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st-95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YANG Kai-li
摘要:本文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進行了提取歸納,發現其求職心態樂觀化、求職方向興趣化、求職目標功利化、求職準則利益化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五方面的問題,為后續的就業指導工作指明方向。
Abstract: This paper extracts and summarizes the employment values of the post-95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finds five aspects of problems: optimistic job-seeking mentality, interest oriented job-seeking direction, utilitarian in job-seeking goal, benefits as job-seeking criteria, and weak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provides direction for follow-up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關鍵詞: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觀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post-95"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values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2-0239-03
0? 引言
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牽動著千萬家庭的生活。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整個社會最為關注的就業核心問題。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獨立學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向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作為一種依托母體學校教育資源,按照新機制、新模式運作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在“窮國辦大教育,而且辦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的特殊背景下產生的。作為過渡性的制度安排,獨立學院在經歷了前期邊際效益快速上升的階段后,“獨、民、優”比較優勢不斷弱化,轉設問題更是將獨立學院擺到了民或公的生死攸關的位置。在“民辦”與“公辦”的不斷沖擊中,獨立學院正在尋求自己的出路,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也將隨之邁上新臺階。
而在就業市場上,獨立學院的畢業生更是承擔著比普通高校畢業生更大的就業壓力。從2015年開始,當代大學畢業生中“95后”成為主力軍,也是此次的主要研究對象。201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65萬,就業形勢異常艱苦,并且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鮮明的就業特色和價值觀念,引發了高校學者們的廣泛的社會關注。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提早進行干預和指導,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的就業形勢。
1? 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狀況
1.1 就業率情況
獨立學院從05年起招生人數迅速超過100萬,占比超過總招生人數的五分之一,雖然近幾年的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了15%~20%,面臨的競爭壓力居高不下。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
截止2018年5月份,已有297所獨立院校存在,其在校生占全國本科生的30%以上。從中抽取了15所獨立學院,查詢其近兩年的就業質量報告,發現其最低就業率為86.4%,最高就業率為99.12%(按照初次就業率來算)。
分地區各抽取一個代表性的獨立學院,其2018年的本科就業率顯示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各獨立學院的就業率差別不大,年終就業率均在95%以上。
1.2 存在的就業問題
通過文獻調查以及訪問等方式研究發現,目前獨立學院的大學生相對于民辦普通高校畢業生來說,他們的就業面臨一些更困難的問題:
①供需矛盾嚴重。擴招后畢業生供需矛盾逐漸激化,供給端過剩,就業難度加大,畢業生人數16年就達到765萬人。
②就業指導工作的不足。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實現更好的人職匹配,而大多數的獨立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專業性、科學性,且沒有專職的就業指導機構及教師,以學生工作體系為主導,這樣單純的就業指導系統容易造成就業信息不暢、更新速度慢,就業指導專業水平不高,創業教育力度不足,與市場銜接不到位等問題,同時致使畢業生對自身和市場的認識不足,難以實現很好的人職匹配。
③社會認可度不足。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獨立學院普遍存在生源基礎參差不齊,師資隊伍流動性大,辦學條件及資源差,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問題,且一般是二本層次,學生自費攻讀,政府不會在就業政策上有所傾斜,且各個行業的認可度也普遍偏低。這是所有獨立學院面對的難題,為一定程度緩解這個難題對就業帶來的壓力,其畢業生一般通過自我推銷的方式向外輸送。
④專業設置脫離實際。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銜接不到位,以自身和母體學校的師資力量為基礎,且專業特色不突出;專業設置過分關注所謂的熱門專業,且專業課程更新速度慢,容易造成短時間內人員快速增長而帶來的過剩。
⑤企業脫離實際招聘員工。不少企業在招聘時盲目提高門檻,片面追求高學歷高能力,甚至要求工作經驗,即便是普通高校的一般畢業生能夠完成的工作,也想招聘更優秀的學生干部或研究生,往往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和穩定性差,以致后期人才資源流失嚴重。
2? 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問卷》,共20個項目,分為就業意向、就業因素、創業意向三個大類。面向7個省份15所高校,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50份,問卷回收率91.67%,有效問卷537份,問卷有效率97.64%。
2.1 就業意向調查
就畢業后的打算而言,有36%的被調查者選擇直接就業,有11%的被調查者選擇自主創業,直接就業創業比率不到一半,甚至有十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表示沒有任何打算。有考公考編意向的占比19%,有24%的被調查者有繼續深造的打算,說明考公考編考研仍然是熱門。
