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盛
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縮微版。先秦哲學孕育出秦漢哲學、秦漢哲學孕育出魏晉南北朝哲學、魏晉南北朝哲學孕育出隋唐哲學、隋唐哲學孕育出宋明清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發展、成熟,不是一個朝代、一段歷史一蹴而就養成的,是各方流派思想在紛繁久遠的時局中相互激蕩與采擷匯就而成,是不同時代人民的實踐智慧凝集與升華的結晶,是前一階段哲學思想與學說的傳承和深化,它在時光流逝的動態中生長、融合、創新,并以深厚的傳世智慧啟迪今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百家爭鳴,道儒消長:先秦、秦漢時期
先秦哲學誕生于奴隸制及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歷史中,這是一個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時代,圍繞天道觀、人道觀、古今觀等問題的爭辯造就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哲學流派,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同時注重宣揚治世態度和樹立公序良俗,無形中為后世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朝統治者“嚴法重刑”的統治理念和“焚書坑儒”的暴力行為一方面看似維護了秦朝中央集權統治,但實質是加速了秦朝政權的滅亡;另一方面是各流派思想“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發展環境被打破,人們的思想被禁錮,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發展。西漢初期“無為而治”的黃老道哲學思想為西漢國家和人民創造了一個輕徭薄賦、相對寬松的生存環境,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一躍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此后歷朝或多或少將以儒學為體的治國思想沿襲下來。東漢時期知識繼續進步,王充等人反正統哲學思想的出現以及佛教的傳入、道教的建立,使哲學這片大海又開始風起云涌,各哲學流派彼此較勁,主要是圍繞天人關系、宇宙形成、形神關系、古今變遷等問題展開爭論。
二、各美其美,三教合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豪強割據的結果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之后司馬氏奪魏、滅蜀、滅吳,建立了西晉王朝。全國統一不久后出現了長達390年的南北朝分裂混戰局面,社會的動蕩牽扯著哲學家們敏感而活躍的神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思想十分復雜也極為活躍,玄學的有無、體用、本末、名教與自然之辯、言意之辯等,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哲學。隋唐時期,為適應全國政治大統一和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儒學、佛教和道教相互交織,共為國家統治者和社會階層所接受,而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更是如日中天。首先,這一時期以心性問題為核心的佛教哲學廣為流傳,其佛學理論及藝術成就達到中國佛教思想史的高峰,1986年首播的《西游記》,故事就是發生在唐朝,主人公之一唐僧是唐太宗的義弟,奉旨前往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相互扶持、斬妖除魔、造福百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五圣成真?!段饔斡洝啡诤狭朔?、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而其中又用了大量筆墨和鏡頭集中反映了我佛慈悲、救濟眾生的佛教信仰。其次,道教自隋朝開始便備受統治者青睞,隋文帝開國年號“開皇”便是出自道教,到唐朝時道教發展可謂全面開花,碩果累累,對我國哲學、天文學、醫藥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影響頗大,唐玄宗時期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這一時期道教和佛教的發展都離不開皇室權力的操縱。
三、包容互長,理學最盛:宋元明清時期
唐末社會矛盾激化,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門閥世族勢力被掃蕩,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在趙匡胤建立宋朝后終結,與此同時,北方的契丹族與女真族相繼建立遼、金政權與宋對峙,蒙古族奮發圖強,以元政權取而代之。然而好景不長,朱元璋滅元建明,276年后又被李自成所滅,滿族乘機入關,建立了清政權。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歷史發展的洪流一刻也不停歇,這一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經過斗爭而達到融合,各流派哲學思想也在封建政權的統治需要中被雕琢、完善,宋、元、明時期整體延續了唐朝尊道崇道的政策,清朝以儒為尊,更崇尚佛教理論??v觀宋元明清這一時期儒、道、佛三教達到共融共存的新高潮,而哲學發展以理學為典型代表。理學思潮興起于北宋中期,以儒家孔孟學說和易經的哲學為基礎,吸取道家和佛教的思想精華,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南宋時進一步發展,元、明、清時期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哲學,引導人們自覺地讀圣賢書、仿仁者行、踐大人志,注重格物致知,修身養性,完善自身的德行,提高境界修養,重塑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圣、成仁、成大人,將個人有限生命擴充至無限圓滿。理學成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歷史需要發展、政權需要鞏固,需要的背后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流變與融合。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守中執正”等思想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包含著先人的不朽智慧,浸潤著中國近現代文明的創造與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