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念
現代職場環境中,迷茫感正處在尷尬的峰值。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屈居于焦慮氣息蔓延的職場,也不甘心被種種壁壘束縛。他們試圖成為職場上的“破壁人”,破開職業的天花板和圈層帶來的禁錮,去實現一種工作中向往的自由。
眼下,當數據正成為世界通行的語言,從數據中去獲取洞察并創造價值的能力正在成為職場的通用技能。數據技能開始成為一把有力的“破壁錘”。
以下是一群努力破壁的人和他們的故事。
楊藝是一個走到哪兒算到哪兒的人。此時的她在咖啡店里坐著,計算這家咖啡店一個月的流水。她不是這家店的老板,只是一位普通的顧客。楊藝把這個過程稱為“普通的算術”,只要幾個簡單的數據,她就可以算出那個八九不離十的數字,然后和老板核對流水,獎勵是得到咖啡店老板的點頭確認和一臉驚訝的表情。
這是她的一個業余愛好。楊藝的本職工作是在一家科技媒體做編輯,負責新媒體稿件的編寫。通過同樣的“普通算術”,她曾經突破了工作中的一個瓶頸。
她所在編輯部里共有26個編輯。楊藝通過統計工作周報發現,因為工作比例分配不合理,雖然人手充足,但是編輯們的原創產能遠遠跟不上一天三條推送的供應量。楊藝剛來這家公司的前幾個月里,他們反復使用原來的舊稿,工作被鎖定在一個惡性循環中。
楊藝用算法打破了這個循環。她做了一個稿件編輯的流程畫像,剝離開重復動作,根據每個編輯的特點,用精準的數字規定了相應的發稿量。這套系統穩步運行后,稿件庫存提高了60%。
從業的第3年,26歲的歐東已經隱約看到了他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廣告學專業畢業后,他前后輾轉做了兩份和互聯網相關的工作,由于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和項目,工資一直不高,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就算是應屆生,熟悉工作幾個月后恐怕也能替代他現在的工作。
在職業焦慮的驅使下,歐東在一年前開始報班學習數據分析。每天下班后學一小時,最初的幾個月,他的周末都在圖書館里度過。從Excel開始,一路學到Python,雖然苦但漸漸掌握了成為一名數據分析師的能力。
現在,他在一家金融公司負責業務模塊的數據分析工作,未來的路徑開始變得令人期待又踏實,這是他曾經從沒想象過的職業可能。

晚上8點左右,劉洋走出依然發光的大樓。下班后,他有另外一個身份一“兼職HR”。這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職位,是他靠一個腳本得到的代稱。
23歲的他是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算法工程師,部門里最年輕的正式員工。今年3月,劉洋和其他人一樣,收到公司舉辦內推獎勵活動的郵件:如果內推成功的人數達到兩位數。推薦人可以得到極其豐厚的獎金。
他對著那封郵件琢磨了一會。當天下午。他找淘寶商家,花了100塊錢做了一張簡易的海報,附上自己的郵箱,投放到各個學校的論壇中去。
帶著不同求職信息的簡歷向劉洋的郵箱涌來。他用了一整個中午才把收來的簡歷敲進各個崗位,新的簡歷還在后臺排著隊。太慢。他抱著電腦找了間會議室,花了一個小時,用Python工具迅速制作出了一個粗糙的腳本。啪嗒。腳本像現代魔法一樣,將近100封的簡歷在幾十秒內分發完畢。
每天晚上10點到11點,他用來運行腳本和回復求職者的留言。后來的6個月的時間里,他投遞了5萬人次的簡歷,幫助近100個人成功入職。這名年輕的算法工程師有了一份“副業”,一些HR甚至直接找他要簡歷。
那個腳本讓劉洋分裂出兩個身份,也讓他成了公司的名人。他去公司的食堂吃飯,抬頭望見自己的形象出現在視線前方的電視里。辦公室到處立著的黃色的易拉寶上,劉洋的名字被標藍,放置在了最頂端——內推榜首——每個月都能拿到最高額獎金。夸張的是,他的內推人數往往是榜單上其他人的三到四倍。
他建了一個個人公眾號,吸納更多的求職簡歷。公眾號的粉絲量猛漲到了六七千,他計劃再寫一個腳本,作為他的替身,扮演客服的角色。
還有一些更加微小的“破壁”實驗。
“餐桌上的燈光色溫達到3000k時,就餐心情是最好的,4000k會讓人心情不暢、緊張、就餐受影響,5000k時人們就完全不想就餐。”家居設計師蕭昆腦里有一張表格,記著家居設計中不同數據對人會造成的影響。有時,那張表格是紙質的,他夾在手心里,詢問每個客戶房屋的居住人數、房間數量、想投入的預算等等。
數據收集后,他把它們導入到可視化工具中,通過VR眼鏡為客戶呈現方案。那些堅硬的數字進入載體之后,會幻化成柔和的影像,模擬出貼合人心的設計樣式。一些數據是大數據匯合后的統計結果,座椅的高度一般為45厘米,門把手高度一般95厘米高,它們最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原則。數據讓他精準地掌握到消費者的痛點。
心理咨詢師廖昊在用數字了解另一個沉默的世界。2015年開始,他在網上公布了自己的微信和電話,24小時無償陪伴聊天。4年后,人數達到了3000人,他根據聊天的情況做了一項統計:抑郁癥男女比例為1比6。家庭問題占了25%,自殘傾向的有100人,3人自殺。對抑郁問題歸類、制定解決方案,是他將他們拖扯上岸的救生索。
一個賬號為小希2019的女孩在個人日記里統計了她擁有的所有化妝品的使用時長,用一張excel表計算化妝品應該“持有多少能保證既不浪費也不缺乏”。一支口紅一共3克,每次使用0.007克,它可以被使用410次。這場看似毫無意義的計算。是她打破消費主義生活的一次嘗試。
數據像一條河流,穿行在不同群體和各行業之間。對它的掌控力成為與時代不可分割的生存法則。不止是當下,對精準數據的崇拜早已貫穿我們的過往。
“數據科學家”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在職場是在11年前,由時任領英Linkedln數據產品主管、后來成為美國首位首席數據科學家的DJ Patil創造。因為薪水高,人才稀少,一經出現迅速被冠以“21世紀最性感的工作”。而1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職場中已經掀起了一場全面的“數據風暴”。領英上的那些職人們,浸染在數據的滋養下,越來越有能力用創新的方式改變傳統的工作,也拓展著自身職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留下了一句話,“數學的本質在于自由”。數字是宇宙共通的語言,它美在沒有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