有48%的學生會在課余時間選擇勤工助學,以此增加收入并獲得相應的工作經驗,提升個人的就業實力,但是獲得兼職收入是這一選擇的主導因素,說明他們的就業意識還比較淡薄。
有49%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的意義在于充實自我,實現自我價值,29%的被調查者認為就業的目的是養家糊口。而對于初次就業的月薪,有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預期在3500元~5000元,有五分之一的則預期在5000元以上,相對實際來說,其心理預期偏高。
對于歷屆畢業生的畢業去向,84%的被調查者不是很了解,其中36%的被調查者甚至未做過任何了解,說明被調查者對本專業的就業趨勢、就業市場,持冷漠態度,并不關心自己面臨的就業的具體情形,只沉浸自己的就業臆想中,具體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
就未來的就業前景而言,超過一半的學生感覺比較樂觀。但是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還是感覺就業壓力大,擔心找不到工作;超過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因為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感到擇業有些盲目。
有68%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簡單的規劃,大體規劃了自己未來的道路,但目標不是很清晰。這說明系統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與運用,能夠讓大學生更清晰的認知自我,定位自我,明晰自己未來的出路。
2.2 就業因素的調查
有33%的被調查者在選擇職業或去向時最看重的是社會現實狀況,而有28%的被調查者分別最看重專業對口,同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被調查者看重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匹配度;有30%的被調查者希望畢業后留在經濟較發達的二線城市,而有42%的被調查者則選擇留在家鄉,說明“北上廣”的熱度已經慢慢在這一代人身上消退。
在求職時主要的考慮因素,有19%的被調查者求職考慮的主要因素是薪酬待遇,15%的被調查者主要看中工作氛圍;15%的被調查者認為單位選拔員工最看重的因素是專業能力,23%的被調查者則認為是實踐經驗。
面對就業市場,即將面臨的最大困難,有23%的被調查者認為是求職經驗不足,而自己最弱的就業能力有20%被調查者認為是表達能力。所以在就業幫扶這一方面,31%的希望是面試技巧,25%的希望能獲取更多的招聘信息。
2.3 創業意向調查
就創業方面而言,59%的被調查者有過創業想法但未付諸實踐,僅有7%的被調查者將自己的創業想法有一定的展開實踐;而對于大學生創業最主要的困難的調查中,有25%的認為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23%的認為是資金不足;假設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有36%的被調查者愿意嘗試跟自己興趣愛好相關的創業項目。
關于創業情況,同時調查了某獨立學院近幾年的就業率與創業率的具體情況,如圖6所示,可見創業比率仍不高。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的創業激情有待激發,創業想法有待落地。
3? 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現狀
“95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社會主體,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地球村的大環境,色彩斑斕的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生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的時代特色、價值觀念。他們的職業選擇有著新的特點,需要分類調查研究,但同時他們又是比較普通的的一代,我們無需“特殊對待”。
①求職心態樂觀化。這與這一帶人的成長環境和從小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尤其在家庭條件比較殷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接觸到的社會資源較為豐富,在這個信息化比較發達的時代,就業方向更加多元化,簡單化。擴招帶來的供需矛盾,大學畢業生數量的逐年上升,就業壓力持續激增。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獨立學院“95后”的大學生們在考研、考編、考公熱的同時,開始更加務實,認可國家提倡的“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先就業再發展、以創業實現就業”的就業理念,就業率逐年提升。
②求職方向興趣化。“95后”大學生更傾向積極地表達自我,他們選擇偏向把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就業結合起來,認為就業在賺錢的基礎上,更應該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施展的平臺。此外,有的畢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勇敢的創業,不僅滿足了自身的興趣愛好,又能得到相應的經濟報酬,兩者很好地結合到了一起。
③求職目標功利化?!?5后”大學生求職不在過分關注所謂的“北上廣”熱門發展地帶,轉而追求自己的自由與權力,關注是否有帶薪休假、加班工資、彈性工作時間等一系列問題,更加趨于給自己帶來實際物質財富的工作。
④求職標準利益化。尤其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95后”大學生在看待金錢方面比較重,在調查中的很多大學生一味的選擇高職高薪,把工作薪酬的高低看成就業選擇的唯一標準,以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為主要求職標準。
⑤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其背后有多層復雜因素,拋去現有的歷史因素和體質因素,就獨立學院大學生本身而言,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他們不愿意面對社會現實,以自己的優越感自居,喜歡以“佛系”要求自己,隨遇而安,致使他們對已開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愿深入了解運用,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李媛媛,李文波,唐云,李灝翔.云南省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6,35(20):171-173.
[2]胡忠永,盧玲.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調研分析[J].智庫時代,2019(01):273,286.
[3]羅慧.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探析[J].中國就業,2012(05):18-19.
課題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校級一般科研項目《獨立學院“95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KY2017037)。
作者簡介:楊凱麗(1990-),女,山東高密人,輔導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