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摘要】公共英語是高職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由于高職學生進校時多數英語基礎差,對英語課沒興趣,導致英語教學的課堂氣氛以及效果不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探討以“扶貧”的思路來激發“英語貧困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活躍教學氛圍、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扶貧;英語教學;“英語貧困生”
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以及一系列針對高職教育的優惠政策出臺,一批又一批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使得高職教育學生人群逐漸擴大。但由于各種原因,多數學生入校時英語基礎十分薄弱,造成他們對英語課的興趣低下,對英語學習不重視,這種情況不僅直接導致很多學生英語掛科,還嚴重影響了課堂氛圍。不少學生因補考不及格,無法如期畢業,對他們就業和心理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一、英語課實施“扶貧”思路的形成
作為教師,為了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必須重視黨的政治理論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會議、重要時點、重大場合反復強調脫貧攻堅,并作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的講話精神對英語教學中幫扶英語差生很有啟發。
二、學生英語水平層次的識別
(一)識別標準
1.高考英語成績(滿分150)46分以下,入學摸底成績(滿分100)60分以下為英語差生即“英語貧困生”的基本依據;高考英語成績46~90分,入學摸底成績60~80分為中等;高考英語成績90分以上,入學摸底成績80分以上為優等。
2.統籌考慮。將考核分為基本聽讀寫能力、英語語法常識兩方面,有的學生雖達到中等識別標準,但聽讀寫能力及常識欠缺,也要考慮納入“扶貧”對象。
(二)識別程序和方法
第一,初選。通過摸排高考英語成績、進校摸底考試成績,形成優中差的初選名單。第二,教師復核。通過學生英語口語自我介紹、小作文、英語程度自我評價等方式,教師對初選名單逐個核查,進行調整。第三,課堂復查。通過兩周課堂教學,進一步了解學生真實情況,使名單符合學生實際。第四,確定最終名單。經初選、復核、課堂復查后,確定最終名單。
三、英語教學中的“扶貧”思路
(一)思想引導
為讓高職新生盡快熟悉適應高職學習生活,第一課需要向學生介紹高職教育的類型、層次,學習與教學內容、方法,高職與普通高中、本科院校的異同,高職升學要求及途徑,就業前景等。公共英語在高職教育、升學、就業以及未來職稱晉升中的地位和潛在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
(二)教學規定
加大平時成績占比,弱化期末考試天平,強化日常學習參與,將平時成績分為考勤、書面作業、課堂表現三部分,適用所有學生。考勤的遵守與否按學校規定辦;作業以主觀作業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動腦動手能力;課堂表現通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任務的頻次和程度來積累得分,如果課堂不作為或少作為,則會拉低平時成績,最終影響總成績,甚至導致課程不及格。這些規定旨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降低不及格率。
(三)“扶貧”措施
第一,“政策”幫扶。針對英語差生,制定一系列激勵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措施。如課前課后為教師檢查準備整理電化教學設備,維護教學環境,繪制英語板報等,擔任英語課堂活動的計時、計分,英語學習中搭檔讀單詞、課文、英漢互譯觀點表達等。對英語“貧困生”設立日常行為獎勵或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給予不同分值,通過這些措施,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興趣,從參與中獲益,樹立信心。
第二,團隊幫扶。根據英語成績分層名單,采取自愿組合、男女搭配原則,編成小組,通過教師引導,英語優中生帶動、“貧困生”參與,形成多個自主學習與管理的集體。組長可自薦或由同學推薦,組長要隨和樂觀,能和大家友好相處,自律且敢于承擔責任,善于溝通,能協調好組員之間的關系,并根據每個組員能力安排落實且順利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
第三,教師幫扶。每次課堂上都勻出幾分鐘,補習英語基礎知識。如:音標、單詞拼讀要領、詞性與句子成分、句子構成等,幫助“貧困生”樹立興趣和信心,夯實英語優中層次學生基礎。
第四,專人幫扶。對有意愿在英語上進步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指定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為他們補課和輔導。老師定期為他們答疑解惑,檢查學習進展和效果。
(四)強化英語優中生的能力
第一,提升英語優中生水平。英語優中生基礎較好,自律自學能力強,可向他們推薦優質的英語學習書刊、軟件和網站,提供英語四、六級考試指導,隨時分享給他們有益的學習資料,以促進他們提升水平。
第二,發揮引領能力。布置小組間學習競賽活動。心理實驗研究表明:“競賽過程中,學生獲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強烈。”優中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為其他學生樹立了標桿,學習上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所以,要及時表揚和獎勵在競賽中有進步和表現好的個人和集體,并記錄成績加以肯定。
第三,發揮英語優等生的能力。鼓勵他們做志愿者,輔導“英語貧困生”。“復習”和“練習”是學習的重要手段,在輔導過程中,優等生需要認真思考知識點,思考如何講解才能簡潔明了,反復練習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俗話說,教學相長,在“幫扶”過程中,優等生在發揮自己長處的同時,也增強了自身能力,培養了責任感,提升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教學效果與評價
運用上述思路和方法進行教學嘗試后發現,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尤其提高了英語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以小組為單位的接龍聽寫、句子首尾背誦或造句等,這些活動以緊張又活潑的形式檢查了學習效果,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課程側重學習過程,學習語言能力而不唯語言能力,和素質培養并重。“英語貧困生”因“貧困”而獲助,為“脫困”而努力挖掘自身潛力、展示能力,因積極表現而獲得認可、變得自信,從而使課程及格率大幅提高。
五、結語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提高實踐能力,慢慢地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到認知理解的狀態,并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作為高職教育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學生基礎普遍不高、課時有限的條件下進行如上探索實踐,“貧困生”英語能力也許沒有大幅進步,卻能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他們變得活潑外向、自信陽光、樂于溝通交流。他們的綜合素質得以改善,有益于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今后學習、就業、工作的環境中,使其遇到困難,能樂觀面對;遇到問題,能團結協作,共同克服。
參考文獻:
[1]趙月望,李傳義.高等職業教育改革
創新與實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
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教學相長: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基礎知識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陳龍安(臺灣).創造性思維與教學
[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劉永富.脫貧攻堅的科學指引和行動
指南[J],求是,2018,16.
【作者單位: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