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安 翁寶珠

【摘要】 目的 探析重癥監護室連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治療患者采取無縫隙護理對血管通暢率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 84例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血管通暢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血管通暢率為66.67%, 高于對照組的26.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38%, 低于對照組的1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縫隙護理應用于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臨床護理中, 一方面在提高血管通暢率方面優勢突出, 另一方面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使得其發生率明顯降低。
【關鍵詞】 無縫隙護理;血管通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92
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因需長期臥床休息, 治療周期長且難度大, 臨床認為在保證能夠給予患者正確科學的治療同時, 施以必要的護理干預對其救治療效、預后等均能起到強大的輔助作用[1]。無縫隙護理因其突出的連續性、完整性特點, 尤為適宜此類患者臨床護理, 能夠保證臨床護理干預更加專業、更加優質[2]。基于此, 本研究將無縫隙護理應用于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臨床護理中, 收效甚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84例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 女20例;年齡20~65歲, 平均年齡(50.02±6.71)歲。研究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50.04±6.6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由責任護士負責, 內容包括CRRT治療意義、目的、注意事項等, 如患者神志不清, 則應更加重視強化其家屬對相關內容的熟悉。②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輔以必要的基礎預防, 密切觀察肢體是否出現膚色改變、皮溫異常、感覺等一系列變化, 雙下肢是否出現腫脹情況、粗細不同情況, 遵照醫囑每天準確測量雙下肢周徑, 完成相關記錄, 如有異常則應在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報告給醫生。③協助患者翻身與日常肢體被動運動。④其他基礎護理:比如病房消毒2次/d, 被褥與衣物清潔、干燥, 并發癥護理。
1. 2. 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借助影像學資料等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既往成功病例, 或者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邀請救治成功病例到病房與之交談;如確認患者處于意識清晰狀態, 則可向其傳授放松療法等心理調節方法;必要的保暖舉措, 減少刺激。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護理。協助意識處于不清晰狀態的患者調整體位至側臥位, 體位調整合理后責任護士幫助其進行關節訓練及其他肢體活動, 幫助其被動翻身, 間隔時間控制在3 h為宜;給予患者大小適宜的醫用彈力長襪, 并協助患者正確使用;間歇充氣壓力裝置, 具體使用方法:首先妥善正確固定可充氣袖帶, 將其固定于患者腿部, 其次間歇充氣, 排空深部腓腸肌靜脈, 2次/d, 1~2 h/次,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觀察袖帶, 使其始終處于正確位置, 壓力、時間都要控制在適宜范圍, 定期檢查袖帶及其周圍皮膚。③血管通路護理。共涵蓋三大塊內容, a.開展置管護理:準確評估患者病情、機體等情況, 明確各種不利因素, 置管位置要恰當, 導管長度要合理, 置管口處敷料應無菌、干燥, 操作要無菌、規范;b.開展抗凝護理:導管使用前應規范處理, 將之前封管所用肝素有效取出并妥善處理, 之后取適分用量的肝素鹽水進行浸泡, 包括濾器、管路, 浸泡時間控制在30 min,?接下來用沖洗液行再次沖洗, 使殘留肝素全部清除, 導管沖洗要認真、細致, 沖洗液選擇方面宜采用合理濃度的生理鹽水;治療結束后封管要正確規范, 首先采用“脈沖式”沖洗導管, 沖洗液選擇方面采用無菌生理鹽水, 導管沖洗符合要求后再注入肝素封管液, 注入劑量視管腔實際容量確定, 注入完成后快速夾閉;c.開展維護護理:責任護士負責血管通路整體維護工作, 能夠準確判斷并正確處理各種報警, 最小化暫停時間。④CRRT管理護理。a.儀器運轉:應保證其時刻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在使用過程中注意操作規范;b.管道管理:完成管路密閉測試;導管予以妥善固定;連接部位要牢靠;c.置換液管理:置換液應在無菌情況下完成, 一定要遵照醫囑準確科學配置;d.加強培訓:科室定期組織全部相關護理人員學習CRRT管理護理相關內容, 能夠準確、規范、熟練操作與維護設備, 對于異常突發事件能夠正確及時處理。⑤醫護人員之間的無縫隙配合。責任護士應與醫生之間保持細致、全面、有效的溝通, 任何時候任何問題都要一一向主治醫生進行說明;科室護士長針對整體護理情況及時總結說明, 針對護理干預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易發問題等, 集眾人力量加以改善、調整, 護理人員則應及時加以改善并落到實處。
1. 3 觀察指標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評價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血管通暢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血管通暢率為66.67%, 高于對照組的26.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38%, 低于對照組的1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接受規范正確的治療同時, 恰當必要的護理干預所能產生的重點在于患者基礎護理, 細致性偏差, 并不能很好滿足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對臨床護理的需求, 臨床迫切尋求一種更為可靠的護理干預模式[3]。無縫隙護理優勢在于護理服務更加完整, 更加貼近臨床要求以及患者需求, 及時發現并采取恰當干預措施消除護理漏洞, 彌補不足, 目的在于讓患者受益, 此護理干預模式在當前臨床備受關注[4-7]。本研究中在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的前提下, 增加心理護理、血管通路全面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干預、CRRT管理護理以及醫護人員之間的無縫隙配合等在內相關內容, 進一步完善護理干預內容, 目的在于讓患者能夠享受到護理人員為其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在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臨床護理中開展無縫隙護理, 通過不斷發現問題, 在清晰認知問題基礎上集思廣益, 輔以恰當干預舉措, 使得護理服務更加符合實際、更具針對性, 成效明顯。
有研究表明[8], 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臨床護理中開展無縫隙護理, 有助于更加高效維持血管通路, 使其處于有效通暢狀態, 同時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方面起到強有力的預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血管通暢率為66.67%, 高于對照組的26.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38%, 低于對照組的1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無縫隙護理應用于重癥監護室CRRT治療患者臨床護理中, 在保證血管通暢情況下還可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產生有益影響, 使發生率最小化。
參考文獻
[1] 傅麗萍.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ICU實施CRRT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8):39-40.
[2] 俞嬌. 無縫隙護理在危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觀察.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6, 22(s2):166.
[3] 賈楊陽, 謝蘊秋, 李毓. 重癥患者行CRRT治療期間采用集束化護理方案的效果評價.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8, 39(12):1452-1453.
[4] 張娓, 胡雪芹, 李愛琴. 無縫隙護理模式在降低連續性腎臟替代不良事件的應用效果. 現代實用醫學, 2018, 30(1):115-116.
[5] 馮翀, 韓慧慧, 艾芳, 等. 針對性護理模式在ICU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患者中對胭靜脈與股靜脈的血流速度、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 血栓與止血學, 2018, 24(1):109-111.
[6] 平歡歡, 潘曉晨. 針對性護理對ICU實施CRRT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16):133-134.
[7] 許麗平. ICU預防CRRT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 醫學信息, 2015, 28(41):349-350.
[8] 張月娥. 護理干預對實施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血栓與止血學, 2017, 23(4):673-674.
[收稿日期: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