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端午文化深嵌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是既深遠又與近代聯系緊密的節日現象。端午文化占據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等各個文化層面,是傳統文化不斷演變、不斷深化的過程,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符號。解讀這些文化符號對我們深入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形成可延續性符號有重要價值。
一、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一個文化符號能夠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后人不斷地在它本身的意義之上疊加新的意義。從端午節不同起源的解釋能看出端午節文化符號的不斷演化和形成過程。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從《大戴禮記·夏小正》,到聞一多《端午考·龍的節日》、黃石《端午禮俗史》、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中對端午節來源的探討,表明端午、粽子和龍舟都與屈原無關,與伍子胥、越王勾踐、孝女曹娥以及其他地方性名人無關。通過烏丙安《文化記憶與文化反思——搶救端午節原文化形態》,宋穎《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向軍、方千華《端午龍舟競渡濫觴之解謎》,范紅《端午節起源新考》,宋亦簫、劉琴《端午節俗起源新探》等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午節來源的解釋大概有“蘭浴節”“祭龍說”“夏至說”“禳災說”“祭祀神話說”“祭天祈年說”等。現在人們了解的紀念屈原說,都是民間附會,是后人在端午節文化符號上的意義疊加。端午節文化符號的形成,是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在此文化母題上疊加時代印記和需求,形成持久且不斷更新的節日內涵。
從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和李澤厚《由巫到禮,釋禮歸仁》以及葉舒憲《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祭祀和宗教信仰是文明發展的源頭,是古人對事物發生、發展的主要認識。因此,起源于上古時期的祭祀送瘟儀式發展演變成端午節的民俗儀式和形式。由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可以明確看出此觀點,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較同意端午節起源于禳災送瘟、祈求健康的公共衛生事務的觀點。
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民俗化發展,是由一種文化符號能不能適應時代的文化需求而做出的適應性改變和綜合,包括了最原初的含義,又增加了發展中新的含義,難尋根源。認識到端午的本意對我們分析端午節的視覺符號有著指導性的作用。從端午節的祭祀到對屈原、伍子胥、越王勾踐、孝女曹娥以及其他地方性名人的紀念,再到節日文化的互送禮物以及家庭倫理的出嫁女歸家,對女兒的祝福、期盼以及對小女孩的裝飾、打扮,民俗意味越來越濃,宗教祭祀意味越來越弱。在商業社會時期,節日的消費氛圍越來越濃烈,混同現在的小長假制度,又加入了外出踏青出行的活動元素。
二、端午節的文化符號分析
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可被視為符號的集合體,通常具有一整套的符號系統。節日的節期、儀式活動和傳說故事,都是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宋穎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中說:“端午節所包含的多種風俗事象,實際上還可以進一步地細分為幾個符號系統,亦即呈現出多層化、序列性的符號系統。這些符號系統主要包括龍舟競渡等儀式系統、采摘艾草等醫藥衛生系統、食用粽子等飲食文化系統、佩帶香包和插花等服裝妝飾系統、符咒畫像等巫術系統相關的文字記錄和口碑傳說系統等等。”這種分類方式對端午節的民俗節日特征概括是比較全面的,對認識端午節的文化符號是有幫助的。如何將文化符號轉換成視覺符號呢?還需要一些選擇和提煉。
首先,這幾種分類中的符咒畫像在現在的商業場景中是沒有使用空間的,應該舍棄,但是在繪畫中卻常見。其中鐘馗、老虎等在繪畫中頻繁使用,還有一些應用在服飾裝飾中。比如民間兒童肚兜使用的五毒形象,主要有蟾蜍背五毒、老虎鎮五毒、五毒八卦圖等符號系統,在今天民間各地還有使用。
其次,口碑傳說有地域性的限制,不適合大范圍使用。由于現在人口流動的頻繁與深入,地域性的口碑傳說在視覺層面的應用容易引發爭論,對商業運行是不利的,應該盡量不用或者選擇應用范圍較廣泛的種類使用,比如祭祀屈原的傳說。在楚地流行以及上升到國家意識層面的祭祀屈原說,在北方各大地區、四川、江浙都有不同的民間理解和傳說,沒有統一的觀點。但是,對龍舟和粽子的認識和接受度有共通性。這也從民間角度說明,龍舟和粽子的民俗節日傳統成熟更早,有更強的適用性和說服力,是很好的供使用的節日視覺符號。
再次,服飾方面的應用,在現在以香包和裝飾品居多。現在人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將香包做成精致適用的現代裝飾品,是現代人需要研究的方向。香包的形態在各個地區有很多區別,但是整體上已經打破了厭勝物的束縛,慢慢變成了寓意吉祥的節日符號。這種符號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但是傳統手工制作的香包不符合精致物品的需求,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又讓人覺得不夠親切和特別。因此,調節這個需求的矛盾,是現在香包類裝飾物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現代生活的需求方面出發,香包的功能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取其“香”的功能,一個是取其“包”的裝飾性功能。在香事的方向上一直延續了古人對潔凈、去污、祛病、祛穢的心理需求和實用需求,在現代綜合了西方對香水宣傳和使用慣例,香事超越了古今和東西。因此,從香味、香氣的方向著手,承載物就不止香包,硬化的紙質香片、揮發性的香料物質都成為載體,在裝飾圖案和形式上做變化,一樣有明確的中國意味。比如蘇州博物館推出的清代刺繡圖案創意香片系列等。在香包的裝飾性功能上,在現代是手工制作和傳遞感情的承載物。各種改良版的香包中,以DIY手工制件比較受歡迎。通過簡化傳統香包的制作流程,將制作環節標準化,降低香包的制作難度,提供制作一個香包的全部材料,成為很多人手工體驗的絕佳產品。這種手工體驗性香包跨越了端午香包的使用時間限制,成為長時間存在的裝飾物,也是情感交流的載體。
最后,龍舟、艾草和粽子所代表的的儀式、衛生和飲食系統的節日符號在目前被應用得最為廣泛。每到端午節,商家在視覺符號上選擇最多的就是這幾類符號。各個品牌創造出各種形態和氣氛的龍舟,有的是表達節日的歡樂,有的是表達競渡的激烈。粽子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擬人化的,有和人物互動的,也有以豐富餡料取勝的。艾草也作為節日的象征搭配在畫面中,體現出端午節祛病、避瘟的特點。
三、結語
通過端午節的文化符號分析,我們能看到從遠古的祭祀瘟神,到巫術的送瘟神祈健康活動,再到為了烘托節日氣氛的互送禮物,以及增加民俗特點的固定時間、固定風俗活動的吃粽子、賽龍舟、體恤女兒的倫理觀念,直至現在商業時代主導的節日感,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紀念端午節的到來。在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節日文化的需要慢慢主導了端午節的內涵和形式,遠古的禳災送瘟、祈求健康的公共衛生事務等形式已經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長輩給孩子掛荷包、拴五色絲線以保安康。但不管端午節的形式發生了何種變化,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民族記憶始終存在我們的血脈中。
【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校級項目“寶雞地區端午節視覺形象分析”(YK2018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