋玉芝, 等. 乳腺癌保留乳房術后不同放療模式近期臨床觀察.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3, 20(17):1340-1343.
[10] 胡秀富. 早期乳腺癌治療中保留乳房手術32例臨床效果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4(7):839-840.
[收稿日期:201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